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後偏癱手術有新突破:健側頸7神經移位+患側頸神經SPR

2020-12-06 騰訊網

中國卒中協會2015年首次發布的中國卒中流行報告顯示[1]目前我國每年新發腦血管病患者約270萬, 每12秒就有一人發生腦卒中, 腦卒中已經是中國居民第一位死因。腦卒中後主要的功能殘疾是偏癱,痙攣性偏癱又佔90%。腦卒中後偏癱患者經過一定時間康復治療後便處於恢復的平臺期。

上海華山醫院徐文東教授首次將椎體前路健側頸7神經移位應用於中樞性上肢痙攣癱治療,並獲得了驚人的效果[2-4]。為腦卒中後偏癱恢復開創了新途徑。北部戰區總醫院關靖宇教授經椎體後路完成頸7神經移位,而達到縮短神經通路,避免一些患者需要神經移植,達到直接神經移植吻合的目的[5]。

近日,北部戰區總醫院關靖宇教授再次完成突破,針對腦卒中後痙攣性偏癱,完成椎體後路健側頸7神經移位+患側頸神經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SPR)手術。患者,男,62歲,右側頂葉腦梗塞後左側肢體偏癱3年。左下肢肌力Ⅳ級,左上肢Fugl-Mryer評分7分,改良Ashworth評分(左肩2級,左肘2級,左腕2級,左指2級)。經過精心準備,手術順利完成,術後患者返回ICU病房。術後次日患者清醒,拔除氣管插管,檢查健側側上肢活動不受影響 。

健側C7神經移位手術主要作用是提高患側伸肌的伸展和抓握功能活動,同時由於頸7神經後根被切斷,會部分改善屈肌痙攣狀態。針對中樞性肢體痙攣癱的治療方法有多種,其中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SPR)是目前主要的手術方式[6-9]。因為可以切斷的頸神經後根節段較多,因而其對痙攣的改善效果要超過頸7神經移位術。其較頸7神經移位術不足之處在於因無運動神經移位而產生的運動功能的主動改善。因而,針對腦卒中引起的痙攣性偏癱,將健側頸7神經移位與患側選擇性頸神經後根切斷術者兩種術式結合起來,無疑會比單一實施其中一項手術,會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

另外,頸7神經移位後的有效康復是功能恢復的重要措施,而有時肢體的痙攣狀態會影響康復治療的實施,如手法、電刺激等。結合患側頸神經SPR手術無疑會改善痙攣,促進康復治療。

該項手術為國內外第一例,為腦卒中後偏癱手術做出了新的突破,為腦卒中後痙攣性偏癱的患者的功能改善帶來了新的希望。

北部戰區總醫院 關靖宇

參考文獻

1. 國家衛生計生委防治工程委員會.中國卒中流行報告2015[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15.

2. Zheng MX, Hua XY, Feng JT, et al. Trial of Contralateral Seventh Cervical Nerve Transfer for Spastic Arm Paralysis. N Engl J Med. 2018,378(1):22-34.

3. Hua XY, Qiu YQ, Li T, et al. Contralateral peripheral neurotization for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 after central neurologic injury. Neurosurgery. 2015,76(2):187-95.

4. Xu WD, Hua XY, Zheng MX, et al. Contralateral C7 nerve root transfer in treatment of cerebral palsy in a child: case report. Microsurgery. 2011 ,31(5):404-8.

5. Guan J, Lin J, Guan X, et al.Treatment of central paralysis of the upper extremity using contralateral C7 nerve transfer via the posterior spinal route - A case report. World Neurosurgery.2019, 125(5), 228-233.

6. Mitchel Seruya. The Future of Upper Extremity Spasticity Management. Hand Clin , 2018,(34), 593–599.

7. Fukuhara T, Kamata L.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for painful spasticity in the lower limbs of hemiplegic patients after stroke: report of two cases. Neurosurgery. 2004 ,54(5):1268-72; discussion 1272-3.

8. Salame K, Ouaknine GE, Rochkind S,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by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30 years experience. Isr Med Assoc J. 2003 ,5(8):543-6.

9. Bertelli JA, Ghizoni MF, Michels A. Brachial plexus dorsal rhizo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limb spasticity. J Neurosurg. 2000 ,93(1):26-32.

