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何一夜暴富?跟隨考古的腳步,看看彌生時代

2020-12-09 浩然文史
日本彌生時代的典型器物——銅鐸

在日本史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一環常常被人們忽略,那就是彌生時代。彌生時代讓日本完成了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飛躍。在彌生時代,即公元前三世紀前後,原本發展緩慢的日本原始社會突然一夜暴富,飛躍進全新的農業社會。通過對大量出土文物和遺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學家認為,彌生時代的跨越根本在於中國秦漢時期的移民入島。他們帶來了大陸先進的農耕文明,給日本列島帶入了全新的經濟生產方式,從而根本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今天,我們將從日本彌生時代遺址著手,考究出土器物,推演經濟形態與社會組織形式,窺探日本文明早期的歷史場景。

大英博物館藏日本彌生時代陶器

引言

首先,我們明確什麼是彌生時代:彌生時代,起源於九州北部,爾後快速向東發展。代表彌生文化的是農耕、金屬器具、彌生土陶器等。金屬器主要有祭祀用的青銅器和農耕生產用的鍬、鐮等鐵器。彌生後期,日本有了製造金屬器的能力,形成以西部為中心的銅劍、銅鐔文化圈和以近畿為中心的銅鐸文化圈。這時,它們作為利器的功能往往被忽視,更多地被用於祭祀和裝飾,並成為權威的象徵。

顯而易見,日本在彌生時代進入了文明時期,經濟上出現了農業,手工業,青銅鑄造業,社會組織形式上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考古學中的「古國」在此時可能已經出現。

一、農業作物

據考古資料,日本的水稻農耕從繩文時代就已開始,「至遲在繩文晚期九州地區已經出現水稻農耕」。「在彌生文化的數千處遺址的粗陶上,屢屢發現有稻穀的壓痕和碳化的稻穀顆粒, 這意味著水稻農業的出現。」

正是因為農業的出現,日本社會較為低級的社會組織形式——村落形成了。在彌生時代水田耕作的面積較小,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工具簡陋,為了引水灌溉、開荒種糧,日本人由原本的分散居住開始聚居。這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就由採集、狩獵向農耕社會轉變,從山林、海灘向低洼地移動,很多人集居在一起,形成了村落。

隨著生產規模即耕種面積的不斷擴大,小的村落慢慢地形成大的村落,就出現了村落首領,他們掌握了很多的稻田,統一安排稻田耕作,水利、灌溉技術進一步提高,規模也進一步擴大,同時使用鐵製工具,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初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因此出現。

二、水田

日本初次在考古發掘中發現大規模的水田遺蹟(靜岡登呂遺址), 是在1943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但當時的發掘工作由於戰爭而中斷。戰爭結束後,1947—1950 年又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地發掘, 從而拉開了日本大規模水田遺址發掘的序幕。現在, 日本已發掘了百處以上的彌生時代水田遺址, 積累了豐富的資料。日本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水田遺蹟是在日本西部的北部九州, 年代為繩紋時代晚期( 公元前30 年以前)。進人彌生時代以後, 水田逐漸向其他地區擴散, 除了北海道之外稻作農耕已遍布整個日本。

日本彌生時代登呂遺址復原的水田

水田的大規模出現,意味著農業在日本境內的推廣,而數量眾多的田地的耕作需要大量且集中居住的人口,因此村落規模進一步擴大,並有向早期國家形態的發展的趨勢。

三、農業生產工具

日本彌生時代的農具, 以木製為主, 另外有一定數量的鐵、銅、石制農具。

在日本諸多遺址出土過不同形狀的木質鋤頭,可見在彌生時代日本的農業生產工具已經有了初步的根據用途不同所進行的有意識的劃分。

青銅農具在日本被稱為銅「鍬先」,實際上都是鍬(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插」 或「粗」 等。)的銅質凹口刃部。年代從彌生時代中期後半開始出現, 到晚期後半時較多。這是一種小型鍬, 刃部最寬的為9.3、最窄的為8釐米。

