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效應」告訴你人生的真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021-01-13 思維研習社1988

「青蛙效應」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進行了著名的「青蛙實驗」:他們將青蛙放在一個煮沸的鍋中,青蛙立即像被電擊一樣衝了出去。後來,他們又將青蛙放入盛有冷水的大鍋中,任其自由遊泳。然後用小火慢慢加熱這口鍋。儘管青蛙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但由於惰性它並沒有立即跳出來,直到溫度變得難以忍受,最終喪失了逃生的能力後被煮熟。經過分析,科學家認為,這隻青蛙第一次能夠「逃避危險」,是因為它受到了沸水的劇烈刺激,於是它用盡了全部力量跳了出來。而第二次由於沒有受到明顯的刺激,因此,青蛙失去了警惕,但是當感覺到危機時,它已經沒有能力從水中逃脫了。

實際上,「青蛙效應」是最常見的社會法則之一,但由於它非常普遍,因此常常被忽略。例如,甜言蜜語的「溫柔陷阱」,故意接近你的朋友,或老闆出於惡意而畫的餅。 。 。你不正是每個場景中溫水裡的青蛙嗎?

還有商家的各種促銷手段,用免費的服務或產品培養你的消費習慣等,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吧。

我朋友開了家嬰兒遊泳館,因為周圍已經有一家嬰兒遊泳館了,他只能另闢蹊徑。其他的遊泳館都是收門票和賣遊泳圈賺錢,他乾脆把這兩個項目都免費了。這樣,遊泳館一開業,生意就很火爆,因為不要錢嘛,附近的,甚至很遠的都跑來這裡遊泳。孩子遊泳、加上洗澡、撫觸按摩什麼的,怎麼也得一兩個小時,家長往往無事可做,於是他專門開闢了一個區域,提供茶水,專門有人負責組織家長們開展親子教育,保險等的講座,每位家長每次收10元茶水費,家長們也樂意。

這真是一種高明的「溫水煮青蛙」的生意手段。

其實,仔細想想,芸芸眾生,誰又不是那隻溫水裡的青蛙呢?只是不在這口鍋裡,便在那口鍋裡罷了。這些在溫水中的青蛙大致分為四類。你有什麼熟悉的感覺嗎?

一、糊塗的人。

這類「溫水青蛙」一生老實本分,知足常樂。在家是乖孩子,學校裡是好學生,單位裡是好員工。他們信奉教條,守規矩,不拔尖,不出挑。這一類人很像我們父輩(50,60年代)中的絕大多數人,他們一生平凡樸實,幹著最普通的工作,過著最平凡的生活,守規矩是他們最大的特點。他們似乎沒有個性,沒有夢想,前半生為父母,為伴侶,為國家奉獻;後半生為子孫操勞。等到終於清醒之際,鍋裡水也快開了,人生已然去了大半,半截身子也入了土,似乎也掙扎不動了,年輕時也曾有過激情和夢想,但似乎永遠也無法實現了。雄心壯志最終輸給了時間。

二、清醒的人。

這類人似乎是這個社會的異己分子,他們從不隨大流,特立獨行。他們是天生的冒險家,喜歡尋求刺激,他們信奉的人生信條唯有自己。跟溫水裡的其他青蛙不一樣,在其他青蛙陶醉於溫水的舒適時,他們已經不安於現狀,跳出了這口鍋,毫不猶豫的一頭扎進另一口剛剛架起火的爐灶,他們似乎天生就喜歡挑戰,只有冷水的刺激才能時刻讓他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昂揚的鬥志,他們總是敏感多疑,眼光獨到,能夠清晰的意識到危險信號,鍋裡的溫水遲早會變成刺破皮肉的開水。正是這一份清醒刺激著他們不斷在溫水與冷水鍋之間跳躍。一生致力於最大化的實現個人價值。

三、清醒的糊塗人。

這類人讀過很多書,也走過很多路,道理也都懂,就是懶得動,他們享受著父輩創造的舒適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詡小富即安,與世無爭。一面看不起生活貧苦之人,一面沾沾自喜的得過且過。

