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茅廬學堂發布的第193篇原創文章
作者 | 張山領 值班編輯 | 蟹堂主
出品 | 茅廬學堂(微信號: maoluxuetang)
最近,馬爸爸的螞蟻集團緊鑼密鼓的上市腳步,引得一陣側目。伴隨著螞蟻集團坐穩中國網際網路第三大公司的寶座,馬雲距離自己的「AMC」(阿里巴巴、螞蟻集團、菜鳥網絡)夢想又近了一步。
為什麼阿里總能不斷長出新的業務?並且還都是獨角獸?它的組織成長秘籍到底是什麼?
8月27日,張山領(大山)老師受邀到初橙商學院講學,為在場的企業家學員講述阿里的組織管理體系。今天,堂主將張老師在初橙商學院的授課內容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內容為張山領老師口述)
01
阿里巴巴的成長秘籍
在阿里巴巴10年,我總結出阿里組織成長的三個秘籍:
1.業務、組織、人才齊頭並進
很多老闆都會抓業務,因為大家很有商業直覺,不然你在市場上是殺不出來的,基本從一開始就掛了。能夠坐在這裡,說明你對商業、市場有足夠的判斷,懂得把握客戶的需求。
但公司再往後發展,組織、人才就變得很重要,發展比較好的企業都是業務、人才和組織齊頭並進。
大多數公司沒有成長起來的核心原因,是因為只抓業務,在組織和人才上掉鏈子。
假設你要做一家年營收百億的公司,你要測算一下:行業的平均人效多少?你期望的人效多少?5年以後需要多少人?這些人從哪裡來?管理幹部從哪裡來?
正常來講,隨著企業規模增長,管理的人員越多,效率越低,很多人說這是組織的熵增,除非你能有意識的優化組織,提升管理效率。
我們幫深圳一家公司做頭部三板斧訓戰營,現場我們梳理完戰略,大家都覺得「太棒了,未來非常美好,也找到了路徑和方法「。
但是一盤人,我們發現要招8000個員工,對應需要1000個管理者。所以,他們現在就該下手招人了,否則未來一定支撐不了業務。
人才要先行,而不能等到缺的時候再去補。
在人才招聘上,大多數企業是「填坑式招聘」,缺一個人,招一個人。但阿里是「堆土式招聘」,你得讓這個人填完以後再冒出來一部分,否則整個地平面往上漲的時候,你填完一個坑,很快又會出現一個坑。
整個組織在完善,業務在增長,你就要不斷去填坑,這裡就有問題。
2.人治、法制、文治相輔相成
大多數企業都是老闆親自抓具體事物,甚至一些百億營收規模的公司,也是老闆到一線做事。
有一次我問阿里巴巴原COO關明生一個問題:「怎麼樣能夠更好、更快的擴大團隊規模?」
他用了一個比喻來解讀管理:你不能成為一個掌勺的人。
CEO不能是大廚,因為你是大廚的話就只能炒菜。你要成為一個酒店管理者,招很多的大廚。但很多CEO把自己訓練成了瑞士軍刀,啥都會一點,用起來都不爽。
我們要把自己擅長或者不擅長的東西通過制度規範下來,讓更多的人替代我們。當然,我們定的制度,大家不一定都信、都執行,所以我們要讓大家形成信仰的認知,這就需要文化。
很多公司有績效考核,為什麼考不出來阿里、華為的效果呢?因為文化,員工不相信,也就不會那麼去操作,自然就變得形同虛設。
3.公關、技術、資本如虎添翼
► 公關。作為一個平臺,阿里有8億月活用戶,你試想一下,如果有萬分之一的人對平臺不滿意,其中再有十萬分之一的人鬧事,這會給平臺帶來多大的影響?
現在你們可能還遇不到,但未來一定會有。如何讓社會、政府、媒體看到公司美好的一面,讓大家成為公司發展的支持者,而不是阻礙,公關可以發揮很大的價值。
► 技術。如果你想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可以不用太考慮技術,但如果你要做一家百億營收規模的公司,沒有先進技術,就很難在行業中脫穎而出,也就很難實現了。
任何一個行業一定要有新技術,對於教育行業來說,網際網路就是新技術,因為大家原來都在線下,今年因為疫情30%的教育機構倒下了.
