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博士」邱麗華把論文寫在水產科研一線

2020-11-28 中國水產養殖網

「最美博士」邱麗華把論文寫在水產科研一線

2019-05-14 16:5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人民網、央視網        瀏覽量: 2546 次 我要評論

每個人都心懷夢想,每個人都心存熱愛。走過萬水千山,歷經世事變遷,又有多少人能將曾經的夢想和熱愛一以貫之,並最終花開彼岸呢?

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邱麗華,一個北方人,因為喜歡大海、喜歡動物,大學填報志願時,她選擇了水產專業,攻讀博士學位時,她選擇了海洋生物專業,從此與水產、與大海結緣,與海洋生物廝守。20多年來,她堅守水產科研一線,吃苦耐勞,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勇挑學科發展領航的重擔,始終堅守自己的夢想和熱愛,為推動我國海洋生物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只有從解決養殖戶的痛點出發,科研成果的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

1996年,邱麗華從大連水產學院碩士畢業了,青春朝氣的她帶著對海洋生物世界的無限遐想,從大連一路南下,來到位於羊城廣州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

▲&nbsp邱麗華在養殖池塘邊觀察水質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剛到所裡報到,一個國家「九五」攻關課題——南海區半封閉型海灣規模化養殖技術研究項目正在等著她。懷著對大海的渴望與憧憬,她二話沒說,打起背包就跟著老所長的團隊到養殖生產一線去了。從此在南海區的紅海灣汕尾捷勝鮑魚場、陸豐鮑魚場、海豐縣聯安鎮養殖場等地,人們不時看見一個瘦弱的身影穿梭在養殖一線,挽起褲腳蹲在池邊和養殖戶一起解決養殖過程中的難題。作為一個剛出校門的女孩子,性格豪爽的她幹起活從來都不落後,在老所長的帶領下,她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養殖場裡泡著。更想不到的是,這個項目做了整整6年,正是在這年復一年的積澱中,一個剛出校門的青春少女,成長為一名水產一線的技術骨幹。

&nbsp「讓我感到幸運的是在養殖一線,我從老一代科研人員身上,學到了吃苦耐勞、求真務實的精神,找到了從事科研工作的價值,也找到實現夢想的路徑。」邱麗華說,只有服務生產的科研成果才有生命力,只有深入到養殖戶的池子裡,才能將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

因為人工養殖技術不成熟及養殖成本高,南方沿海漁民養殖斑節對蝦成功率很低。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選擇養殖從國外引進的南美白對蝦。2005年,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邱麗華加入了斑節對蝦遺傳育種團隊,並投入到繁育技術及性腺調控機理研究當中。

斑節對蝦是我國本土物種,為了讓這一本土物種重新煥發活力,邱麗華和團隊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斑節對蝦人工繁育研究中,從一代又一代的斑節對蝦中挑選那些生長快、抗病力強的蝦苗進行培養。十年磨一劍,科研團隊終於摸清了斑節對蝦的繁育特性,攻克了繁育技術,建立了全人工繁育技術體系,通過遺傳、生物技術等前沿手段,培育出斑節對蝦快速生長新品種「南海1號」,使斑節對蝦養殖成本大幅下降,解決了制約生產的難題。

該成果既能保證無攜帶病毒,又在數量和成熟時間上實現了人工可控,極大地促進了斑節對蝦養殖業可持續發展,對於改善廣東省對蝦養殖產業結構具有顛覆性的意義。該研究成果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推廣示範,快速帶動漁民致富,深受漁民喜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累計新增產值約20億元,新增收入約9億元。她所在的團隊先後獲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農業農村部「水產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創新團隊」稱號。邱麗華入選首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百人計劃,並獲得中青年拔尖人才稱號。團隊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海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現在,人工培育的個頭大、味道香、營養豐富的斑節對蝦已經走上了普通百姓的餐桌,成為家庭聚會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