四、半夢半醒之人。

這類人一生庸碌,目之所及永遠是自己的那方小天地。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當感覺到水溫越來越燙,刺痛皮肉時,雖然預感到危險,但有的人已然麻木,本能的掙扎了那麼一小會兒,也就放棄抵抗了,變得逆來順受、毫無鬥志。極端一點的,到了實在無法忍受之時,乾脆破罐子破摔,要麼放棄自己的生命,要麼報復社會,抱著魚死網破的心態,將自己的不幸加諸其他無辜之人。也有的人大夢初醒,驚覺前半生渾渾噩噩,一無所成,於是奮起直追,這樣的勇者,雖然醒的晚,但經過不懈努力,也能創造一片天地。

我就認識一位姐姐,在40歲時遭遇丈夫出軌,因為小三懷了孩子硬逼著丈夫離了婚。離婚後的她與女兒相依為命,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當了十幾年的家庭主婦,突然之間要重新謀生就業,她感到絕望極了。值得慶幸的是,十幾年的主婦生活,她的廚藝了得,特別是點心做得精緻又可口。我們幾個朋友幫她出謀劃策,開了一個家庭式烘培館,她之前也積攢了不錯的人緣,朋友們隔三岔五都會去照顧她的生意,甚至還承接一些婚宴和派對的西點。現在這位姐姐生活過得很舒心,和女兒衣食無憂。

即使手裡捏了一把爛牌,你也可以扣牌認輸,重新開一局。即使面對的是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你也可以刀劈斧砍折騰出一條路來。天無絕人之路,最怕的是你沒有勇氣去面對。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進攻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受重傷致死。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擊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兵敗後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吳王夫差解除了對他的警惕,將他遣返回越國。

實際上,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服從吳王,暗地裡秘密訓練了精銳的士兵,勵精圖治,等待機會反抗吳國。艱苦的環境可以磨練意志,但是安逸的環境卻會消磨意志。勾踐擔心他會貪圖眼前的安逸,磨滅他報仇雪恥的決心,所以他為自己安排了一個很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鋪被褥,只鋪一層柴草,並在床前懸掛一隻苦膽,每日起床後舔一舔,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過去的恥辱。

為了鼓勵人民,勾踐與王后還和百姓們一起參加勞動。在越人的共同努力下,越國國力得到加強。最後,他終於滅亡了吳國。

強者就是如此,面對著強於自己數倍的對手,還能抱著必勝的決心,勇往直前!

千百年前,孟子就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青蛙效應」告訴我們的正是這個道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總願意安然現狀,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願意去改變已有的生活。若一個人久久沉迷於這種無變化、安逸的生活時,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環境等等變化,當危機到來時就像那隻青蛙一樣只能坐以待斃。

所以時刻保持「居安思危」就顯得格外重要。

《伊索寓言》裡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山豬正在大樹旁勤奮地磨著獠牙,狐狸看見了,驚奇地問:「現在又沒有獵人追殺你,你為什麼要磨牙,何不躺下來好好休息?」山豬答道:「真要等到獅子來吃我時我再磨牙恐怕就來不及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未雨綢繆」,只有提前做好打算,才能在危機到來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四川安縣桑棗中學有一位叫葉志平的校長。在汶川大地震中,由於他提前加固了「豆腐渣」教學樓,堅持4年組織全校師生做緊急疏散演習,所以在地震中他的學校得以保存。網民稱他為「歷史上最牛的校長」。四川安縣桑棗中學靠近北川,在汶川地震中損失慘重。但是,由於平時的多次演練,地震後,該學校有2200多名學生和數百名教師。分別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全部安全撤離到操場,並以班級為單位列隊集合,僅用時1分36秒。

學校所在的縣城靠近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北川,學校外面的房屋遭到了100%的破壞。在桑棗中學,8座教學樓部分倒塌,全部變成危險建築物。全校師生無一傷亡。

桑棗中學的安全與葉校長平時的努力是分不開的。葉校長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的安全。學校較早開始使用的實驗教學樓的建築質量不夠好。自1997年以來,葉校長連續多年對這座教學樓進行了翻新和加固,這座教學樓在地震中並未倒塌。

「青蛙效應」告誡我們,苦難不能打垮一個人,安樂卻可以輕鬆消磨一個人的意志。因此,時刻提醒自己,「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方為安身立命之本。

鱷魚法則的啟示:用理性和果斷,戰勝貪婪與僥倖

蝴蝶效應的啟示:別忽略身邊的小事,它可能徹底改變你的人生!

