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8日,曾有「中國的嘉寶」之稱的阮玲玉服毒自殺,引發軒然大波。她遺言中的那句「人言可畏」,為藝人所承受的壓力做了最坦白的註解。
昨日,曾獲選為2014新宅男女神的中國臺灣藝人楊又穎(Cindy),被媒體曝出於本周二在家中自殺,一張寫滿霸凌委屈的遺書,控訴著外界長期的無端指控和言論壓迫,為自己的年輕生命做最後的吶喊。
事件回放
女神香消玉殞
據臺灣媒體報導,本月21日下午兩點左右,楊又穎的母親去她房間,想叫她起床,卻發現房門反鎖,敲門無人應答。母親找來鎖匠打開門後,發現女兒已無心跳呼吸。急救人員上門後,做心肺復甦後也無反應,判斷楊又穎當時已經死亡。據稱,楊又穎被發現時身著居家服飾,衣著完整、面容安詳,初步判定是吸入過量氦氣致死。
有網友認為,楊又穎的自殺早有先兆。上周五,她把美國電影《Unfriended》的預告片放上網,並留言:「值得共同省思!」Unfriended的中文含義是「沒有依靠、沒有朋友」,可見楊又穎對這部影片的關注頗有深意。昨日,本報記者來到她的微博發現,她最後一篇博文使用手機發表於4月18日,寫道:「收房間時找到兩年多前的雜誌處女秀,還是好喜歡這本雜誌,跟最喜歡的model(模特)工作,還跟好姐妹出現在同一個單元。喜歡那時候面對未知雖然害怕,但卻有著大無畏的勇氣。」如今再讀,能感受到字裡行間透出的無奈和迷惘。
楊又穎的父親當天早晨還在網上曬出與女兒的甜蜜合照,寫道:「女兒馨逸(楊又穎原名彭馨逸)最喜歡依偎在我的肩膀上拍照撒嬌,真希望女兒永遠長不大,隨時隨地都靠在我身邊。」然而不出幾小時,彭作奎就與愛女天人永隔,令人唏噓不已。
原因調查
憂鬱症引發悲劇
每當有藝人自殺的消息傳來,不少為明星光環所羨慕的人就會發出疑問:他們為什麼要自殺?
極端膨脹的自尊心,對外表和言論要求完美,空間狹小,壓力巨大,這是臺灣娛樂圈的生存環境。
對於楊又穎的自殺,臺灣資深媒體人林慧娟覺得有跡可循:「臺灣不少藝人都有憂鬱症。」林慧娟說:「作為一名藝人,始終會擔心自己人氣下滑,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他們常常被人為隔離起來,變得寂寞孤單。」她分析說,因為藝人的特殊身份,經常會被網友評論,不好的評論會使他們感受到衝擊,把自己藏起來,不想暴露在公眾面前。「藝人每天兩點一線,不是工作場所就是家,看到負面報導或者負面評價,總是處於隔離狀態的他們會變得敏感,很受打擊」。此外,林慧娟強調,臺灣明星的交際圈窄,工作壓力大,如果因為心理問題而去諮詢精神科醫生,一旦被民眾知道,會產生十分負面的影響。「藝人很多時候並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陽光和堅強,患憂鬱症的大有人在。」
輿論壓力
民眾苛責 網絡暴力
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句中國古代的名言放在今天的娛樂圈,十分貼切。如今的娛樂圈越來越重視口碑和言論,藝人的臉蛋、髮型、舉止、言論,都會引起人們極端苛刻的評論。臺灣藝人一旦涉及吸毒、嫖娼、賣淫、酗酒等「醜聞」,形象將從此跌入谷底,並且很難翻身。
記者發現,楊又穎也曾是網上被爆料的熱門人物,在一個臺灣論壇,短短70天內有65篇抨擊文章,指正她酗酒又出賣身體。對此,她曾經發帖澄清:「我私下並無酗酒的習慣,也沒有因為任何目的出賣自己的身體,我知道公眾人物需要承受這些子虛烏有,謝謝指教我的人,我往後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虛心檢討每個對我的建議。」
昨日,楊又穎的哥哥召開記者會,坦言妹妹在人際關係方面受挫,回家偶有激烈的情緒反應。同時證實其生前因工作壓力和流言紛擾,不但睡眠出現問題,更有精神不穩定的狀況出現,曾有4至5個月的時間求助精神科醫生。楊又穎的哥哥分析稱,妹妹情緒起伏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現在網絡流行的「誣衊式霸凌」,這些匿名攻擊,扭曲事實真相與前因後果,令其為此身心俱疲。哥哥說:「希望所有曾經在相關網站投稿、點讚、收看、留言的人都能知道,不要以為說幾句話而已不會怎樣,別成為網絡言語霸凌的共犯……我們社會已習慣各式各樣的發言與批評,表面上看來,這似乎是多元與包容的表現,然而,一旦少了尊重與善意來維繫,為我們所帶來的,可能會是紛擾與傷害。」
圈子微妙
同行友好 但不親密
臺灣的娛樂市場很小,但明星卻多得可怕,走紅和過氣似乎都是一瞬間的事情,如何保持人氣,是每一個藝人需要面對的問題,競爭的激烈不言而喻。至此,娛樂圈的友情就顯得十分微妙,純粹的友情十分罕見,所有人都保持相敬如賓的關係:友好,但不親密。
更令人訝異的是,據楊又穎哥哥透露,在網上造謠抹黑楊又穎的人,很可能是她身邊的所謂的「閨蜜」。文章在媒體刊登出來後,這個好友還來安慰她不要在意,讓楊又穎非常苦惱失望,不知道可以再去相信誰。
楊又穎離世後,真正出面為其斥責網絡暴力的明星並不多,歌手範瑋琪在昨日凌晨一點於微博上引用《聖經》語言,對「網絡霸凌」表示憤怒,而歌手江蕙則在網上尖銳指出,臺灣藝人即使被謾罵也基本不會回擊,「因為謾罵的人看中這一點,所以能為所欲為……一些愛罵人的你們,請自重吧。」
本報記者 張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