只有挽起褲腳下到養殖場裡,才能真正感受到養殖戶對技術的渴望。

在葉振彪的記憶裡,當時還是小孩的他,有一年和父親葉佳一起帶著南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們坐船到養殖基地,剛到基地就看見一個人光腳跳進了水裡去抓一隻大蝦,確實把他嚇一跳,每天坐辦公室的人做法怎麼和養殖戶一樣。

這個人就是邱麗華,養殖戶親切地叫她「最美博士」。

現在的葉振彪已經接了父親的班,是珠海市鬥門區長豐水產種苗公司的總經理,一家人經營著水產種苗業務。「從培育『南海1號』開始,作為南海水產研究所的協作單位,公司就一直是『南海1號』的育苗推廣基地。」葉佳說,種苗公司現在是國家級的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省級斑節對蝦良種場,也是南海水產研究所的成果轉化基地。

&nbsp「由於生長速度快,抗逆性強,整齊度高,適養範圍廣,『南海1號』斑節對蝦受到養殖戶的喜愛,蝦苗供不應求,成蝦的價格一直很堅挺。」葉振彪說,但是過去只能用傳統的剪除眼柄的方法催熟雌蝦來繁育,雌蝦資源無法重複利用,勞動強度大,人工費貴。

▲&nbsp邱麗華指導助手檢測分析樣品

為了尋找一個新的催產方法,促進雌蝦卵巢發育,達到人工調控的目的,2008年,邱麗華在國內率先開展斑節對蝦卵巢發育調控機制研究,她帶領生物技術團隊從基因、蛋白及細胞水平上摸清雌蝦卵巢發育調控網絡,從對蝦自身調控機理入手,尋找新的卵巢促熟技術,以改變目前只能用眼柄剪除術催熟雌蝦的傳統方法,既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又使資源可重複利用。她首次研究了影響卵母細胞發育的細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及相關基因間的互作關係,繪出調控卵巢發育的信號傳導通路,為在生產中探尋新的催產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填補了我國在對蝦卵巢發育研究方面的空白,該成果獲得了海南省科學技術一等獎。

針對漁業生產中病害問題嚴重,安全用藥理論匱乏,漁民束手無策的難題,邱麗華和魚類免疫學科團隊首次闡明了不同類型的免疫分子在細菌和病毒刺激下的應答模式,解決了現階段疫苗開發中理論依據缺乏的問題,建立了以機體應答為標準來開發研究疫苗和免疫增強劑的新思路。她們以南海區主要養殖品種軍曹魚及海鱸為研究對象,以免疫及繁育機理為著眼點,創新性進行了抗菌、抗病毒及發育相關基因的功能及其調控機制、調控網絡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國內外同行的關注。對參與免疫防禦、免疫自穩和免疫監視的免疫因子在免疫系統中發揮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開發出新產品(檢測試劑盒)2件,該成果分獲2014年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帶領的團隊獲得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稱號。

水產養殖區域大多集中在偏遠地區,交通極不便利。作為國家蝦產業體系綜合實驗站站長、科技特派員,邱麗華責任扛在肩,使命記於心,深入基層,深入貧困地區,帶領團隊科技骨幹深入海南、廣東龍川、饒平、汕尾等地區開展技術培訓,點對點技術扶持,到生產一線指導企業、養殖戶科學健康養殖,年均培訓技術人員800多人,為海南、廣東水產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她的指導下,珠三角、梅州、饒平、河源等地區的30多家養殖企業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健康養殖場的認定與覆審,10多家良種場通過廣東省行業主管部門認定。

2013年7月,作為農業農村部選派的唯一女性,邱麗華入選中組部、團中央「支援西部第十四批博士服務團」,利用專業優勢,指導成都市推行「漁農輪作」稻田綜合種養新模式,該模式現已列入國家重點研發領域與推廣模式,為四川漁業發展做出貢獻。

近年來,邱麗華先後承擔國家及地方各類科研項目等150多項,在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研究、新品種研發、魚蝦發育及抗病機理等方面作了大量富有創新性的研究工作,先後榮獲廣東省「三八紅旗手」、「南粵建功立業女能手」、「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18年度又光榮地成為農業農村部系統唯一的一名「全國三八紅旗手」。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團隊的協作,讓每個人都發揮出自身的科研能力才是真正的帶頭人。