但也因為大家都憋在家裡,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變得很重要。這不是要不要做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
► 資本。不管你需不需要錢,跟投資機構談一談沒有壞處,尤其是他給你潑冷水的地方,正是值得你思考的地方,因為他們看這個行業已經看得足夠多。如果他願意投資你,那麼你就堅定的幹下去,說不定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對於公關、技術和資本,不是我的擅長領域,但企業一把手一定要關注,這是非常重要的加速器。
02
阿里巴巴持續的組織建設
20年下來,阿里的業務長得枝繁葉茂。很多企業能從第一曲線長出一個新的業務已經非常好了,但阿里能夠長出幾十條。
因為看不到新的增長點,在阿里經常有百萬級用戶的項目被砍掉,相比之下,創業團隊能夠做到10萬用戶,已經很開心了,這就是大公司的戰略邏輯。
作為一個組織來說,它的發展分成這麼幾個大的階段:
1.亢奮期
一開始創業,大多數人都還是興奮的,帶著很強的理想主義和情懷,但只有極少數能保持到最後。
亢奮期時候的企業不要過多的談戰略、組織,初心和願景要有,否則堅持不下去。亢奮期的核心是打磨產品,拓寬渠道,先把商業模式跑通,如果不能跑通,三年以後跟你沒有關係。
說白了你就得拼進去、去打磨,這個時候也不用考慮行業競爭,因為行業的巨頭們還看不見你,也不把你放在眼裡,你唯一要關心的是客戶,過了這個階段才是面對行業競爭的問題。
2.生存期
阿里巴巴在1999年成立,2001年4月份,馬雲就開始做MDP的管理培訓。公司成立不到2年,馬雲就開始下手做幹部培養,為什麼?因為要提前做好準備。
2002年,阿里才開始實現收支平衡,2003年阿里每天營收100萬,2004年每天利潤100萬,2005年每天拿出100萬的業務增長,等淘寶誕生又是每年後面加一個0的增長,這麼高速的發展,對管理帶來非常大的挑戰。
你想企業持續增長,就要提前做好準備。
人才冗餘沒有壞處,這樣你就可以做末位淘汰了。很多公司不敢做末位淘汰,為什麼?招都招不過來,哪敢開人,但這樣就做不到人才的優化。
3.成長期
到了成長期,你就要開始考慮第二業務曲線。這時候你至少要在自己的細分領域做到前三名,否則做第二曲線沒有意義,做不到百億級。
具體怎麼做?你要把自己做到前三名的業務能力,轉化為組織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把你怎麼做到前三名的能力,形成一套方法論,複製到新業務當中。
阿里的新業務團隊就是這麼做起來的,把一個能夠做到前三的業務模式,複製、迭代、優化,應用到新的業務。
如果你根本沒有摸到門路,業務沒有進到行業前三,說白了還在打醬油,雖然也能撈到一些「浮油」,但最多只能做到十幾億的規模,再往上會很難。
成長期你的企業開始有多元化的業務,這時候文化需要迭代。因為新業務帶來新的人才需求,文化就要相應升級。在這個階段阿里做了大政委體系,這需要企業到一定階段才能做。
這個階段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企業要吸引領軍人才。什麼是領軍人才?幫助你捅破天花板的人。
作為老大,企業在發展,你也要快速跑,同時一定要招比自己厲害的人,在某些模塊上實現突破。
4.成熟期&變革期
到了成熟期,企業要開始集團化管理,這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尤其在某些事業部走得比較靠前的時候,他們會佔山頭,認為這是自己打出來的業務。
昨天晚上,有一位騰訊的業務經理來請教,他們有一塊業務要剝離出來,想學習阿里是怎麼做的。在這點上,阿里確實有很多成功經驗。
因為阿里的每一個業務長到一定程度,都會剝離出來,獨立發展,而且經常輪動,保證不佔山為王。當時阿里集團化的時候,就成立了湖畔學院和組織部。
如果你的企業沒有到3000人以上,可以先不考慮這點,但有一點你可以記住:向下看兩層。
對於那些直接匯報或者間接匯報給你的人,你要抓到手裡,對每個人都門清,培養好、管理好、賦能好,這樣你的公司就不會出大問題。
之前我在的湖畔學院,還是和組織部一起的,當時馬老師就說,我只要把組織部的人抓牢了,阿里巴巴就不會出問題。
因為這群人是一層一層往下傳的,你只要管到組織部,能夠讓這群人傳下去,阿里就OK了。你也是一樣,以後精力越來越有限,不可能什麼都抓,要學會做分層管理。
企業的發展,大概會經歷上面這6個階段,其中又有兩個坎:
企業從150人擴張到200人的時候,是第一個坎,需要制度和規則,尤其是績效體系要發揮作用。第二個坎是到1000人左右的時候,你需要通過文化讓大家達成共識。
每一家公司都有它判斷事物對錯的標準和指導原則,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應該怎麼辦?
彭磊說,文化就是言行舉止。言是說什麼,行是幹什麼、怎麼幹,舉是倡導什麼,止是反對什麼。
所以文化其實非常簡單,關鍵是要把它描述清楚。
包括願景、使命、價值觀,你梳理出來不是給別人的,是給自己的。如果你自己不信,這東西一點用都沒有。
當我們面臨猶豫、面臨彷徨的時候,你可以把它拿出來看一下,這是不是我一直想幹的事,這才是最重要的。
---
所有的業務問題都是管理的問題
所有的管理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關注「茅廬學堂」(ID: maoluxue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