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免疫學教授:或有新一輪暴發 寄望於疫苗

2020-12-04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全球戰疫·洞勢|美免疫學教授:或有新一輪暴發,寄望於疫苗

陷入爭議漩渦中的「群體免疫」背後,到底是將生命看作數字計算的冷酷理性,還是一種付出代價相對較小的抗疫思路?新冠病毒是否將在未來某一時間點捲土重來?我們距離特效疫苗還有多遠?

3月16日起,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全球多名微生物和免疫學教授、傳染病研究員等,爭鳴「群體免疫」的理論與現實,解碼新冠病毒是否已成「常態」,探討已席捲全球的「大流行」疫情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經驗與教訓。

「我們必須真正做好準備,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果出現大流行會發生什麼,我們有多少帶呼吸機的床位?需要做多少檢測?我希望我們能夠從(這次疫情)中學到很多。」

3月17日,美國艾奧瓦大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教授斯坦利·珀爾曼(Stanley Perlman)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談及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

過去兩周,新冠肺炎疫情在歐美多國迅速蔓延,儘管各國政府都相繼出臺緊急應對措施,但是一些國家仍出現確診病例暴增的趨勢。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3月19日12:20,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達9345人。美國50個州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均已出現新冠肺炎病例。

對此,珀爾曼解釋稱,美國錯過了在早期階段阻止疫情的機會。「所以我們現在不得不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減緩疫情的階段,採取更多措施阻止疫情擴散。」

珀爾曼是冠狀病毒專家,目前正致力於包括非典型肺炎(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等在內的人類冠狀病毒感染的研究。2月27日,珀爾曼與另外二十多名科學家在《柳葉刀》發表聯合聲明,譴責關於新冠病毒的陰謀論。

斯坦利·珀爾曼(Stanley Perlman)

7成美國人會感染?不控制才會那樣

就在兩周之前,美國的疫情還沒有非常嚴重,但是現在發展非常迅速。背後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珀爾曼:

的確如此,(美國現在的)情況的確類似於武漢在1月份的情況。我們沒有做足夠的檢測,也沒有識別感染者,他們可能又把病毒傳染給了其他人。由於這些問題,相同的事情又在這裡發生了,

美國錯過了在早期階段阻止疫情的機會。所以我們現在不得不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減緩疫情的階段,採取更多措施阻止疫情擴散。

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都宣布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旅行禁令,建議停止大型集會等,您認為目前這些措施是不是充分?如果疫情進一步惡化,還應該採取什麼進一步措施?

珀爾曼:

我認這是下一步必須要做的事,也就是減少人們大量聚集,甚至是小規模的聚集。我認為每個人都會同意採取那樣的下一步措施。義大利沒有儘早地採取行動,這也是為什麼義大利會出問題。我認為武漢的做法很有效,這也為什麼在中國其他地方沒有很多病例的原因。我不知道一旦所有人復工會不會出現更多病例,但是現在來看病例數量似乎的確下降了。

在我所在的城市,現在大多數人不去上班了。因為我的工作就是研究這種冠狀病毒,所以我和其他少數人還繼續上班。下一步就是要關閉所有各類設施,這樣人們就不得不待在家裡,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商店。我記得我在武漢的朋友告訴我,他們甚至不去商店,而是讓人把食物送到一個地方,然後每個人出來拿。我們現在還沒有到那種程度,但是如果不得不採取更多措施,可能也得做類似的事情。在紐約,人們關閉了酒吧、餐廳,人們可以做很多事情改變傳播的可能性,但是也會使人們感到生活不愉快。

現在美國、歐洲國家的疫情還在繼續發展,您認為他們的疫情會在什麼時候結束?

珀爾曼:

我希望,就像中國一樣。中國出現(疫情)是在1、2月份,我希望我們到5月中旬就沒事了,或者大大減輕。但是這很難說。

有一點對我來說是個謎團,就是在中國政府採取了所有這些措施的情況下,(我仍不清楚)這個病毒在中國是怎麼停止傳播的。原本人們預計在北京、上海或者廣州病毒的傳播會更為嚴重,但(現實)似乎沒有這樣。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些專家上周預測,在未來12-18個月可能會有40%-70%的美國人口感染。您怎麼看這種預測?

珀爾曼:

其實可以對中國做出一樣的預測,如果美國不處理感染,不採取措施控制,就會有大量人感染。事實上,70%意味著幾乎所有人都會感染,那將會是一場災難,因為會有大量的人死亡。但是,

我認為如果採取控制措施實際感染不會達到70%,我認為這個數字在不加控制的情況下才會出現。

第二波大暴發很有可能,控制主要靠疫苗

和中國、義大利等國不同,英國想要採取一種很有爭議的做法,就是所謂的「群體免疫」,您怎麼看這種方案?

