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種與其親本的關係

2021-03-01 種業律師

武合講律師對雜交種與其親本關係的意見

一、雜交種是雜交組合,是親本組合的產物;雜交種的親本,是雜交組合不可分割的組成本分。授權雜交種的親本,屬於已知品種的組成部分。最高法院發布的指導案例86號(即天津天隆種業公司與江蘇徐農種業公司侵害品種權糾紛案)的裁判理由,符合雜交種遺傳原理。河南法院對金博士公司訴德農公司侵害鄭58品種權案的裁判理由,值得商榷;因親本鄭58是雜交種鄭單958的組成部分。

二、雜交種不是品種,不具有穩定性。授予雜交種品種權的根據,是其親本的表現型的一致性和遺傳的穩定性。

三、雜交種不是種子,雜交種是父、母本雜交的後代植物群體,例如雜交一代F1。植物群體不具有繁殖性能,不能作為繁殖材料使用和銷售。雜交種本身不能繁殖和銷售。雜交種生產使用的繁殖材料,是雜交種的父、母本雜交後母本所結的雜交種子;作為繁殖材料銷售的,也是父、母本雜交後母本所結的雜交種子。

四、雜交種子不是雜交種。銷售和使用的雜交種子,是母本的卵子和父本的精子結合的產物。卵子和精子,都是《種子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花的組成部分,都是種子。授權雜交種親本的繁殖材料(包括卵子和精子)一經銷售,授權雜交種的親本就不具有新穎性了。

五、先玉335的雜交組合是:PH6WC×PH4CV。2010年1月1日先玉335成為已知的授權品種。PH6WC和PH4CV作為授權品種先玉335雜交組合的成分,都是已知品種先玉335的組成部分。

2018年2月2日PH6WC和PH4CV分別申請品種權保護時,PH6WC的卵子和PH4CV的精子,都已作為繁殖材料銷售多年;PH6WC和PH4CV已經不具有新穎性了。

