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新聞網軍事消息 綜合媒體報導,俄羅斯中央機械製造研究所本月2日宣布,截至2009年1月30日,「格洛納斯」全球導航定位系統信號已經覆蓋俄羅斯全境。「格洛納斯」與美國GPS衛星導航、 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以及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目前正在統領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
據俄塔社報導,中央機械製造研究所相關人士說,「格洛納斯」全球導航系統運行中的衛星為18顆,另有1顆衛星處於維護狀態,1顆衛星處於調試階段,整個系統足以確保導航定位信號連續覆蓋俄羅斯全境。
「格洛納斯」系統計劃始於上世紀70年代,由俄羅斯獨自開發。這一系統需要至少18顆衛星才能確保向俄羅斯全境提供導航定位服務;如要提供全球定位服務,則需要24顆衛星。上世紀90時代,系統所含衛星數量一度達標,但由於經費短缺,部分失效衛星未獲更新。
俄羅斯打算今年完成重新部署這一系統全部衛星的工作。屆時,衛星導航範圍可擴大至整個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間,定位精度可望提高至1.5米以內。
俄「格羅納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同美國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類似,該系統首顆衛星於1984年發射。1994年該系統的衛星數量達到12顆並開始運轉,1995年該系統開始完全發揮作用。地面控制部分全部都位於前蘇聯領土境內,地面控制中心和時間標準位於莫斯科,遙測和跟蹤站位於聖彼得堡、捷爾諾波爾、葉尼申斯克和共青城。
但是由於俄羅斯航天撥款出現嚴重不足,該系統的大部分衛星老化並未及時完成新老更替,系統無法發揮導航定位功能。2005年俄羅斯計劃為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撥款36億盧布。
「格羅納斯」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字頭縮寫,是前蘇聯從80年代初開始建設的與美國GPS系統相類似的衛星定位系統,也由衛星星座、地面監測控制站和用戶設備三部分組成。現在由俄羅斯空間局管理。「格羅納斯」系統的衛星星座計劃由24顆衛星組成,均勻分布在3個近圓形的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面8顆衛星,軌道高度19100公裡,運行周期11小時15分,軌道傾角64.8°。
與美國的GPS系統不同的是格洛納斯系統採用頻分多址(FDMA)方式,根據載波頻率來區分不同衛星(GPS是碼分多址(CDMA),根據調製碼來區分衛星)。每顆「格羅納斯」衛星發出的兩種載波的頻率分別為L1=1,602+0.5625k(MHz)和L2=1,246+0.4375k(MHz),其中k=1~24為每顆衛星的頻率編號。所有GPS衛星的載波的頻率是相同,均為L1=1575.42MHz和L2=1227.6MHz。
「格羅納斯」衛星的載波上也調製了兩種偽隨機噪聲碼:S碼和P碼。俄羅斯對「格羅納斯」系統採用了軍民合用、不加密的開放政策。「格羅納斯」系統單點定位精度水平方向為16m,垂直方向為25m。「格羅納斯」衛星由質子號運載火箭一箭三星發射入軌,衛星採用三軸穩定體制,整量質量1400kg,設計軌道壽命5年。所有「格羅納斯」衛星均使用精密銫鐘作為其頻率基準。
2008年6月,俄羅斯「列舍特涅夫」科學生產聯合體總經理尼古拉·傑斯託耶託夫表示,該聯合體專家將在2009年建造新型「格羅納斯-K」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衛星,其可以在軌道上工作10年,而目前的定位衛星使用壽命僅為7年。
傑斯託耶託夫在西伯利亞航空航天展覽會上表示,新型衛星的發射將更經濟實惠,兩顆「格羅納斯-K」衛星只需使用一枚「聯盟」系列運載火箭發射至近地軌道,而發射三顆「格羅納斯-M」衛星需要使用「質子-M」重型火箭,同時新型衛星比「格羅納斯-M」衛星小,且重量只是後者的一半。
傑斯託耶夫強調指出,安裝在衛星上儀器將可保障水平和垂直坐標的高度準確性,衛星將成為多功能的,其將安裝可確定航線的輔助性設備。他稱:「這不簡單是用一顆衛星替代另一顆衛星,新的衛星在性能上將更加完善。」