珀爾曼:

我們是這麼做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再有人得麻疹了,因為所有人都暴露接觸過了。

問題是,要獲得「群體免疫」,很多人就不得不感染,可能會像你說的70%的人感染,很多人會死去,

所以這不是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最好是遏制它,讓(疫情發展時間)變得更長,如果我們遏制住了疫情,只有10%至20%的人感染,這樣在之後的幾個月、幾年再有更多人感染,醫療部門就不會崩潰,死的人就會更少。

一些專家也預測病毒還會有第二輪的暴發,比如在今年冬季再次暴發,而且新一輪暴發會更加嚴重。你怎麼看這種可能性?我們能不能利用兩次暴發的間歇期來控制病毒?

珀爾曼:

是的,我認為這就像1918年的大流感一樣,一次大流行有三波暴發,其中第二波暴發最為嚴重。所以這種可能性總是存在:就是疫情先是消失,但是(像1918年)在10月和11月又在美國和歐洲捲土重來,然後第二年春天又再次暴發。這都是有可能的,取決於病毒隱藏在什麼地方和有多少人感染。

我認為控制主要是靠疫苗。如果我們能夠在明年獲得有效的疫苗,也許能限制第二或第三輪暴發可能感染的人數。

如果這個間歇期是在6月和10月之間,可能時間就不夠長,來不及研製出疫苗。因為疫苗需要研製,需要測試,有很多步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到明年春天才可能得到疫苗,甚至可能更晚。

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能夠獲得哪些經驗和教訓?預防未來類似的疫情,各國應該怎麼做?

珀爾曼:

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一是,我們得小心所有這些冠狀病毒和蝙蝠。我們知道很多冠狀病毒能夠感染人,而且會引起人體很多問題,但是我們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

我們知道它來源於蝙蝠,但是不知道從蝙蝠到人感染之間發生了什麼,因為我們認為它們之間一定存在一個中間宿主

(編註:新華社9日報導稱,新冠病毒源於動物,蝙蝠很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自然界宿主。但根據目前已有證據還無法確認新冠病毒起源於哪裡)

所以,我們得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也必須真正做好準備,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如果出現大流行會發生什麼,我們有多少帶呼吸機的床位?需要做多少檢測?我希望我們能夠從(這次疫情)中學到很多。

我認為每個人也必須嚴肅對待疫情。我認為從這件事情一開始,其他國家的人必須迅速警告人們,他們正在被感染。義大利沒有這樣,他們(人們)有點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所以那裡出現了疫情大暴發。