破窗效應啟示:得意時莫放任自流,失意時找到最初的破窗重建人生

相關焦點

  • 鯰魚效應|生於憂患,學會防患於未然,不做活在溫水裡的青蛙
    如果處在一個沒有競爭的環境,你會不會喪失前進的動力?或許會像一隻活在溫水裡的青蛙,等意識到時,一切都晚了。明白鯰魚效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記住壓力才是自己的動力。01.什麼是鯰魚效應不知道你是否聽過關於沙丁魚的這樣一個故事。
  • 「青蛙效應」啟示錄
    文:清說01你知道」青蛙效應「嗎?19世紀末,心理學家將一隻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鍋裡,青蛙立即跳了出來。隨後,人們又把它放在盛滿涼水的大鍋裡,然後用小火慢慢地加熱。雖然青蛙能夠感知到水裡溫度的變化,卻因為惰性沒有往外跳。但是,等到水溫已讓它難以忍受,想要趕緊跳出來的時候。
  • 「溫水煮青蛙」的謬論,美國教授為何能欺騙所有的人!
    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林肯溫水煮青蛙」來源於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家做過的一個「水煮青蛙實驗」,實驗大概操作流程:把青蛙放在溫水裡,然後逐步加熱。
  • 溫水其實煮不死青蛙,用偽科學來講道理是不對的
    對於整個世界來說,人無疑是渺小的,所以一個人佇立在這個世界之上,難免會感到迷茫,可以說,一個人的人生就是在不斷的向未知發起挑戰,而為了不在這條充滿挑戰的人生之路上一敗塗地,我們需要一些道理還給我們的人生做出指引,從小到大,我們都有過很多的座右銘,也記錄過很多的名人名言或者科學道理,
  • 原來這就是「青蛙效應」(值得一看)
    1「青蛙效應」今年為什麼特殊,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總以為隨著溫度升高,病毒能被徹底扼殺,沒想到,冰凍食品讓狡猾的病毒有機可趁,頻頻惹人揪心。雖然有了開年的經驗,一切都好了很多。但從親身經歷公司危機;到身邊人陸續被降薪裁員;到再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到做生意的人為了縮減開支,不斷延長工作時間、降低勞動成本......
  • 2022國考申論文章寫作技巧:議論文理證法原理效應積累——青蛙效應
    內涵詮釋 是說把一隻青蛙放在一個盛滿涼水的容器裡,然後慢慢地給容器加熱,控制在每兩天升溫一度的狀態。那麼,即使水溫到了 90°C--雖然這時青蛙幾乎已經被煮熟了,它也不會主動從容器中跳出來。其實,這並不是因為青蛙本身的遲鈍,事實上,如果將一隻青蛙突然扔進熱水中,青蛙會馬上一躍而起,逃離危險。青蛙對眼前的危險看得一清二楚,但對還沒到來的危機卻置之不理。
  • 青蛙效應裡的短線交易秘訣
    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熱水鍋裡,由於青蛙對不良環境的十分敏感,他會立即跳出鍋!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冷水鍋裡,逐漸加熱,青蛙並不會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最終的結局,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他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沒有力氣跳出鍋外了!
  • 墨菲定律:工作不順利,教你職場3條法則,助你在職場中反敗為勝
    俗話說:如果你不尊重別人,別人就不會尊重你。當我們剛接觸工作場所時,我們應該尊重我們周圍的同事。當我們和他們的意見不一樣的時候,我們應該有更多的理解和耐心。當然,你也將獲得他們的尊重和認可。二.青蛙法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著名的「溫水煮青蛙」實驗符合我們在職場中的職業道路。 「青蛙不是死於沸水而是死於溫水」的結尾提醒我們不要時刻失去憂慮。在從進入工作場所到能夠工作的逐漸過程中,你必須始終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這個教導。
  • 趣味心理效應之動物篇--中國數字科技館
    沒錯,這些就是「心理效應」。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是指某種人物的行為或事物的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產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心理效應,有時讓你感覺很神奇,因為它仿佛能猜透你內心的真實想法;有時也充滿了樂趣,讓你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本期就帶大家一起看看那些與「動物」有關的心理效應。