日本彌生時代鐵農具

鐵農具在日本被稱為鐵「鍬先」或「鋤先」。它是用長方形的鐵板將兩端反折回來而成( 圖2),並套在木鍬和木鋤的前端使用。其日本彌生時代的鐵刃口一般寬10-13、長4-8釐米。鑄造鐵刃口的年代為彌生時代中期至晚期,而鍛造鐵刃口的年代為彌生時代晚期出現, 古墳時代前期盛行。

這種鐵鍬從形制上觀察, 它是日本特有的, 並且可能是模仿銅鍬先的形制變化而來。之所以會形成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制, 其原因可能是當時的日本受到冶鐵技術的限制, 製造銅鍬先那樣複雜的形制有一定的困難,因而才出現這種形制。

青銅農具和鐵農具的出現說明日本已經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具有了初步的文明形態,而金屬農具的產生是農業生產的需要所推動的。由此可見當時這種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形態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進步。

四、水田灌溉系統

在日本, 當最初的水田出現時就已經伴隨有堰和水渠了。在繩紋時代晚期, 用水渠引水、用堰來分水、用田埂保水這一組灌溉水田的技術, 以及伴隨著有一定功能分化的農具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農耕體系傳播到了日本。其最初登陸的地點是在九州北部。例如, 在九州北部佐賀縣的菜煙遺址, 發現了目前最早的水田, 並伴隨有寬0.5—1.35 米的水渠。到了彌生時代的早期前段, 在該遺址中又發現有寬1.5—3.5、深0.2—0.5 米的水渠, 在水渠中有用木板和圓木樁構築, 其間用木材、板材和木製品填塞而作成的堰。水渠兩側的田埂用木板和木樁兩面加固, 水田就在水渠的周圍展開。這些水田、堰和水渠坐落在丘陵夾峙的谷底低地谷口部。推測可能是在谷頭部的湧水處開渠導水, 再通過堰來分水。

日本彌生時代農業場景想像圖

在日本彌生時代, 水田灌溉系統的規模都較小, 作為同一組單位水田的灌溉系統在中小河流、即河流的支流就完結了, 這種灌溉在河川之間並不連結或發生關係。也就是說, 日本彌生時代只存在小型的灌溉系統, 並且是每條河流獨立的、個別分散的。這種水田灌溉系統的普遍存在, 除了有技術方面的原因之外, 還反映出當時日本社會集團間關係。這種在同一個小型的水田灌溉系統內的不同水田群之間彼此存在著利益關係, 在它們的背後應該存在著一個有共同利益關係的人類集團。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分散的人類集團最終形成了早期的國家形態。

彌生時代人的裝束復原想像

文史君說

綜上所述,通過對日本彌生時代考古發現遺蹟、遺物的研究,尤其是其中農作物殘留、農業生產工具、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的研究,我們可以窺探日本在文明早期的社會生活場景。因農業生產的需要,人類起初利用木料製造簡易的生產工具。後來或許是因為開墾面積的擴大或是人口的增加,用簡陋的工具進行農業生產不足以承擔繁重的負擔,因此對於金屬冶煉技術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原始居民的生產力。

獨立的人類個體難以抵抗自然力的侵襲,農業生產促使一個集中的,有力的,統一的人類集團出現,這種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不斷激發著日本社會內在的動力,朝向一個統一的集中的政權發展。我們尚不能確定在彌生時代日本是否已經出現古國,不過我們可以明確的是,正是日本人在彌生時代文明因素的積累,迎來了接下來具有更加輝煌的日本文明的古墳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成春友,汪捷:《日本歷史文化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勇:《日本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羅二虎:《中日古代稻作文化──以漢代和彌生時代為中心》,《農業考古》2001年第1期。

