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澳科大榮譽博士葉永烜 談「到小行星帶的偉大旅程」

2021-01-16 澳科大MUST

《科技大師系列講座XXVI》第十場「到小行星帶的偉大旅程」於2019年4月10日在澳門科技大學N101室成功舉辦。本場講座邀請到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華人天文學家、澳科大榮譽博士葉永烜院士主講。本次活動由澳門基金會贊助。



葉院士介紹,小行星帶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構成,介於太陽系內木星和火星軌道之內的密集區域。由於木星巨大的引力,導致本該形成行星的小行星帶只能在太陽系內遊蕩,並有可能與地球發生碰撞。小行星帶包含半徑只有數百微米的塵埃微粒,這些細微顆粒至少有一部分是來自小行星之間的碰撞或微小的隕石體對小行星的撞擊。


受坡印廷·羅伯遜阻力影響,來自太陽輻射的壓力會使這些粒子以螺旋的路徑緩慢的朝向太陽移動。小行星帶中的巨型小行星自轉周期存在下限,自轉周期超過該數值時,行星表面將會有物質逐漸分離呈現離心運動,所以多數直徑超過100米的小行星有可能形成於在碰撞後的瓦礫堆。


講座的最後,葉院士表示,小行星帶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各地學者爭論不休的熱門話題,時至今日依然沒有說服性的結果。小行星帶的未解之謎將巨大的探索空間傳承給後續研究者。葉院士鼓勵在場師生積極參與宇宙科學話題的研討,投身行星領域,為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貢獻一份力量。