&nbsp「麗華是個利落人兒!」&nbsp接觸過邱麗華的人都這樣說,這種利落在工作中守正創新,成績顯著;在生活中積極向上,充滿陽光;作為博士生導師,她帶的學生也是個個精氣神,滿滿正能量,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4月的一天,邱麗華早早起來,從廣州坐火車趕到汕頭大學,主持博士後出站答辯,會後又馬不停蹄地趕到機場,到北京參加第二天科學技術部組織的技術論證會,會議結束當天返回廣州。這樣的工作狀態,對邱麗華來說每年不知道要經過多少次,看她的出差記錄,就知道為了這份夢想和熱愛,她一直在路上前行,一直在向新而行。

&nbsp「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作為博士生導師,邱麗華注重後備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先後培養中青年科研骨幹10多名,研究生30多名,為我國海洋生物研究領域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邱老師是嚴師良友,和她在一起,我們都有使不完的勁。她從來不服輸的精神,越有壓力越有動力的幹勁,是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學習的榜樣。」&nbsp南海所科研處郭永堅說,邱老師主管科研處時,工作中嚴格要求,處室任務雖重,必條分縷析,剖決如流,化繁為簡,綱舉目張。大到研究項目的立項驗收,科技獎勵的梳理申報,小到年輕人生活中的瑣事,邱老師都給予細緻入微的幫助。

邱麗華帶出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水產養殖與遺傳育種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趙超說,作為一名在海洋生物科研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女科研工作者,邱老師對科研事業的熱愛和科研方向的選擇,來源於她長期在生產一線堅守的寶貴經驗,也得益於她在大學或者科研單位工作的豐富經歷。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正是這些經驗和經歷,以及她對自己的堅持和執著,成就了她如今的業績。

▲&nbsp邱麗華指導學生實驗操作

&nbsp「優秀的團隊離不開人才的培養和團體的協作,要發揮團隊每個人員自身科研能力與學術水平,有計劃地組織團隊成員參加業務培訓,把團隊凝練成一支作風正、業務精、效率高、思想過硬、團結進取、有競爭力的科研隊伍。」邱麗華說,只有不斷搭建科研平臺,為科研提供源流活水,才能促進學科可持續發展。她依託南海水產研究所建立了廣東省海洋生物種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斑節對蝦種業科技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為科研活動提供先進的條件,增強持續不斷的動能。

&nbsp「巾幗心向黨,建功新時代。」作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代表過去,使命責任更重。如今的邱麗華擔任南海水產研究所成果處處長,新時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總方針已經繪就,如何讓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三農,服務廣大的養殖戶成為她追求的新目標。

