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預告】葉永烜院士談「火星上有沒有生命」

2021-01-21 澳科大MUST

日期 : 2019年11月20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16:30

地點澳門科技大學N101禮堂

講題:「火星上有沒有生命」

講者: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華人天文學家、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葉永烜

語言:普通話


講者簡介:

葉永烜,著名華人天文學家,現在臺灣中央大學任教。現為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任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葉永烜院士於1969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學士學位,1970年取得匹茲堡大學物理學碩士學位,1974年取得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應用物理學及資訊科學博士學位。葉永烜院士曾任職於馬克斯普朗克高層大氣研究所、太空計畫室首席科學家,曾任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副校長、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sia Oceania Geosciences Society, AOGS)理事長、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系統副校長。


葉永烜院士的研究專長是彗星、行星大氣與地球高層大氣、太陽系與行星形成、電漿物理。1982年他和法國科學家丹尼爾·高迪耶(Daniel Gautier)、美國科學家託比·歐文(TobyOwen)向NASA與ESA提出探測土星系統的計畫,該計畫就是現在的凱西尼-惠更斯號。NASA在2009年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勳章(Exceptional Public Service Medal, EPSM)以表彰他對凱西尼-惠更斯號計畫的貢獻。除了凱西尼計畫以外,葉院士還曾參加喬託號、深度撞擊號、羅塞塔號等太空探測任務。


葉永烜院士所發表的期刊論文已超過二百篇,其中登上Nature和Science的至2008年共有四十二篇,為華人界之最。

 

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屆時聆聽大師講座,如需查詢及報名,可聯絡大學諮詢臺(電話:28882114,電子郵件:registry@must.edu.mo,傳真:28880022)

