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是構成宇宙中一切物體的實體和場,物質和能量一起共同組成了這個神奇的宇宙,從宏觀上來看,宇宙中的物質形態多種多樣。
固體,液體,氣體都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狀態。
古希臘時代的哲學家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提出,物質是由無數散開的「組件」組合而成,隨著科學的發展,這種觀點被證實,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一個個微小的粒子就像是拼圖一樣,拼接在一起,形成了無窮的宇宙。
如果把宇宙中全部的基本粒子放在一起進行分類,可以簡單分為兩種:費米子和玻色子,費米子的自旋為半奇數,而玻色子的自旋為整數,不同的自旋差異使得費米子和玻色子擁有了不同的性質,在一個量子態中只能有一個費米子存在,但是允許有多個玻色子存在。
因為物質是由費米子組成的,費米子就是物質的基本機構,作為基本的組成單元,自然不可能有多個存在,玻色子負責傳遞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在一個量子態中可以有多個玻色子存在。
在玻色子中存在一種特殊的「希格斯玻色子」,這種玻色子的自旋為0,是希格斯場量子化後的產物。
在標準模型中 ,希格斯場是一種假設中存在於整個宇宙的量子場,基本粒子和希格斯場發生相互作用後就能產生質量,而希格斯玻色子就是希格斯場震動的產物,科學家一直試圖尋找到希格斯玻色子,試圖證明希格斯場的存在,可是目前並沒有成功。
粒子物理學的基本模型統一了宇宙中除了引力之外三種基本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並且在基本模型中還指出,引力是因為「引力子」才產生的,但是因為科學家找不到引力子,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很好地描述了引力的本質,導致了兩個理論的不完善。
愛因斯坦同時在相對論中指出:一切物質都潛藏著質量乘於光速平方的能量,因此兩個原子核發生聚變反應後才能產生巨大的能量,從本質上來看,物質和能量是等價的,只是存在的狀態有差別,能量本身就是物質運動後產生的力。
質量是物質的本質,而能量是物質運動的體現,在宇宙中任何物質都在不斷地運動,不斷地產生能量,宇宙中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物質,雖然在人類的眼中有些物質在不運動時是「靜止」的,但是在微觀世界中,粒子在不斷的運動,除非進入所謂的「絕對零度」,物質的才會靜止,但是當物質停止運動後,時間也就失去了意義。
「熱量」是粒子運動劇烈程度的體現,由此可見人類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其實都源自於微觀世界中粒子的運動和變化,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是由基本的單位組成的,物理學中最小的單位是「普朗克尺度」,不論是是「時間」「長度」還是「質量」都存在一個最小的普朗克尺度。
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研究促使了量子力學的誕生,「量子」本身就是最小的能量存在單位,任何小於普朗克尺度的存在都是沒有意義,因為小於這個尺度時,人類的物理理論就失去作用了。
簡單地了解物質的本質後,再思考這個問題,宇宙中的物質是怎麼出現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認為宇宙永恆存在是穩定永恆的,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家逐漸發現,宇宙中不斷有恆星出現,也不斷的有恆星死去,同時如果宇宙真的是永恆存在的,為什麼夜空沒有被無數的恆星照亮呢?
這個問題就是「奧伯斯佯謬」,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讓科學家意識到宇宙本身並不是永恆的,隨著理論的完善「大爆炸宇宙論」誕生,哈勃定律的發現給靜態宇宙模型最後一擊,徹底證明了宇宙本身在不斷膨脹運動。
137億年前,無盡的虛無中發生了一場爆炸,一個溫度無限高,且體積無限小質量無限大的奇點發生了爆炸,這個奇點會產生無限的時空曲率,在某個時間點內,時空和空間在充滿著不確定性的量子擾動中誕生,隨後發生了劇烈的暴漲,我們的宇宙就在暴漲的過程中緩慢冷卻,最終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現在的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是宇宙的內稟屬性,不需要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爆炸和大爆炸之前存在什麼,因為在大爆炸之前除了奇點什麼都不存在。
前文已經提到,最短的時間間隔是「普朗克時間」,在大爆炸後的一個普朗克時間內,引力已經存在,而其他三種基本力仍然融為一體,宇宙雖然已經誕生,但是因為宇宙剛剛誕生,空間無比炙熱,一切粒子和基本力都不存在,宇宙中只存在單純的能量。
宇宙隨後就發生了一次「暴漲」,溫度降低後,三種基本力才慢慢分離,大約在大爆炸後30萬年後,在引力的作用下宇宙中才開始逐漸誕生出最原始的恆星,我們熟知的物質就是在宇宙大爆炸後的冷卻階段中誕生的。
物質本身並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宇宙大爆炸後溫度不斷降低的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本身和能量沒有區別,宇宙中的一切都源自「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