時間砥礪信仰,歲月見證初心。正是這種「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的豪邁;「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從容,邱麗華才會將夢想照進現實,將熱愛澆灌開花,在不懈奮鬥中書寫出了生命的精彩華章。(特約撰稿:焦宏)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顧澤茂:把論文寫在魚塘的水產學博士
    顧澤茂:把論文寫在魚塘的水產學博士2010-10-18 08: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荊楚網-湖北日報  講座結束後,周亞武擠上前去,提了自己的問題,得到滿意地解答,他還在小本上寫下了這位年輕水產博士的電話。  講完課已是正午,漁民們紛紛邀請顧澤茂到自己的魚塘去看看。在一家鱘魚養殖基地,顧澤茂熟練地解剖起了鮮魚,為漁民們現場分析起魚的肝膽綜合症的症狀。「這個病的最好的辦法是『飢餓療法』,要控制投食。」顧澤茂說。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博士李恆德:醉心水產的「碼農」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博士李恆德:醉心水產的「碼農」2019-01-24 11: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團結報        瀏覽量: 3036 次 我要評論 在項目的六位完成人中,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也有企業的研究人員,而李恆德的作用,就是承上啟下,將這些實驗室技術順暢的導向生產應用。他架起了從實驗室到企業的橋梁,使扇貝育種成為水產育種領域首個研發並應用基因組選擇技術的案例。
  • 才華橫溢的重大機械博士:做得了科研,寫得了歌曲!
    人物名片:向果,機械工程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碩博連讀),曾參與國家科研項目並獲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目前發表SCI/EI 15篇;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會員,擔任多個摩擦學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 院士王乃彥:從未離開科研一線
    原標題:王乃彥:從未離開科研一線(做精神文明表率)   人物簡介:王乃彥,核物理學家   「第一次把我的個人材料寄到聯合所,竟被退了回來,附言寫的是:『請你們派有副博士學位以上的人來。』」在錢先生的堅持下,對方最終同意接收。於是,1959年,年僅24歲的王乃彥,開始了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長達6年的工作歷程。
  • 博士寫不出好論文?上海交大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來分享經驗了!
    為激勵博士研究生專注於高水平、創新性科學研究,鼓勵導師對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導和精心培養,建立崇尚學術、勇於創新的氛圍和導向,進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學位論文質量,上海交通大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特制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辦法。優博論文評選活動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出博士學位授予數3%左右的論文入選校優博和提名論文,其中校優博論文不超過15篇。
  • 研究生寫不好科研論文的原因分析
    科研論文是根據有價值的生產實踐或科研課題寫作的,具有原創性和獨到性的論文。對研究生而言,科研寫作是他們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現給大家最佳途徑,也是他們能否順利完成學業的基本要求。但很多研究生由於寫作能力不足,以至於論文寫作存在著很多問題。
  • 文科博士寫好論文的10條建議!
    ……這不是一篇畢業論文,只是我出於興趣和分享的態度想要寫出來的文字,但是我的思考過程中涉及選題、架構、舉例、字數分配、邏輯關係、時間截點等等要素,這些在寫博士論文的過程中間非常重要。我寫的是文科英語系的博士論文「Exploring Academic Socialization and Identity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S.」,去年6月16日正式開寫第一個字,今年6月12日上交了最終稿,獲得了美國華盛頓大學英語系博士學位,論文被ProQuest資料庫和華大校方圖書館收錄 。
  • 鍾南山等十人獲稱「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多來自戰疫一線
    ,評比公示,評選出鍾南山等10位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張忠德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廣州市預防醫學會專家組組長王鳴表示,能夠榮獲「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感到很鼓舞,自己在疫情防控工作上,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抗疫科普,錄視頻、寫科普文章、
  • 這樣的 SCI 論文不要再寫了!
    據 SCI 資料庫最新檢索結果顯示(至少包含一位中國作者的論文),去年中國科研人員發表 SCI 論文的總數已累計 39 萬餘篇,較 2017 年(33 萬餘篇)約增長 18.2%,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各高校在 JCR 一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總數超過 51000 篇,較 2017 年(43000 餘篇)增長約 18.6%。
