現代數學家對複數的看法如斯,無限拔高了複數的地位,這樣說有道理嗎?
我想,對於複數,或許大家一般會有以下的認知吧。
1.1 應付考試
高中的時候,會粗略地學習下複數,首先定義:
然後形如:
這樣的數就是複數。有了複數之後,開方運算就不再局限於大於0的數了,這樣高中必考的一元二次方程:
就總是有解了:
書上還會給出一些複數的運算法則,這樣高考命題組就可以出題了。最後留給同學們的印象,似乎複數就是一個類似於太陽能電筒(不帶蓄電池)一樣,屬於智力過剩的產物,是數學家的玩具。
1.2 數系完善
增加負數,可以使得減法任意進行。而有了 之後,開根號運算就可以隨意了,比如:
對數運算也可以操作負數了,比如(下面用到歐拉公式,可以參考這裡):
這樣,基本上就只有:
除以0
這兩個運算沒有辦法執行了。不過大家思考過沒有,完善數系真的那麼重要呢?如果非常重要的話,為什麼不能發明一個數系能夠使得「除以0 」可以進行下去?
你別說,史上有非常多的數學家想去發明能夠兼容「除以0」的數系,可惜都失敗了,因為沒有辦法自洽。比如說,某個數系兼容「除以0 」,那麼很容易得到荒謬的結論:
你說這種擴展數系的方法不對,換種別的擴展方式或許就能自洽。但是數學家試過各種擴展方式,都沒有辦法自洽。
深想一步,嘗試了無數種方法都沒有發明出兼容「除以0 」的數系,是否意味著不存在這樣的數系。就好比,嘗試了無數種永動機,下面是其中之一:
這些永動機最後都被證偽,實際上「永動機」這個目標就是錯誤的(1775年法國科學院通過決議,宣布永不接受永動機。現在美國專利及商標局嚴禁將專利證書授予永動機類申請。據說現在有什麼時間晶體,不了解就不發言)。
再深想一步,為什麼擴展 就那麼容易呢?沒有遇到自洽的問題呢?這是因為當人們抽象出「1+1=2」的時候,複數就根植於邏輯之上、存在於數學之中,靜靜地等待著人們的發現。
假設有一個生活在二維空間中的紙片人:
突然發現有一個黑點在草地上忽大忽小的閃爍,紙片人完全不知道怎麼去解釋:
如果切換到三維視角去的話,問題就很簡單了,原來是一個三維的球體穿過二維平面:
實數是一維的數,既生活在一維的實數軸上,又困囿其上:
而複數生活在二維複平面,擁有更大的自由度:
類比剛才的動畫,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複數域更加重要,也不可或缺,因為它帶給我們更廣闊的視野。在複數域中解決一些問題會更加簡單、更接近本質。
讓我們帶著這個模型重新審視下複數的發現歷史,進一步去理解複數。
3.1 紙片人卡爾達諾
義大利數學家,吉羅拉莫·卡爾達諾(1501-1576),在它的著作《大術》中(這本書首次記載了一元三次方程的完整解法)提到這個一個問題,能否把10分成兩部分,使它們的乘積為40?
他給出一個答案,令:
這樣就滿足題目的要求:
不過他自己也認為這不過就是一個數學遊戲,雖然出現了虛數,但是「既不可捉摸又沒有什麼用處」。
此時的卡爾達諾就好像之前的紙片人,雖然想到了虛數,觸摸到了更高的維度,但是終究還是把它看成一種幻想。
之後的笛卡爾把 稱為虛數,也就是虛幻的、想像出來的數;萊布尼茲描述它為「介乎於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兩棲數」。
確實,紙片人要跳出自己的維度去想問題是非常困難的。
3.2 邦貝利的思維飛躍
拉斐爾·邦貝利(1526-1572),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著名的工程師,同時也是一個卓越的數學家,其出版於1572年的《代數學》一書討論了負數的平方根(虛數):
正是這本書產生了一個思維飛躍,下面用現代語言來介紹一下。
3.2.1 一元二次方程
首先,標準的一元二次方程:
它的解為:
從幾何上看,解就是 與
的交點。當
時,
與
有兩個交點,也就是有兩個根 、 :
而 ,此時
與
不相交:
也就是說,不引入虛數(因為 ,如果根據公式求解的話,就會引入虛數),是不會產生任何問題的。本來從幾何上看,此時方程就不應該有解。
3.2.2 一元三次方程
形如:
的三次方程,卡爾丹諾在《大術》這本書中給出了通解:
如果 ,
,可以得到方程:
從圖像上看, 與
有三個交點的:
套用通解會得到:
邦貝利指出:從幾何上看是有解的,但是必須通過虛數來求解!
邦貝利大膽地定義了複數的乘法(就是多項式乘法的合理延伸):
最終通過複數以及複數乘法,邦貝利解出了此方程的三個實數解(這裡不過多解釋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這是一個巨大的思維飛躍,就好像剛才的紙片小人,困惑於「為什麼有一個黑點在草地上忽大忽小的閃爍」?最終發現,需要通過更高維度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邦貝利通過更高維度的複平面,解決了低維度的實數問題,真正的把複數帶入了人們的視野。所以他被認為是複數的發現者。
3.3 傅立葉變換
複數進入紙片人的視野,大家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真正接受它。接受它之後發現了非常多的應用,比如傅立葉變換。
還是回到之前紙片人的動畫,對於紙片人,它只有上下左右的觀念:
而三維空間的人卻可以看到更多的方向、更多的內容:
傅立葉變換也可以說是同樣的思路, 是低維度的函數:
對 進行傅立葉變換:
拋開其它細節不談,最重要的是 ,乘以一個複數,就把
拉到更高維度的空間去審視,從而可以得到更多的細節,比如頻域。
關於傅立葉變換,我們也寫過很多的文章,感興趣可以去看看:
如何直觀地理解傅立葉變換?
如何理解傅立葉級數公式?
從傅立葉級數到傅立葉變換
自然會有這麼一個問題,是否有更高維度的數?答案是有的,比如四元數。
威廉·哈密頓爵士(1805-1865)發現了四元數:
其中 、 、 就是對虛數維度的擴展。為此還成立了四元數推廣委員會,提議學校像實數一樣教授四元數。
四元數剛開始的時候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計算很複雜,但是用處不明顯。用處不明顯的原因或許是,當時面臨的問題還不夠複雜,還用不到比複數還高的維度。
到了現代,終於在電腦動畫中、量子物理中找到了四元數更多的應用,只是這些應用對普通人距離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