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通了知識生成器的概念,以及這個概念在理解型學習中的核心地位,就開始計劃做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層次。見,例如知識的層次,學、教、思考的層次和以高層知識生成器為目標的學習。
於是,就發現,只要拿著知識的層次的眼光去看,中國孩子們學習的大部分都是狗屎的淺層知識——程序性事實性,甚至人為「龜腚」的知識。
比如今天看到的下面這些:圖1是一位學生的作業表。你可以發現,大部分作業都是抄寫。是的,少量的抄寫是必要的,為了記住這個字怎麼寫。但是,抄全文抄篇章、抄試卷的全部,是幾個意思?數學呢,就是被乘法口訣,而且可以想見,這個背誦乘法口訣絕對不是只有這一次作業,隨便發一個批判抄書的其他科的作業,順便帶上了數學而已。
圖1:一位學生的作業表
圖2是一位老師在班級群裡面一再強調,不能教8是閉口的,一定要開口,還發了示例。我想問,這些知識是從哪裡來的?是的,沒準,你開著口可以更容易教8的運筆(而不是寫兩個0)。但是,第一,通常的8都是閉口的,你何苦一定要違反這個不值得破壞的傳統呢?第二,閉口的時候,運筆的順序就不能教嗎?仍然是可以的。如果不能教,那咱們以後把包圍結構的漢字都改成開口的,或者開三個角的唄!第三,就算運筆順序不對,寫下來兩個0合起來的8,又怎麼了?隨便寫,只要自己和其他人看得懂,就是正確的書寫。

圖2:一位老師在班級群裡面呼籲「不能教8是閉口的」
圖3:開口的8的示例
那為什麼會這樣?很可能這位老師會這樣教,為什麼會教這個呢?第一個可能,是這位老師的知識觀不對,覺得任何知識都是值得教給學生的。第二個可能,應試教育的壓力,說字寫的好看可以幫助學生獲取更好的分數,於是就要通過揪運筆(筆順)來「幫助」學生們把字寫好。第三個可能,老師教條,上面某個教研員規定的,於是就必須教必須這樣教。
那,怎麼辦?
第一條,老師(和學生、家長、教育管理者)知識觀要改過來。知識的根本目的是描述世界。那些完全是人為的規定,對描述世界沒有任何意義的,只能留著等用得著的時候再來學習。同時,知識是有層次的,見,例如知識的層次,學、教、思考的層次和以高層知識生成器為目標的學習。那些淺層的事實性程序性和龜腚的知識,要儘量少學,只有它們被當做學習更高級的知識生成器的素材的時候,才需要來學習。就如我在教育是在刻舟求劍,怎麼刻,求什麼,一定要少而精裡面說的,老師們一定要對於教什麼非常的謹慎,儘可能地精選。
至於第二條和第三條,那解決起來就更加有挑戰性了,但是,也不是說就做不到:理解型學習完全可以做好應試,達到「教的更少,學得更好,花的(時間、金錢)更少」的目標;教條的思想就需要依靠培養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了。
我們打算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做一個編碼,從課堂活動、課後作業、試卷、題庫等入手,配合訪談,來看看中國學生和老師,到底多大程度上在做有意義的努力,還是基本上都是在學習淺層的事實性程序性「龜腚」性的知識,也就是在「白努力和空學習」。如果還能做個國際對比,就更有意思了。當然,為了這個研究我們還需要把知識先做一個層次標記。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