相關焦點

  • 免疫學專家:病例銳減 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在全球範圍內,一場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研發提速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各國政府和民眾對疫苗的期待持續升溫。英國劍橋大學病毒學及臨床微生物學教授、劍橋治療免疫學和傳染病學研究所核心研究人員拉溫德拉·古普塔(Ravindra Gupta)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長期存在。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的威廉·沙夫納博士(Dr.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
    【 中山大學開發新冠納米顆粒新冠疫苗 成果登上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
  • 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病例銳減,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伴隨著國際疫情的嚴峻形勢,新冠病毒疫苗的研製愈加緊迫。在全球範圍內,一場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競賽早已激烈展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數據顯示,截至3月21日,全球共有51個候選疫苗在研發,其中有兩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美國新冠疫情「新階段」有何特徵
    確診病例增速有放緩跡象,死亡病例持續增加,病毒傳播範圍廣,年輕群體感染率上升,是近期美國疫情的一些新特徵。但疫情仍處於高位平臺期,防控仍困難重重。確診病例增速放緩 死亡病例繼續攀升近期,美國新冠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數繼續上升,但確診病例增速有放緩跡象。
  • 中國首個新冠mRNA疫苗獲批臨床 mRNA疫苗是什麼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緊前部署應急科研攻關,同時推進多條技術路線的新冠疫苗研發。國產新冠mRNA疫苗是該院繼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後,研製成功獲批臨床試驗的又一高技術疫苗品種。研究表明,這一新冠mRNA疫苗不僅可在小鼠和食蟹猴體內誘導產生高水平中和抗體,還可誘導保護性的T細胞免疫反應。
  • 重醫黃愛龍教授團隊再發文 揭示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臨床及免疫學...
    龍泉鑫副研究員、唐曉君教授、石丘玲教授、李勤主任醫師和鄧海君助理研究員為文章第一作者,黃愛龍教授、陳娟研究員和邱景富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在當前我國境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些地區相繼出現無症狀感染者病例,無症狀感染者監測、追蹤、隔離和治療逐步成為防控重點。無症狀感染者的臨床以及免疫學特徵是亟待回答的重要科學問題。
  • 剛果爆發新一輪伊波拉疫情。什麼是伊波拉?
    據新華社報導:剛果(金)衛生部長隆貢多1日說,該國西北暴發了新一輪伊波拉疫情,這是自1976年以來剛果(金)第11次發生伊波拉疫情。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還沒過去,伊波拉又暴發了新一輪疫情。那麼什麼是伊波拉?伊波拉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
  • 破500萬 美國新冠疫情「新階段」有何特徵
    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確診病例增速放緩 死亡病例繼續攀升近期,美國新冠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數繼續上升,但確診病例增速有放緩跡象。自7月7日起,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每天報告的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均超過5萬例,7月24日單日新增74818例,創下疫情暴發以來最高紀錄。
  • 中國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結果令人鼓舞——歐美專家熱議中國新冠...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北京5月26日電 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日前發表論文,介紹了中國團隊開發的一種新冠病毒候選疫苗一期臨床試驗的積極結果。這項關於新冠疫苗研發的階段性成果引發美英等國科學家好評。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免疫學教授丹尼爾·奧爾特曼表示,這是報告新冠病毒疫苗臨床試驗結果的第一篇論文,疫苗誘導產生了與接種劑量相關的中和抗體應答,志願者也沒有嚴重不良反應,所以「開端很好」,試驗結果「相當令人欣慰」。
  • 阿斯利康新冠疫苗有效性遭質疑 擬開展新一輪全球性試驗|醫資焦點
    11月23日,阿斯利康公布其研製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的平均有效性為70%,最高可達90%。在兩個試驗組中,接種兩劑全劑量的有效性只有62%;接種一劑半劑量的有效性達90%。這除了引發其與輝瑞、Moderna疫苗有效性的對比,還引發了對其數據的質疑聲浪。
  • 新一輪伊波拉疫情與以往無關,WHO稱或來自動物宿主
    來源:一財網9日,世衛組織(WHO)總幹事譚德賽證實,最新的基因測序顯示,剛果(金)赤道省暴發的新一輪伊波拉疫情與此前北基伍省的伊波拉疫情無關聯,亦與赤道省2018年的伊波拉疫情無關。譚德賽指出,目前針對疫情源頭的調查仍在進行之中,可能是來源於一種動物宿主。
  • 新冠疫苗新成果:中大張輝團隊開發新型納米顆粒疫苗
    北京時間11月25日,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Immunity》刊發了中山大學人類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張輝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最新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
  • 那個要等英美疫苗的袁教授,才是香港的「致命病毒」
    香港近日再有多個場所出現群組感染個案,加上臨近冬季,外界憂慮新一波疫情即將暴發。特區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10月11日在電臺節目上表示,若香港不針對高危控制點採取措施,預料冬天隨時會有過萬人感染,導致逾千人死亡。
  • 韓國免疫學專業-啟明大學醫學研究生院培養免疫學的基礎醫學知識
    啟明大學有5個校區,校本部位於大邱城西校區,大明洞有藝術校區。仿照美國哈佛大學建築風格,被選定為韓國10大優美的校園之一。啟明大學在2020年QS亞洲大學排名榜中與中央財經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相近,位列401-450位。
  • 國際頂級免疫學期刊:中山大學張輝團隊發現納米顆粒偶聯 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
    病毒學研究所張輝教授課題組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新型納米顆粒疫苗的成果,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文章稱,這款納米顆粒疫苗在小鼠體內誘導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全球第一,在恆河猴動物體內誘導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世界第三。儘管各個實驗室在檢測手段和實驗靈敏度上均有所不同,但依然可以反映出該納米顆粒疫苗的高效價。
  • 回顧一個世紀的免疫學發展史——從天花到新冠
    文章指出在29個拉斯克獎項中,有7個授予了病毒和其他傳染病領域,7個授予治療感染性疾病藥物的成功研發,15個獎項用於獎勵預防感染的疫苗研究成果。目前醫學研究領域都在致力於研究COVID-19,如若能夠在相關治療藥物和疫苗取得重大進展,那麼這些成果也值得未來的拉斯克獎。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但是, preS1是弱免疫原性的功能表位,如何充分合理調動機體免疫系統,誘導針對弱免疫原性表位的高效抗體應答,仍然是目前的關鍵問題,也是疫苗免疫學領域的普遍問題。病毒樣顆粒(以及近些年受到日益關注的鐵蛋白)等納米顆粒載體對於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抗體應答的效果早就得到廣泛重視和認可。
  • 青島農大在《免疫學前沿》發表綜述文章
    青島農大在《免疫學前沿》發表綜述文章 近日,《免疫學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 5.511,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immu.2019.00594
  • 中國應儘快開展免疫學計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主題評述報告中說,「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的關係極其密切。這次新冠病毒來襲,讓我們對這一點的體會更加深刻。我們有必要認真思考,在面對新冠肺炎這類病原微生物導致的傳染病時,免疫學能作出多少貢獻。」
  • 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鄢光哲)第十七屆國際免疫學大會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國際免疫學學術大會(ICI)是國際免疫學會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IUIS)的官方大會,每3年召開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