相關焦點

  • 多肉-雜交科普
    首先,雜交當然要是景天科內雜交,像玉露與隴月雜交,結出可萌發種子機率幾乎為零。  誇科雜交被否定了,來講講誇屬雜交跨屬雜交在其他類別的植物中並不常見,但是在景天科植物中卻大量存在,目前所知的可跨屬雜交的景天都是以墨西哥為發展中心進化而來的屬,這些屬的親緣關係接近,這些可以跨屬雜交的屬有:景天屬、擬石蓮屬、厚葉草屬、風車草屬、沙羅屬、澤米景天屬、美麗蓮屬、湯氏景天屬等。這些屬之間互相授粉,能夠成功的得到雜交後代。
  • 雜種優勢與雜交育種
    它是指基因型不同的親本個體相互雜交產生的雜種第一代,在生長勢、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產量和品質等一種或多種性狀上優於兩個親本的現象。雜種優勢具有以下特點:雜種優勢不是某一兩個性狀單獨表現突出,而是許多性狀綜合表現突出;雜種優勢的大小,取決於雙親的遺傳差異和互補程度;親本基因型的純合程度不同,雜種優勢的強弱也不同;雜種優勢在F1代表現最明顯,F2代以後逐漸減弱。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自然通訊》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9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來自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定陽團隊、袁隆平院士組和與華智生物李東等人合作題為「Resequencing of 1,143 indica
  • 西伯利亞鱘、施氏鱘及其雜交種的形態差異分析
    雜交是育種廣泛採用的手段之一, 主要是採用具有不同生物學特性的親本進行種間或屬間的雜交, 使不同類型親本的優良性狀得以結合, 從而獲得雜種優勢的新品種[8]。因此, 需要一種操作方便、快速簡單的鑑定方法以滿足生產中對西伯利亞鱘、施氏鱘及其雜交種(西伯利亞鱘♀×施氏鱘♂)進行鑑定的需求。形態學特徵是雜交育種研究的重要指標之一, 也是育種的直接選擇參數, 具有快速、簡便、直觀的優點,因此形態學鑑定是最基本最適合實際生產中的鑑定方法。同時, 通過形態鑑定對比親本及其雜交子代的性狀, 還可為性狀遺傳規律提供參考[15]。
  • 自留種、雜交種、轉基因種有哪些不同?
    自留種、人工種、雜交種、轉基因種有哪些區別,有哪些優勢和劣勢?以及如何正確選種、用種?,這些雜交種子,在抗病蟲害性能上、產量上、農產品品質上比常規種都有著更好的優勢,但是切記住一點:購買來的所有雜交品種,都只能在種植一季,不可連續留種使用,更通俗的來說,用雜交種種出來的作物,結出的種子不能再次用來種植!
  • 雜交鮑存在哪些利與弊?
    也就是屬於不同種之間的生物無法產生可育的後代,這是大自然保證物種穩定性的重要機制。然而在生活中,所謂的「雜交種」卻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並且往往其性能要優於其父母親本。例如著名的西盤鮑便是由日本西氏鮑(Haliotis&nbspsieboldii)與皺紋盤鮑(haliotis&nbspdiscus)選育系雜交產生的。說好的生殖隔離,為什麼沒有起效呢?
  • 袁隆平/袁定陽等人揭示強優勢雜交水稻親本遺傳差異
    該研究對雜交水稻育種中的1,143份秈型親本材料進行重測序,揭示了三系和兩系強優勢雜交稻組合具有不同的雜種優勢控制基因位點。該研究為發現雜種優勢位點提供了新方法。該研究首先通過整合群體結構分析和系統發育樹分析,發現三系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亞群與秈稻II亞群之間進行組合,而兩系的強優勢組合主要是在秈稻II亞群內進行組合,並且三系強優勢組合的線粒體遺傳距離顯著大於所有可能的組合和兩系強優勢組合,從分子遺傳學的角度證實了三系雜交稻親本線粒體基因組差異的重要性
  • 人工雜交技術和轉基因技術概念不同
    人工雜交技術和轉基因技術同屬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生命科學是極其複雜的,研究的種類和方向很多,對人類的影響也很大。生命科學研究的物種包含植物、動物、昆 蟲、微生物等,地球上有多少植物,動物又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土裡鑽的等等。
  • 正交、反交、雜交、自交的實驗方法
    孟德爾的雜交實驗實際上包含了兩種交配方式:一種交配方式稱為雜交,另一種交配方式稱為自交。
  • 高一生物複習方法: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相關知識點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二、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1、實驗過程(看書)  2、對分離現象的解釋(看書)  3、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測交(看書)  例:現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斷它是顯性純合子(AA)還是雜合子(Aa)?
  • 獼猴桃網狀進化與雜交物種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長期以來,種內(間)自然雜交被認為是該屬植物進化和多樣化的主要原動力,但相關種間基因流的動態和方式一直缺乏清晰準確的研究和理解。結果表明,在該屬植物中存在廣泛的網狀雜交基因流。有趣的是,一些獼猴桃類群間存在重複的網狀雜交事件,導致多個雜交後代類群的同時多地出現。在基因組水平清晰解析種間雜交關係的基礎上,科研人員進一步發現大約十個左右的骨幹物種類群(backbone taxa),這些類群起源於最近的快速輻射進化,並作為親本貢獻其他類群的雜交起源與進化。
  • 食用菌雜交育種的方法有哪些?每種方法的優勢分別是什麼?
    雜交育種通常是選擇適當的親本,並獲得相應的單核體材料,然後通過適當的雜交方式獲得眾多的雜交子。雜交子經過鑑定後,通過菌絲培養和栽培出菇試驗進行初篩,淘汰大量表現一般或性狀表現較親本差的雜交子,保留極少數較優良雜交子,再進行復篩試驗。
  • Mol Plant|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的分子遺傳學普適模型
    近年來,同倍體雜交物種形成的報導越來越多,而其背後的分子遺傳機制與雜交過程中導致生殖隔離的關鍵成種基因(HHS基因)則鮮有報導。研究人員在基因組水平利用各種分析方法和流程證實了居中虎榛子是虎榛子與滇虎榛子產生的同倍體雜交物種,起源於180萬年前的獨立進化,與兩個親本物種之間的基因交流持續到100萬年前左右;雜交物種基因組中存在非常明顯的兩個親本物種基因組的雜交重組痕跡。
  • 父母親本對轉錄組和胚胎發育貢獻不對等
    10月26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蒙祥團隊題為《父母親本對轉錄組的同等貢獻不等同於對胚胎發育的同等貢獻》的成果,提出了關於父母親本調控植物胚胎發育的新觀點。而父母親本對植物早期胚胎發育的貢獻一直沒有定論,爭論了近30年。此前該團隊明確了植物合子基因組在受精後就迅速激活,且父母親本雙方對合子轉錄組具有同等貢獻。然而,父母親本雙方對合子轉錄組的同等貢獻是否意味著對早期胚胎發育的同等調控作用?該團隊隨後的研究提出了與傳統看法不同的觀點。在動物中,受精卵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細胞全部參與後續胚胎發生過程。
  • 父母親本對轉錄組和胚胎發育貢獻不等同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10月27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蒙祥團隊的成果,提出了關於父母親本調控植物胚胎發育的新觀點。受精後,動物的早期胚胎是由儲存在卵細胞中的母本信息控制的,父本基因不轉錄。
  • 首個魚類遠緣雜交品系:開啟新魚類種群之門—新聞—科學網
    突破「育性」瓶頸 「雜交」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名詞,植物中的雜交水稻,動物中的騾子、獅虎獸等等……絕大多數雜交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難以繁殖後代。要將跨越了物種界限的遠緣雜交推向品系建立並應用於生產,首先必須挑戰「育性」這道「瓶頸」。
  • 由於雜交信號的強度與探針的特異活性成正比,而與其長度成反比
    另一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就是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自動設計具有高識別力的探針,這種探針的效果應當比手工設計的探針效果好(請參閱Coming et al. 2010)。Southern雜交獲得的信號強度取決於若干因素,包括與探針互補的固定化DNA比例、探針的大小及特異性、以及轉移到膜上的基因組DNA的數量。
  • 兔子的繁育技巧和雜交管理方法!
    兔子的繁育技巧和雜交管理方法!用兩種或更多種兔品種進行交配的方法稱為雜交育種繁育。通過雜交獲得的後代稱為雜交兔(雜交兔)。雜交兔在其生存力,抗病性,生長速率和生產性能方面經常超過其親本的純種組。這被稱為雜交優勢。
  • 小麥育種 「骨幹親本」突破口找到了
    視覺中國供圖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從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育成的3000多個小麥品種中精選145份代表性品種進行重測序,揭示了其基因組重塑和優化的過程,為解析小麥育種「骨幹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