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2003年9月,我省「十項民心工程」正式啟動,其中與水利相關的工程就佔了三項。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氣候變化加劇,廣東省出現了水資源緊缺的困難。由於全省水庫泥沙淤積普遍,削減了水庫大約30%的有效庫容,加重了缺水的危機。因此,民進廣東省委剛剛完成了一份建議實施水庫清淤工程的提案,呼籲我省水利建設改變重建庫輕維護的做法,在不可能大量新建水庫的情況下,及時實施水庫清淤工程,挖掘現有水庫的蓄水能力,充分發揮現有水庫的蓄水防洪抗旱功能,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水庫有效庫容削減20%-40
%本世紀初期是廣東率先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關鍵時期,同時本世紀也是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世紀。據水資源專家統計,全省年總用水量從1980年到2003年增長了1/3,達到460億立方米。另一方面,廣東人均水資源量低於全國人均水平。今年以來降雨減少更使水資源短缺矛盾凸顯,嚴重的乾旱還引起了強鹹潮。據氣象專家分析,廣東的乾旱在今後若干年中,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而總用水需求量卻會猛增至506億立方米。
目前廣東開發水資源條件有限,我省的水庫多是上世紀50-60年代興建的,這遠遠滯後於水資源需求增長的步伐。而再建造新的大型水庫將不可避免地遇到造價高、水質差、大量的移民等問題,因而困難重重。
那麼,用水量增加與缺水的矛盾該從哪裡下手解決呢?省民進認為關鍵在於挖掘水庫的潛力,即清理淤積。
據了解,我省現有水庫的淤積情況相當嚴重,長年沒有開展過清淤工作。
「砍樹煉鐵」、「開山造田」、「分林到戶」等歷次對山林植被的毀損,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近10餘年,粵東粵西部分水庫上遊又掀起稀土礦開採高潮,水庫相應地經歷了淤積速率突增的多個階段。時至今日,省內水庫淤積普遍較為嚴重,有效庫容一般削減20%-40%.水庫淤積使蓄水防洪抗旱庫容不斷損失,導致水庫防洪抗旱能力及綜合效益降低,威脅城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也影響正常航運。
清淤是簡便的挖潛路
但是,水庫淤積問題尚未引起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沒有進行過實際測算。據有關研究院所測量的結果,楓樹壩水庫淤積量達1915萬立方米,新豐江水庫淤積泥沙13844萬立方米。這些水庫的泥沙淤積情況在廣東省水庫中已經是屬於淤積較少之列。據有關單位測算,深圳水庫1990年之後三年的泥沙淤積量相當於1960年到1990年三十年間的淤積量之和。又如興寧合水水庫的淤泥已經佔正常庫容近一半。
我省水利建設長期以來比較重視投資新建水庫,普遍缺乏對水庫維護的投入,缺乏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水庫運行機制。其實,清淤資金比升高堤壩資金要節約很多,不會帶來移民、淹沒土地等一系列問題。籌集維護資金及時清淤,是水庫可持續運行的必要措施。利用汛期衝沙排淤可以減少水庫的淤積,保持有效庫容,延長水庫的壽命,水庫的泥沙淤積動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據了解,我省大中型水庫除飛來峽水庫等一兩項工程外,均無有效的排淤設施,目前無法實施汛期排淤。同時,我省還存在承包者重短期效益,不重視維護,政府也不再投入等新問題。
改變重建設輕維護狀況
因此,省民進建議,省政府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組織實施水庫清淤工程。要推進水庫管理單位的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政府科技管理部門可聯合水利部門組織重大專項,對庫區泥沙淤積的規律和變化趨勢等技術問題開展相關研究。
我省應改變重建設輕維護的狀況,解決維護經費來源,鼓勵扶持清淤裝備業、工程施工、淤積泥沙利用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各地政府要抓緊冬季天旱、水庫水位低的有利時機,早部署早動手,發動群眾在農閒時節因地制宜地採取綜合措施,對現有中小型水庫進行清淤擴容,增加蓄水抗旱洪澇能力;各地還要在水庫周邊積極開展生態林業建設,提高水庫周邊的林木覆蓋率,有效緩解大氣汙染、工業酸雨和水汙染,改善水質,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水庫周圍的生態環境和水庫裡的水質。(編輯:何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