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澳科大榮譽博士葉永烜 談「到小行星帶的偉大旅程」
    《科技大師系列講座XXVI》第十場「到小行星帶的偉大旅程」於2019年4月10日在澳門科技大學N101室成功舉辦。本場講座邀請到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著名華人天文學家、澳科大榮譽博士葉永烜院士主講。本次活動由澳門基金會贊助。
  • 細數《火星救援》原著小說中真實的9項NASA太空科技
    ▼ 電影中的居住艙居住艙是馬克瓦特尼在火星上的家,是小說主要場景之一。居住艙中備有大氣調節器,太空人在艙間內不需穿太空衣就可活動。●林頓詹森太空中心隸屬 NASA,位於休士頓。中心內的 HERA 簡單講就是一個模擬居住艙▼ 火星由史以來第一個農夫瓦特尼(麥特戴蒙飾),好溫馨的畫面
  • 馬雅預言「修正版」指出…就是下周
    根據《太陽報》報導,有網友在推特上宣稱,現在使用的格裡曆是從1582年開始使用,而在那之前使用的是儒略曆。由於儒略曆和格裡曆一年有11天的誤差,經過438年的累積,誤差越來越大,格裡曆的2020年6月21日,實際上是儒略曆的2012年12月21日,因此從當時的儒略曆來看,這才是末日的正確日期。而有鑑於近期疫情嚴重、國際形勢緊張,很多網友都覺得「似乎很有道理」。
  • 蔡冠深:打造「世界的中總」
    2019年4月,蔡冠深(右一)主持由中總倡議和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共商合作。為什麼會通過這三項活動慶祝國家70周年呢?蔡冠深表示,就粵劇表演而言,戲曲中心不僅是香港有名的建築,在文化灣區方面也有重要意義,灣區其他地方的人可從高鐵站瞬間便來到戲曲中心看表演,從地點和內容上均能展示香港文化。而徵文和攝影比賽也是貼近生活、提高市民參與感的活動,大家可以通過文章或鏡頭增強對國家和香港的了解。
  • 「時間到了」賴內閣今總辭 蘇貞昌回鍋組閣│聯合報臺商版0111曬新聞
    他怒批「敗選聯盟」讓臺灣民主從今以後不再驕傲,全世界沒有這樣的機制。他也預估,蘇貞昌會比賴清德更強勢,但即使如此,仍註定會成為看守、空轉、混亂的內閣。4.「東廠事件」調查報告 政院:張天欽應負最大責任江啟臣抨擊,行政院從十月拖到總辭才交出這份報告,簡直是糊弄社會大眾,完全沒有檢討反省的能力,報告竟將責任推給已經辭職的張天欽,「把系統性問題推給單一個人,除了卸責,就是在切割。」6.臺大再爆論文造假 學者批:學倫案「累犯都沒事」
  • 「草食動物」林語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林語堂在上海辦《論語》、《宇宙風》雜誌的時候,每天在他的「有不為齋」來來往往的,大都是像他這樣橫跨中西文化的高等紳士。吳經熊留學哈佛,回國後擔任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流利的英語中故意帶一點家鄉寧波的口音。邵洵美曾經在劍橋讀英國文學,長著一個古希臘人的鼻子,卻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名士做派,不穿西裝,風流倜儻,有妻有妾,公開與美國女作家項美麗同居。
  • 獨家專訪亞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創始主席葉永烜教授
    葉永烜教授是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亞洲和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 Axford 獎章獲得者、中研院院士與國家講座教授。 以下為 Springer 與葉教授的獨家專訪內容。Q1 為什麼空間科學很重要?最近發現的火星地下湖強調了將行星探測與地外環境中生命的起源和存在相結合的科學重點。大多數已經批准或正在規劃的太空任務都有這樣的天體生物學成分。
  • 剛剛,「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航
    」發射 50 周年的日子,選在這一天公布「天問系列」頗有傳承的意味。這和地球與火星的公轉周期有關,因為兩顆星球的公轉速度不同,相對距離在在不斷變化,最近時有 5500 萬公裡,最遠時超過 4 億公裡。每隔約 780 天太陽、地球和火星才會處在一條直線上,這時地球距離火星距離最近,也就是所謂「火星大衝」。
  • 從113號元素Nihonium談基礎科研
    現今的核力理解仍不足以作準確而一致的預測,而所有預測也必須有實驗證據支持。其中一項預測指元素 126 附近存在一個「穩定島」,有一些未發現的極重穩定元素,若然是真,那就跟希格斯粒子發現一樣有重大意義。由此可見,合成新元素的意義不只合成,還驗證我們對核力理解。嚴格來說,合成新元素和預測未來本質上是沒有太大分別,都是驗證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 火星,中國來了
    2020 年 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我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由中國最強大的火箭之一: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送,在為期 7 個月的太空旅程後,它將到達美麗的紅色星球:火星。屆時,中國將成為有史以來第二個在火星表面著陸並運行火星車的國家。
  • 打不死的「小強」,關於蟑螂的那些事……
    同時,億萬年的更替,蟑螂都沒有在外型上有很大的突破,頭小體扁平,通常呈現黑褐色,直到現在,也依舊保留著這些特徵。說起蟑螂,這可是南方一霸。在香港,每當夜幕降臨,即使在熱鬧的街區,你都可以看見巨大蟑螂從你腳邊很囂張地「咻」一下穿過。小強這種神奇生物真的是「毒藥放不盡,小強生又生」啊!身為害蟲,害怕見光是他們的一大特點,夜間的廚房經常是它們忙碌穿梭的不二之處。而衣櫥、衛生間的縫隙處甚至是冰箱也是它們經常會光顧的地方,雖不善飛,但疾走的速度卻常常是「消失於無形之中」。
  • 世界上最值得參與的新鮮事 -「平溪天燈」
    ▲臺灣祈天燈帶來希望臺灣元宵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節慶活動是「南蜂炮、北天燈」,指的是臺南蜂炮和平溪的天燈,每年舉辦的「新北市平溪天燈節」被美國知名電視頻道 Discovery 評為世界第二大節慶嘉年華,曾在2013年被CNN 選為全世界最值得參與的 52 件新鮮事之一。
  • 「天文」紅色火星:藍色地球的未來 氣體散逸帶來的生命流逝
    有不少朋友就會問,我們舉全國之力發展航天事業為了啥?借用我們航天總工程的話說,釣魚島本是我們中國的領土但是這麼多年都未收回,就是因為當年錯失了航海的最佳時機,我們現在有能力,但是沒有做,會讓後人付出更大的代價。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先拋去這些政治因素不提,探索太空還有其他意義嗎?答案是當然有啦,探索地外生命,發現地外文明,開發地外資源等等。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地球的未來會是什麼樣?
  •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
    社區曬單更有機會贏價值萬元「AJ1 倒鉤」潮鞋!點擊進入蘋果教育商店。(注意:若威鋒 App 端無法直接點開連結,請嘗試長按)7 月 23 日 12 時 41 分,位於海南島東北部的文昌航天發射場迎來了歷史性時刻,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將執行我國首次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預計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 7 個月後抵達火星附近。
  • 院士聯名建議十年火星圓夢
    ,探測並研究火星對於認識地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據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國際上對於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國際上共發射了44個火星探測器,但任務成功概率只有50%左右。
  • 中國太空探索一大步:「天問一號」,目標火星
    自 1960 年前蘇聯向火星發射探測器以來,人類相繼向火星發射了 47 個探測器,相關探測任務基本由美俄獨佔。本來,中國完全有機會在 2011 年奔向火星,卻因「搭便車」失敗滯後了 9 年。那次事件讓中國更加堅定了航天「凡事不能求人」的決心,不僅要有自己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還要從裡到外攻克這項複雜的系統工程。9 年後,中國航天捲土重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 如果在火星上發現了生命,對於人類有可能是一個壞消息
    但是當人類擺脫地球,剛開始慢慢探尋以後,大家懂了,他們三顆星體上存有生命的概率十分小。月球是人類擺脫地球以後最開始完成載客登錄的星體,當人類踏入月球的那一刻,大家也看到了一個荒蕪的月球表層,在沒有地球大氣層的月球上,沒有發覺一切的生命存有。隨後,生物學家發送探測儀前去金星,當探測儀進到金星路軌以後,大家見到的是一個地獄的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