川越哲志,韓國河:《日本彌生時代初期的鐵器研究——以川越哲志氏的研究為中心》,《江漢考古》2001年第3期。

金關恕,鄭若葵:《日本彌生時代的祭祀和稻作農業》,《農業考古》1991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召燕不讀書)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日本歷史的開端:彌生時代,這些源自中國嗎?
    日本民族就是以這些遷徙人為主,又融合了蒙古人、中國古代中原人、馬來人等演變而來的。彌生時代始於公元前三世紀,終於公元三世紀。彌生文化和繩文文化顯然不是繼承關係,是什麼讓日本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呢?這一問題考古界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彌生人是和繩文人完全不同的,很可能是新遷移的外來人。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繩文時代和彌生時代
    在我高中時期,沒有讀日本歷史之前。很多日本名詞我都聽不懂,不了解,所以覺得很神秘。例如:繩文文化、彌生文化、葛生人、牛川人、大和人、阿伊努人等等,看名字都暈了。這篇文章,我們就從日本的形成開始講起,順便對接對應的中國時期。
  • 為何一些日本學者堅信徐福東渡來了日本,還促成了彌生時代?
    (徐福東渡)根據考古研究,徐福東渡的時候日本剛好從繩文時代過渡到彌生時代。所謂繩文時代,就是日本的新石器時代,由於在陶器上裝飾有繩文而得名。彌生時代是日本的青銅器時代,當日本社會進入了以農耕、畜牧為主的經濟階段,出現了青銅器、鐵器。
  • 中國人是日本人的祖先嗎?丨視知百科
    ● 繩文時代陶器公元前三到二世紀,日本原始社會發生了劇變。「技術爆炸」的同時,日本居民的外形也發生變化,他們身高增加了大約3釐米、臉變長變扁、面部曲線較圓潤。由於這個時代的陶器最早出土於東京彌生町,史學界稱其為彌生時代(BC300~AD300)。
  • 外來移民者給日本帶進一種什麼全新的宗教
    晚期階段(公元前1500-1000年)與末期階段(公元前1000-300年)相當於冰河時代和新時代的交替期。全球氣溫顯著降低(比現在低),人們從山地遷回關東平原。在這點上,繩紋時代的人們信奉同種宗教信仰——他們創造了數量可觀的陶俑,在主要村落之外鑄造「石頭圈」。那個時代的陶俑大多數是女性,暗示著繩紋時代信仰的是女神崇拜的宗教。
  • 你知道現在的日本人基本都是來自哪裡的嗎?
    那麼中國人真的是日本人的祖先嗎?我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日本國名的來歷。日本原來並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 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臺,漢光武帝劉秀賜名倭國,有順從的意思,雖有蔑視之意,但無惡意。)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實現大一統,世界其他國家都在做什麼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滅六國後,實現了大一統,建立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作為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具有絕對性的影響。他的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局面,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開創統一的新局面。
  • 渡來人與「彌生飛躍」:日本文明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日本早期歷史,往往能聽到這麼一個名詞「彌生飛躍」,這指的是彌生時代(前10世紀到3世紀中期)後期,日本的文明程度突然有了極大程度的提升,大概從公元前300年起,一直到3世紀,這段時間日本列島由舊石器時代迅速飛躍到新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而生產方式也由以採集和狩獵為主變為以種植農業為主。
  • 日本人的先祖是什麼人種?日本歷史有多長?
    繩紋就是字面意思「繩子的花紋」,彌生是個日本地名。日本考古發現歷史最久遠的一批陶器上都帶有繩紋,根據碳十四斷代是公元前14500年到公元前300年期間的產物,因此將那一時期的日本歷史取名為繩紋時代;在今天日本東京文京區彌生町發現的大量與繩文時代特徵迥異的器皿,斷代時間是公元前300年到公元300年,這一時期被命名為彌生時代。
  • 47 日本早期歷史源流的三個時代,新石器時代可能是世界最早發端的?
