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過一篇專門寫宋慶齡的文章《不平常的蛋糕》,文中提到,宋慶齡從斯裡蘭卡訪問結束回到中國上海時,不顧旅途疲勞,來到中國福利會幼兒園看望幼兒園的孩子們。宋慶齡把她過生日時斯裡蘭卡總統送給她的蛋糕分給幼兒園的孩子們吃(1964年2月宋慶齡訪問斯裡蘭卡時是她的71歲生日);從此這位慈祥的奶奶和可口的蛋糕深深的烙在我的心裡。
時過境遷,對宋慶齡的了解也越來越多,在我的心中她依舊是慈祥的奶奶,我也依舊喜歡可口的蛋糕;但對於她多了更多的認識,從幾件小事看出她的品質絕非平常人所能及。
留學期間宋慶齡雖然身在國外,但她時時刻刻關心著國內的情況,她常對同學說:「我不能忘掉中國,我對祖國充滿了理想和希望!」有一次班裡要討論歷史話題,她準備充分成功的反駁了一個說中國將被歷史淘汰的美國同學,她說:「歷史確實是在不斷變化的,但它永遠屬於億萬大眾。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沒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說中國像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決不會永遠沉睡下去。總會有一天,東亞睡獅的吼聲將震動全世界!因為它有廣闊的土地,勤勞的人民,悠久的歷史,富饒的物產,有無數革命志士,為了它的振興在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說完之後教室裡面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正如前文提到的,宋慶齡無時無刻不在關心兒童,1938年她曾在香港創建「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的醫療救濟和兒童保健工作。她動用能動用的關係,用盡能用的方法,把當時國內的抗戰真實情況向海外華僑和國際社會宣傳,並向愛國華僑和國際友人募集了戰時所需的大量資金、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物資,支援抗戰。這其中許多物資是通過她的精心安排,運往抗日根據地。她還悉心的團結和組織國際友人和國際醫療隊到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去考察和工作。斯諾、史沫特萊、白求恩、柯棣華、馬海德等記者和醫生都是經她安排進入解放區的,其中白求恩、柯棣華、哈立遜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
曾讀到過一篇文章,文中描述了宋慶齡和她的三個保姆的點點滴滴,想必不少人也都讀到過,其中一個保姆李燕娥,16歲來到宋慶齡的身邊,陪伴宋慶齡度過了整整53個春秋。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裡,她們同甘苦,共患難,結下了血濃於水、情深如海的姐妹親情。在李燕娥的心裡,她始終敬愛著宋慶齡;宋慶齡則一直呵護著李燕娥,從解放後,不僅親切地稱這位比她小了19歲的女子為「李姐」,還為李姐設計墓地,不但把她安排進自家的陵園,而且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樣式,並排而立。
這些事情,可以小到一塊蛋糕,也可以大到國家安危,民族希望,無不體現出她的偉大,談起宋慶齡,基本上沒有什麼缺點,溫婉大方,這個詞在她身上再不為過,不愧國母如此稱號;唯獨一件事情讓人惋惜是因為宋慶齡執意嫁給孫中山,導致其父與她斷絕父女關係,這個矛盾直至父母相繼去世也未能圓滿。在宋慶齡母親去世時,得知消息的他在火車上哭了一晚上,《宋慶齡傳》中記述的後來破四舊運動中,宋慶齡在得知父母的墓地被毀時又傷心欲絕;在宋慶齡去世前,明確表示不願與孫中山葬在一起,死後與其父母葬在一起,也算圓了一半她最後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