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區,主要是指秦嶺以南的秦嶺南坡和大巴山範圍。該區域位於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一河兩岸,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處於我國南北過渡性地帶,境內雨量充沛、河流溝溪密布,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國家重點水源涵養區和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保護區,肩負著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和「南水北調」的重任。該區域森林覆蓋率較高,林分多以天然次生林為主、人工林為輔,人工林主要是中幼林,因此林地單位平均蓄積量不高;同時由於地形複雜、海拔落差較大、土壤瘠薄,經濟林發展水平較低。再加國家將該區域劃定為生態限制開發區,林業產業今後如何發展,值得深思。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正式列為國家發展戰略重點之一;十九大,黨中央又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兩山理論,進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定,為中國林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依照本人30多年的林業工作實踐經驗積累,個人認為:秦巴山區未來林業發展工作的重點,應以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理修復為前提、為基礎,緊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樹立創新融合發展思想,靠山吃山,以山林產業、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重點,是改善山區人民生活現狀、高質量快速發展的根本途徑。因為秦巴山區林地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高,區域內已基本滅荒,新造林已沒有建設空間,不可能再搞大規模基地建設;再加上該區域的森林雖然面積大,但林分結構多以中、幼林為主,近成熟林不多,平均每公頃森林蓄積僅有50-60m3,與發達國家森林蓄積平均水平相差較大。因此,秦巴山區未來林業的發展要以「提質增效、林分改造和林改培」為重點,各地要樹立大局觀念,按照「一縣一業」的建設思路,走特色發展之路,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和布局,大力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未來林業產業發展的潛力重點在林下,走「立體循環」空間發展之路,最終實現生態環境改善、宜居、和諧、農村產業高度發達的發展目標。
主要對策建議如下:
1、要建立林業幹部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機制。針對各縣林業局、各鎮林業站技術幹部年齡老化和人員緊缺的現狀,建議市縣各級政府要給予關注。一是要保證編制,林業局下屬各股室、各鎮林業站都應足額配備業務幹部,確保每個股室、站所至少有2-3名業務幹部,健全縣、鎮基層林業幹部隊伍機構組織建設,確保林業工作有人管、有人幹;二是要協調人社局放寬林業人才招錄門檻,解除非林業專業大中專院校學生不準進入林業行業的條件限制,對於熱愛山區林業事業,具備大專以上學歷的非林專業或涉農專業學生可以擇優錄用,充實基層幹部隊伍培養,緩解當前各縣特別是基層林業技術幹部緊缺,斷層的窘境;三是要加大鄉鎮林業站長的培訓,每年都應對基層林業站長適當輪訓,通過對口院校、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基層林業技術幹部的政策落實、業務能力和專業化管理水平。
2、加大林業產業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議各市、縣按照各自地方財政收入水平,每年應設立足額財政預算山林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主要用於本市縣主導產業獎補和扶持,「十四五」期間應重點放在園區、龍頭企業和品牌培育創建上;二是要捆綁林業項目資金、涉農整合資金,重點向本縣特色產業基地、園區、龍頭企業傾斜,增強林業經營主體造血功能,充分發揮它們的帶頭示範引領作用;三是要統籌領導,各縣產業發展要按照「一鎮一產業」、「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因地、因村施業,科學謀劃發展。
3、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建議要緊緊抓住國家鄉村振興、「國土林地」一張圖的歷史發展機遇,深化各縣土地結構調整,結合各縣「十四五」期間農村產業發展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和政策配套,為鄉村產業發展鬆綁放行,最大限度挖掘本縣土地活力,釋放改革紅利。具體講,就是要在保障全縣基本農田紅線面積前提下,由政府出面,協調自然資源局、林業局,適當調整全縣耕地、林地結構,措施有:①、將坡度在15-25度之間的棄耕地劃為林地,用於新造林項目實施或發展經濟林;②、授權林業部門在各縣公益林、商品林林地總面積不變的前提下,將立地條件好、靠近河道村莊、交通便利、適宜發展產業的地方公益林地塊調整為商品林用地,對等將立地條件差、不利於開發利用的商品林地塊調整為地方公益林,為各縣人工造林、國儲林項目建設、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③、建議各鎮村結合本鎮村產業發展實際需要,對已建低產、低效未成林地塊進行調整,在林業主管部門指導下,實施「退林還耕」,用於農民發展積極性高的農村產業。通過上述舉措,提高秦巴山區林地、耕地利用價值,激發農村土地活力,增加農民收入。( 郭永和)
責編:鄭黎波
主編:姚啟明
作者/來源:陝西法制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