    東亞歷史第47篇:日本歷史源流之三個時代。東亞歷史說到第47篇,終於說到日本了。對於日本早期的歷史,本文也將同前面文章講到的朝鮮半島早期歷史一樣,從考古、語言、神話傳說以及歷史記載等不同角度來探討。
  • 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代嗎?
    日本人並不是中國人的後代,其論據有三:一、日本本土考古論據在約13000年前日本開始由舊石器時代晚期過度到新石器時代前期,即所謂的繩紋時代。在直到公元前300年結束的這一漫長發展過程中,繩文人創造了與中國人差異巨大的石器文化。
  • 太平洋裡的古代方國の不彌國(四國島)彌生時代之謎?
    彌生時代情景體驗不彌國即四國島,「彌」即瀰漫、彌散,表示眾多、廣布,「離宮別館,彌山跨谷」,這裡指彌散在瀨戶內海的幾百上千座島嶼島礁,以後的篇章還會多次提到。瀨戶內海相對於內海之外的大風大浪來說顯然有著明顯的生息宜居優勢,這或許是後來「彌生」一詞遍布日本千市百縣的原因所在。簡單查詢便可發現,日本叫「彌生」的城鎮有60個之多。「彌生」一詞可以獨立為早期生民遍布各處之意,這與「伊都國」時代日本彌生時代進入農業社會,開始遍布日本各個角落有著內在的關係。
  • 日本的石器時代:史前史及神話裡的古代史
    從港川挖出的生活在約17000年前、高155釐米的一具男性遺骸來判斷,日本舊石器時代的人依現代標準似乎塊頭較小,類似東亞其他地區舊石器時代的人。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考古學者一直傾向於依據《古事記》《日本書紀》等神話與史實混雜的古史來解釋考古發現,史前史知識的建立因此受到阻礙。史前史知識目前正在增加,但仍有許多有待被發現。
  • 土著的日本人去哪了?
    而日本也是這樣,現在的日本人也不是原住民,不是真正的日本人。那麼問題來了,真正的日本人去哪了?現在的日本人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從世界地質歷史來看,日本列島的形成時間,不超過1萬年,而根據研究和日本歷史考古的發現。在日本這片土地上,最早的原住民是大餅臉、身材矮小的阿伊努人,他們主要以狩獵和採摘為主要生活來源。
  • 日本人乃何許人也?他們真是中國人後代?挖掘天皇墳墓被嚴格禁止
    日本人不對天皇的墓葬進行考古發掘,但是,卻十分熱衷於發現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日本人把日本歷史越向前推進,越容易證明日本歷史其實與中國歷史無關。 以上就是日本舊石器時代的概況,舊石器時代的日本,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已無從知曉,只能從考古遺址中發現的石器類型,大致推測日本人的起源。
  • 日本人的祖先起源不同,血統不同,為何都稱為「大和民族」?
    前言:現在很多人都想了解清楚日本人起源到底在哪裡,真的是秦朝徐福帶去的遺民嗎?從現代的日本的基因圖譜留下的證據來看,日本人的血統很複雜,可以看出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那麼為什麼現代日本人都是大和民族呢?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日本人的起源了。
  • 徐福是不是第一批進入日本的人?日本人是他帶去三千多人的後代?
    先看看對於徐福這件事,歷史是怎麼記載的:既已,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徐福並非第一批進入日本的人(現代技術還原的繩文人與彌生人)早在很久以前日本島上就已經生活著原住民,而這批人因為擅長製作具有典型性花紋陶器被稱為「繩文人」。
  • 日本源於兩種人類?DNA檢測鐵證如山,日本卻堅持:我們不是混種
    說起我國和日本的淵源,打從歷史上的唐朝時期就開始了。大唐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四海八方,各國都對唐朝俯首稱臣,日本作為我們的鄰居,也是其中之一。那會,由於日本貧窮落後,加上國民普遍矮小,大唐王朝一直稱呼他們為倭國。而直到今天,大和民族的「大和」和「倭」在日語裡的發音都一模一樣。
  • 有人說,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代
    今天我們挑選其中的一節:「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他們真的是中國人的後代嗎?」 日本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國家,就像《菊與刀》這本書所寫的那樣,整個民族都充滿了矛盾和讓人不解的地方。 這樣神奇而又充滿矛盾的民族是怎麼誕生的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