  • 「溫水煮青蛙」「鴕鳥心態」不要侮辱青蛙跟鴕鳥的智商!
    人類自從有文字以來,一些謬誤流傳甚廣,不是侮辱了人的智商,是侮辱了青蛙跟鴕鳥的智慧,看動物不跟人類說話,就惡毒攻擊!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人強加給動物的,動物沒有如此蠢!1、溫水煮青蛙流傳甚廣的故事:"溫水煮青蛙"說是將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中時,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立即奮力從開水中跳出來得以成功逃生。
  • 危機感真是個好東西,希望你我都能有
    我不是在開玩笑,全國各地失業的戲碼每天都在上演,最常見的就是這種年關回家放個小長假,開年就直接告訴你被炒魷魚或者直接公司倒閉了的,真的是讓人沒有一點點防備。如果你是個「無學歷」、「無能力」、「無背景」的新職場三無人員,那麼淘汰掉你真的是分分鐘的事情,或者說你有幸得到了一份還算穩定的工作,卻沒有好好上進那麼這也將會成為你最大的隱患。
  • 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飛舞的精靈,碧鳳蝶帶給我們深思
    說明客觀世界是在不斷運動變化著的,我們必須具備憂患意識,才能更好地看清前方的路,做好與困境鬥爭的準備。「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植根於事情是不斷變化的,也是面對變化最好的策略。碧鳳蝶的兩種蛹,其實也是兩種人生的寫照。一種人生貪圖安逸,在安逸中不能自拔;一種人生在安逸中想到了憂患,努力地去掙脫安逸。於是,一種人生「生於憂患」;另一種人生「死於安樂」。
  • 青蛙效應:讓自己沒有後路就是「最好的出路」
    本文共計6748字,青蛙效應。這是智遠的第0116篇成長筆記的分享。「看到別人獲取的成果,你總是想要卻遲遲開始不了,為什麼」。你不願意被別人用「槍」指著,也不願意被別人當做「奴隸」,沒有人喜歡被控制,所以「你的動機被偷走了」,最後就「什麼都不想做了」。這就是「我們明明知道自己該奮鬥了」,卻最後遲遲無法行動背後的動機效應,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別人幹涉了「你的動機」,你的主動權被別人掌握偷走了。(配圖方便閱讀體驗)2.我要變革,卻毀在了團隊上。
  • 讓人生少踩坑的著名的三大效應!
    1.瓦倫達效應過度在意結果,反而更容易失敗。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鋼索表演藝術家,以其精彩而穩健的高超演技聞名,他從來沒出過事故。有一次,要給一位重量級人物獻技時,他反覆提醒自己此次表演很重要,不能出錯,結果那次表演他就從鋼索上摔下來了。
  • 不是長城沒技術,只是你選擇性無視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長城造車30周年之際,魏建軍開始自省。3分鐘的視頻一句:"命懸一線,挺得過明年嗎?"讓我記憶猶新,也讓我明白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義所在。
  • 他預言四大地震帶,還演繹了傳奇人生
    話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只有讓靈魂在逆境中涅槃,才能讓自己承受得起風風雨雨。世上不會因為個人的苦惱而變樣,生活依舊循環。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雖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只有像地質學家李四光那樣多貢獻自己,就能迎來有作為精彩的人生。
  • 《肖申克的救贖》:在被體制化人生中心懷希望,才有無限可能
    但我得告訴你,這些圍牆很奇怪,剛來的時候,你會恨它,慢慢你就會習慣它,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你離不開它,那就是被體制化了。」這段經典語錄,淺顯易懂的解釋了體制化對監獄裡眾人的影響。在坐牢50年後終於獲得自由的老布,因為與真實世界長時間的脫節,對社會所有事物的不了解,所以在出獄不久後就上吊自殺。
  • 探索人生的真諦——「塌縮」的命運與人生
    隱喻,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暗含著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如果我們用隱喻來描述命運與人生,我們會用什麼來做隱喻?正在讀書的你、正在工作的你、正在打遊戲的你、正在追劇的你,或者同時三心二意做著不同事情的你…無論你在做什麼,你此刻的狀態隨著時間到來而塌縮成「唯一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