延伸閱讀:葉永烜簡介



相關焦點

  • 澳科大學子與榮譽博士真情對話
    譚俊榮司長等與榮譽博士合影(從左至右:劉良校長、徐婷部長、靳尚誼教授、黃如楷先生、譚俊榮司長、葉永烜教授、潘建偉院士、廖澤雲校監)葉永烜榮譽理學博士學位Doctor of Science honoris causa葉永烜於1947年出生,德國籍華人天文學家。
  • 【活動預告】葉永烜院士談「火星上有沒有生命」
    日期 : 2019年11月20日(星期三)時間:下午16:30地點:澳門科技大學N101禮堂講題:「火星上有沒有生命」講者: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華人天文學家、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葉永烜語言:普通話講者簡介:葉永烜,著名華人天文學家,現在臺灣中央大學任教。
  • 澳門科學技術獎勵頒獎 澳科大月球行星研究項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
    澳科大在自然科學獎中分別獲得一、二、三等獎,科技進步獎中獲得二等獎。在研究生科技研發奬方面,共有13名澳科大研究生獲獎。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月球、小行星、巨行星的表面特徵、內部結構研究」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是本次自然科學獎唯一一個一等獎獲獎項目,主要完成人為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祝夢華副教授和實驗室主任張可可講座教授。
  • ...科學技術獎勵頒獎,澳科大月球行星研究項目獲自然科學獎項一等獎
    澳門科學技術獎勵頒獎,澳科大月球行星研究項目獲自然科學獎項一等獎 2020-10-10 17:45:00 澳門科技大學
  • 觀察│臺灣地熱發電在哪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綠色能源有六種:水力、風力、太陽能、地熱、海洋能、生質能,最難開發的為「地熱」。地熱分為淺層地熱及深層地熱,淺層地熱就是溫泉地熱,找火山地帶,鑽口不太酸的淺井,只要出水量夠大就可以發電,問題是火山大多含硫,很難不酸,酸性腐蝕問題很難克服。
  • 澳科大第4任校長人選敲定:麻省理工博士,曾是科大副校長!
    澳科大3任校長,每一任均履歷光鮮澳科大建校於2000年,對於國內許多老牌院校來講,年僅20歲的澳科大就如新生青年般年輕稚嫩。別看澳科大建校歷史如此之短,不算今年即將上任的李行偉,澳科大已經有過3任校長了。第一任校長是周禮杲,2000年正式擔任,2002年卸任,任期2年。
  • 韓國國會代表團訪國際量子研究院天泉鼎豐空氣製水基地
    圖4-5:國際標量波量子研究院剪彩及啟動儀式 中韓建交26週年,在中國大力推進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下,天泉鼎豐集團盛邀韓國國會議員、執政黨組織副總長林鐘聲一行來訪,開展中韓民間交流的同時為中韓經貿文化搭建嶄新的平臺,推動產業合作,實現共贏發展。
  • 獨╱臺灣之光!興大發現木鼻白蟻 史上首由臺灣命名
    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李後鋒與博士生梁維仁發現全新白蟻物種,命名「穿山甲木鼻白蟻」,是首位由臺灣人發現且命名的白蟻,此物種介於「木白蟻」演化至「鼻白蟻」的過渡類群,數量相當稀少,是昆蟲中的「活化石」,研究成果登上《美國昆蟲學會會刊》及《無脊椎動物系統學刊》。
  • 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 2018「海洋亞洲的中心與邊緣:帝國、港市、離島」國際學術研討會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洋史研究-- 2018「海洋亞洲的中心與邊緣:帝國、港市、離島」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
  • [喜訊]澳科大法學院2020屆畢業生獲多所海外名校拋來橄欖枝
    澳科大法學院近年來不斷加強理論與實踐並行教學,呼應本地及國際化趨勢,優化改進課程設置,注重未來法律人綜合能力之培養,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與各大名校法學院學生同臺競技,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 評論│難道要放棄摩託車來支持深澳電廠
    就在前一夜,才傳出她答應出任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的競選總部主委;次日她就大剌剌地拿摩託車數為由,強調深澳電廠興建的必要性。如此,不僅把黨政不分推到極致,也顯示了民進黨的大膽鴨霸無底線。 問題是,如此逆著民意風向硬幹,真有助於拉抬蘇貞昌的選情嗎?再說,陳菊曾任十一年市長的高雄市,機車數量同樣高達兩百萬輛,又是什麼光榮數字?
  • 「草食動物」林語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林語堂在上海辦《論語》、《宇宙風》雜誌的時候,每天在他的「有不為齋」來來往往的,大都是像他這樣橫跨中西文化的高等紳士。吳經熊留學哈佛,回國後擔任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流利的英語中故意帶一點家鄉寧波的口音。邵洵美曾經在劍橋讀英國文學,長著一個古希臘人的鼻子,卻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名士做派,不穿西裝,風流倜儻,有妻有妾,公開與美國女作家項美麗同居。
  • 富貴角在臺灣北海岸
    富貴角,荷蘭語:Hoek指岬角,臺灣本島極北端之海岬,屬於新北市石門區。富貴角原俗名「打賓/ta-pin」,為平埔族巴賽族語言。今富貴角之名,則得於荷蘭人對該地的稱呼「Hoek」(意即岬角)。後人取其譯音稱為「富基角」,閩南移民再以音近之「富貴」二字代之。
  • 太空又多一顆「中國星」,一顆小行星以中國科大校友吳偉仁院士命名
    9月15日,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日前一顆小行星以該校校友、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命名,浩瀚太空又添一顆以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小行星。9月8日,「吳偉仁星」命名儀式在國家航天局舉行。國家航天局、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和專家出席儀式,並向吳偉仁院士頒發了命名證書。此次命名的「吳偉仁星」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於2011年6月獲得國際永久編號281880號。2020年4月,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和紫金山天文臺推薦,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設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審議,「吳偉仁星」的正式命名獲得一致通過。
  • 「時間到了」賴內閣今總辭 蘇貞昌回鍋組閣│聯合報臺商版0111曬新聞
    賴清德昨天傍晚在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2019年度政府總預算案後,親赴立法院向朝野立委致謝,他說,「預算已經通過,時間也已經到了」,他今天將召開行政院臨時院會,進行內閣總辭,靜待總統宣布新的閣揆,接任行政院的各種工作。
  • 南科大新任校長薛其坤:楊振寧曾點讚他「諾獎級」研究成果
    他曾帶領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團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曾評價稱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1984年從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之後,前往「曲阜師範大學」物理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