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 ——宋·歐陽修《縱囚論》
我們都看過很多古裝連續劇,劇中會經常出現一個場景,就是官府在城門口、集市等地方貼出來的通緝令,而每次看到這個通緝令的時候,都會感覺被抓捕對象的畫像都十分抽象潦草,也就是跟逃犯本人不像。
關於通緝令上的畫像不像逃犯,還有個更加細緻的過程描寫。我們翻開《水滸傳》的第三回,魯智深拳打鎮關西裡面,幾拳打死鎮關西後,魯智深便慌忙地跑路了,在逃跑途中看到了官府貼出了自己的通緝令。
當時他擠進人群,仔細端詳了畫像半天,愣是連自己都沒有認出來,就連逃犯都可以如此無所顧忌地擠進人群,當著一堆老百姓的面,愣是沒有認出通緝令畫像上的自己。可見,古代官府通緝令上的逃犯畫像多麼拙劣。
畢竟那時候,沒有現在的美術設備和畫像技術,再加上通緝令四處張貼得數百份以上,官府為了方便快捷,導致每一份通緝令上畫像,基本上都是簡單粗糙的,與逃犯本人相去甚遠。那麼,問題來了,古代官府發布的通緝令僅僅憑如此拙劣的人臉畫像,當真就能抓到逃犯嗎?
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古代官府通緝令上除了有不準確的逃犯畫像以外,還給出的逃犯其他方面的信息,對抓捕逃犯倒是非常有用的。古代官府通緝令上,一般在上面都會寫明逃犯的年齡、出生地、性別等,以及一些其他的基本信息。單單就這個逃犯的出生地,就能有效縮小很大一部分範圍了。
要知道,古代對包庇逃犯的懲罰力度很大,會被連坐,導致人們發現逃犯就會告發,更不敢收留逃犯,這樣導致逃犯無法長期固定自己的藏身地點。
而且,古代的人口數量遠遠比不了現在的人口數量,再加上交通不便所限制,人口的流動性不大,這就意味著,本地的人基本上都是互相認識的,要是一個外地人進入本地區域,那這個外地人便是格外顯眼的。
這就相當於早幾十年前的農村,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認得的,甚至是熟悉的,要是突然來了個外村的人,很短時間內,全村的人都會知道。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也讓人很容易辨別逃犯,那就是口音上的差異。古代時期地廣人稀,各地域之間的口音相差很大,導致口音差異成為辨別外地人的常規方法。
再加上在很多時候,即便逃犯基本上不說話,因為心虛等原因,也會露出一些破綻。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導致那些向外地流竄的逃犯,即使不通過通緝令畫像,而只是通過通緝令上逃犯的基本信息,就能讓逃犯輕鬆落網。
雖然,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但卻有一種叫「路引」或者叫「度碟」的東西,這個東西我們在連續劇《西遊記》裡面經常看到,就是唐僧手上的通關文牒,都要哪裡都要拿出來蓋上印章,方能順利通過。
在古代,一個人要從這個城出發到另一個城,遇到把守城門的官兵,那就得把「路引」或「度牒」拿出來給官兵查看,如果是沒有路引或度牒或者手持的路引或度牒實際情況不符,那是要馬上被抓起來治罪的。
甚至,把守城門的官兵發現某人持有的路引或度牒的姓名和通緝令上的能對得上,先不管是不是逃犯本人,就會把這人先抓起來進行審問。因此,逃犯基本上無法使用「路引」或者「度碟」,這樣還怎麼跑路。
古代官府通緝令上除了逃犯畫像、姓名、出生地、性別等基本信息,還有非常重要的13個字:詔天下有能告殺人者,賞錢五萬。這個可了不得,這個獎賞在古代就是一筆巨款,古代老百姓本來賺錢的路子就不多,但是對錢的欲望卻不少,如何才能快速賺大錢呢?
當老百姓看到官府通緝令後,只要發現了可疑線索,基本上都會立刻向官府報告,如能順利抓到逃犯,自己就得高額獎賞,這麼容易做的事情,老百姓當然不願意放過。在明朝,告發逃犯的老百姓不但能得獎賞,還能當官,這樣的誘惑無疑是巨大的。
古代官府通緝令給出獎賞,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民國。唯有這種方法的成功概率高,才能有如此長久的傳承。
結論:
在古代,但凡是上了通緝令的逃犯,基本上就是無路可逃。因為,逃犯自打被官府貼出通緝令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站到了全國所有的老百姓對立位置了,被告發,被抓捕,只是個時間的問題。
參考資料:
歐陽修《縱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