去年12月初,三顆「格羅納斯-M」衛星已運抵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目前,「列舍特涅夫」科研生產聯合體的專家正在發射場進行衛星發射的準備工作,三顆「格羅納斯-M」衛星將於12月底使用「質子」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樣,在軌運行的「格羅納斯」系統衛星將達到17顆。
俄羅斯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曾表示,從2007年1月1日起,俄軍總參謀部將消除太空目標坐標定位準確性方面的所有限制,整個系統將為俄經濟和交通發展服務,俄將加快建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據報導,按計劃,至2007年底,「格洛納斯」全球導航定位系統要覆蓋俄羅斯全境,然而,由於諸多因素,這一目標顯然未能按計劃實現。
日前,俄羅斯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在主持俄聯邦政府軍事工業委員會會議時表示,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系統的全部24顆衛星,將在2010年前部署完畢。
由於此前美國的GPS系統、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已經較為成熟,伊萬諾夫此言不僅標誌著俄衛星導航系統研發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更預示著美、俄、歐衛星導航系統競爭展開新的一頁。
由若干顆導航定位衛星組成的先進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軍事上具有巨大應用價值(提高飛彈或炸彈的制導精度、實現單兵定位),被認為是現代戰爭的「定盤星」、軍隊戰鬥力的「倍增器」。
在當今世界的三大導航系統中,美國的GPS名氣最大,它是由美國國防部研製、部署和控制的軍民兩用導航定位衛星系統。該系統原來是專門用於為洲際飛彈導航的秘密軍事系統,從柯林頓時代起,該系統開始應用在了民用方面。
現在運行的GPS系統是由24顆工作衛星和4顆備用衛星組成,它們分布在6個等間距的軌道平面上,每個軌道面上有4顆工作衛星,衛星軌道接近圓形。
GPS衛星定位系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首次得到實戰應用,並獲得不菲的戰績。隨後,又在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大顯身手。如美國B-2戰略隱形轟炸機本身就採用了全球定位系統進行導航定位,而所攜帶的16枚制導炸彈由雷射制導改為全球定位系統制導後,使該機具備了夜間和全天候精確打擊能力。
美軍應用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於實戰,標誌著衛星在實戰中的作用發生了性質上的改變,從輔助變為主導,從被動變為主動(主動不僅表現在它與具體作戰行動和武器打擊直接結合,甚至表現在它可能直接成為某種攻擊武器),從單一功能變成多功能。
雖然美國對外聲稱願與其北約盟友在衛星定位系統的軍事應用上實現共享,但出於自身戰略利益考慮,往往對他國降低衛星定位系統的使用精度。為擺脫受制於人的窘境,2002年3月,歐盟各國同意斥資27億美元,在5年內完成「伽利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部署工作,計劃在2008年建成並投入運營。
據稱,「伽利略」系統的最大優勢是於其精確度,確定地面位置或近地空間位置要比GPS精確10倍。其水平定位精度優於10米。正如有關專家所說:「如今的GPS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卻能找到車庫的門。」這種優勢可以讓「伽利略」在軍用中「打得更準」。
與GPS系統一樣,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定位系統也是由軍方負責研製和控制的軍民兩用導航定位衛星系統。據悉,由24顆衛星組成的格洛納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有工作衛星21顆,分布在3個軌道平面上,並有3顆備份星。
儘管其定位精度比GPS系統、伽利略系統定位精度略低,但其抗幹擾能力卻是最強的。由於衛星發射的載波頻率不同,「格洛納斯」可以有效地防止整個衛星導航系統同時被敵方幹擾,因而具有更強的抗幹擾能力。(鍾文)
責任編輯:張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