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工作者用餐體驗得到提升,餐飲浪費也大幅度減少。
涼山新聞網訊(文/圖 王玉磊 記者 楊曉虹)每天中午12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航天工作者徐策所在的食堂就會準時開飯,可是這「美妙」的時間,卻讓主管夥食的他愁眉不展,一些同事倒掉的飯菜中竟然還有沒吃完的肉塊和吃了一半的饅頭。這麼好的食物竟然被浪費了!徐策決定一探究竟。
後續網上調查顯示,航天工作者對食堂飯菜的滿意度降至85%,有的同事留言,菜品款式老氣;還有同事表示,饅頭、花卷大小不合適,一個吃不飽,兩個又太撐。
這樣的打擊令人沮喪。
前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主席的講話振聾發聵、擲地有聲,倡導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掀起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為此,記者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獲悉,該中心黨委將厲行節約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向全體航天人發出倡議書;採取黨委會、支委會、專題黨日等形式,開展針對性思想灌輸,認清重大意義;開展「弘揚傳統、厲行節約」專題活動,營造濃厚氛圍,在食堂餐桌上、主副食品取餐處、餐廚垃圾回收處設置提示牌,廣泛布置宣傳欄和橫幅,在潛移默化中增強教育引導;創新開展經常性群眾性節約活動,鼓勵小發明、小革新、小創造……一套「組合拳」下來,讓「光碟」理念深入人心。
舉措初見成效後,該中心繼續瞄準網絡調查,尋找浪費飯菜的「根源」。
習總書記說,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對於中心來說,這句名言有了新的含義。小小食堂連接著時代。今天,外賣、快餐、飲料店鋪遍地開花,不少航天工作者還喜歡看美食直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如何讓大家愛上食堂的飯菜?這是中心面對的第二個挑戰。
「我們常說視覺疲勞、審美疲勞,其實味覺也會疲勞。」於是,中心保障部開動腦筋。每到工作之餘,他們便拉著食堂大廚,研究外賣食譜。把以前的土豆燒雞換成大家愛吃的黃燜雞,將紅燒魚搖身一變,做成「紙上烤魚」,並定期製作「清補涼」「煉乳奶茶」等特色飲品,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此外,他們還倡導精細加工,認真清洗、科學切配,提高淨菜率;在製作饅頭、花卷等麵食過程中注意大小適中,方便不同飯量的航天工作者食用。
另外,在中心推動下,部分食堂還推出「我的家鄉菜」活動。同時,持續加強廚師培訓力度,委託專業機構傳授特色麵點、傳統菜餚和經典菜系的製作技藝,提高菜品質量花樣。而隨著「岐山臊子麵」「楊梅慕斯」「BiángBiáng面」等一道道菜品的閃亮登場,食堂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如今,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食堂剩菜回收處,航天工作者飯後的餐盤都比以往乾淨,倒掉的基本上是一些辣椒、骨頭和殘留的菜湯。而根據最新網絡調查顯示,航天工作者對食堂飯菜的滿意度普遍提升,「網紅菜品」不時刷屏朋友圈、微信群,航天工作者的用餐體驗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來源:涼山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