  • 本科生不寫畢業論文,行嗎?
    有人認為,不允許本科生寫綜述類畢業論文,降低了論文拼湊、抄襲的可能,對本科畢業論文的創新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有一些人表示不能寫綜述類論文是強人所難,一些學科本身就很難作出獨創性的研究成果,對於缺乏學術訓練的本科生而言,能夠寫出一篇高質量的綜述類論文就已經不錯了。
  • 【動科學院】校內外專家共把博士學位論文開題質量關
    11月19日,學院邀請校內外同行專家共同為博士研究生開題報告進行全面審核,嚴把博士學位論文開題質量關。 論證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學院院長姚軍虎教授主持召開開題論證預備會,向全體專家詳細解讀了學校及學院關於做好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論證的相關規定,重點強調了博士生統一開題是學院強化博士生培養過程管理的重要舉措,目的是讓校內外專家為博士生的科研計劃給予系統指導,切實提高博士學位論文水平。 本次開題分2組同時進行,分別由陳德坤教授、童德文教授擔任主席。
  • 雙胞胎學霸:他們一起讀研,發SCI論文13篇,又一起考取廈大博士
    當這種習慣遇上勤奮的汗水時,成功就是這樣的:哥哥:白玉麒水產與生命學院2016級漁業專業碩士研究生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準博士研究生2018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得主弟弟:白玉麟水產與生命學院2016級水產養殖專業碩士研究生廈門大學地球海洋與科學學院準博士研究生2018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得主
  • 一川大博士被華為以200萬年薪錄用!分享以下科研及論文寫作經驗
    8月8日,又一位博士畢業生劉大一恆入選了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軟體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劉大一恆入選西南地區首位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第一檔的學生,畢業起薪為200萬元。劉大一恆與導師呂建成教授剛進行學術論文寫作的時候,劉大一恆缺乏經驗與歷練,寫好的論文被一次次拒稿。後來,在導師呂建成教授和朋友的鼓勵下,他收拾好心情,一遍遍修改打磨自己的論文。一次、兩次、三次……做實驗、寫論文、投稿……論文投出去一次,又被退回一次……到後來,劉大一恆漸漸習慣了這樣的流程。
  • 在職博士的論文寫作是否有最低字數要求?
    我們都知道在職博士學員想要拿到博士學位證書,論文答辯是一定要通過的。當然,論文答辯的前提就是在職人員要先把論文寫完。然而一篇好的在職博士論文不是那麼好寫的,所以一般在職博士院校都會留出很多時間讓在職人員撰寫論文。
  • 博士抄襲論文被取消學位!告訴你寫論文四大陷阱不要踩
    高等教育從本科生(部分高等院校專科也須寫論文)開始進入論文書寫、答辯階段,就意味著學生即將完成本階段學習任務,有的同學離開曾經溫暖的象牙塔,有的繼續提升學歷,曾經的捨不得,留戀即將成為過去,憧憬著美好未來!那麼論文如何書寫,有哪些坑千萬不能踩呢?
  • 36歲高中物理老師把科學課寫進博士畢業論文,獲答辯委員...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素萍 通訊員 蘇鈞天石曉明在英國學習時的留影上周,一場博士答辯在雲端舉行。寧波外國語學校高中物理老師石曉明在經歷一個半小時的答辯後,被專家組一致授予無條件通過。這是對一篇博士論文的最高評價。不出意外,今年夏天他將如期從寧波諾丁漢大學博士畢業,成為一名教育學博士。
  •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
    「我的扶貧故事」理論聯繫實踐,將論文寫在養殖場裡丨貴州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楊明舉2020-11-13 15:2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天眼新聞        瀏覽量: 986次 我要評論 我叫楊明舉,2018年1月,我作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施秉縣開展科技服務,三年來,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我不斷探索符合現代農業產業的研究目標和科研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 不寫SCI論文的三甲醫生,活路在哪裡?
    這或許存在不合理之處,但是以影響因子來評估其科研水平的高低,也有合理的一面。醫生必須要發表 SCI 論文嗎?這個問題也是近年來熱議的話題。自從南京大學率先將 SCI 論文引入教授學者評價體系後,國內高校也紛紛效仿,對教師的科研成果發表 SCI 論文提出了要求。
  • 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到底有啥區別?
    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到底有啥區別?看到這個問題,有點興趣說一說,我是文科博士,和理科的博士論文範式不太一樣,我就是說說文科的吧,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到底有啥區別?記得剛讀博士的時候,管科研的院長我和說,讀一個博士差不多相當讀10個碩士,當時沒有這個概念,現在深有體會。談一談。
  • 碩博士們是如何在疫情下做實驗,寫論文的
    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在學研究生(包含碩士和博士)共計286.4萬人。其中,園林、生物、化學等專業成了受實驗室關閉影響的「重災區」。「可不可以讓具備防疫條件的碩博士生先回去做實驗啊?這次疫情太突然了,好多人在家沒條件,連畢業論文都寫不了,尤其是畢業年級的學生……」陳子旭的同學群裡,悲觀情緒瀰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