10 Kenichi chatani. A novel surgical approach to the lumbar spine involving hemilateral split-off of the spinous process to preserve the multifidus muscle: technical note. J Neurosurg Spine 2016,24(5):694–699,

11. Elsa V. Arocho-Quinones, Amie Kolimas,et al. Split laminotomy versus conventional laminotomy: postoperative outcomes in pediatric patients. J Neurosurg Pediatr, 2018,21(6):615–625,

12. Padanyi C, Vajda J, Banczerowski P. Para-split laminotomy: a rescue technique for split laminotomy approach in exploring intramedullary midline located pathologies. J Neurol Surg A Cent Eur Neurosurg. 2014 ,75(4):310-6.

13. Gu YD, Zhang GM, Chen DS,et al. Seventh cervical nerve root transfer from the contralateral healthy side for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J Hand Surg Br 1992; 17(5): 518-21.

相關焦點

  • 徐文東教授說:中國原創「頸7神經移位術」開創「上肢癱」治療新天地
    一側臂叢神經受損後,對側大腦對患肢的「控制通路」就中斷了。將健側的頸7神經移位至患側後,癱瘓手可以逐漸恢復自主運動,那到底是哪個大腦半球在控制它? 他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治療中樞神經損傷後上肢癱瘓的新方法(左右頸7神經交叉移位術):通過手術將健側頸7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7 神經,避開損傷的大腦半球,使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連接,通過重塑健側大腦半球的功能,促使其實現對雙側上肢的控制,進而恢復癱瘓上肢的功能。
  • 偏癱手術突破技術瓶頸,神經移位術融合創新,實現患者基本自理
    2017年末,關靖宇教授團隊從上海華山醫院手外科徐文東教授那裡學習了「頸前路」頸7神經移位治療偏癱手術技術,4個月後成功完成了第1例手術。但是,他們同時也發現這種手術存在一種弊端,就是手外科做這種手術,都是從患者頸前操作神經,而一些患者,由於體胖頸部寬,頸前路路徑長,神經長度不夠。
  • 上海一醫院研發神經受損後上肢偏癱新療法
    新華社上海12月22日電(記者仇逸)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獲悉,醫務人員開展健側頸神經根移位治療中樞損傷後上肢偏癱取得理想效果,給大量由於腦卒中、腦癱、腦外傷等原因導致上肢偏癱的患者帶來了希望。  研究成果「健側頸神經根移位手術治療腦卒中、腦癱後上肢痙攣性偏癱」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以原創論著形式21日在線發表。
  •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12月20日,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以原創論著形式發表華山醫院手外科開展的「健側頸神經根移位手術治療腦卒中、腦癱後上肢痙攣性偏癱」研究成果。這種方法通過手術,將健側(健康的一側)上肢頸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神經,避開損傷側大腦半球,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促使癱瘓上肢恢復功能。
  • 上海醫生提出偏癱治療「中國方案」:給癱瘓的手換「大腦」
    這些研究揭示了周圍神經移位後大腦功能可塑的規律。據此,徐文東提出了治療中樞損傷後上肢癱瘓的全新策略。針對中樞神經損傷後上肢偏癱的病人,也將健側上肢的頸七神經與癱瘓上肢連接,這樣癱瘓上肢和同側大腦半球——也就是健側半球相連(由於大腦對上肢的支配是交叉支配,因此癱瘓上肢同側的大腦半球即健側半球)。
  • 讓「大腦」再次「牽」起放下的手 腦重構治療偏癱貢獻「中國方案」
    「我做手術有個習慣,除了寫病史和手術記錄,每完成一臺手術都會做一個卡片,記錄病人不同於手術常規的特殊情況。」顧玉東告訴《中國科學報》。 1986年,顧玉東接手那名年輕患者的治療後,他翻看了24年來積累的1000多病例登記卡總結的臂叢神經損傷治療經驗,發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單純頸7神經的斷裂不會有肢體功能障礙的症狀。
  • 7齡童右腦塌陷 妙手神術讓左半腦成左右"總司令部"
    「有創無傷」:取皮神經   全麻狀態下,徐文東在患者頸部下緣劃開一個10釐米左右的淺切口,隨後以先右後左順序,沿近鎖骨處往下,仔細而快速地層層剝離。非常快,大概一側只用了幾分鐘,主刀醫生已準確找到了這次手術之最最關鍵的部位——健側的頸七神經根和患側的頸七神經根,並用藍、紅兩色標記線分別「栓」住。
  • 病灶與症狀同側的腦梗死
    頭頸 CTA+CTP 圖像。左側 CTA 示雙側頸內動脈 C1、C4-6 段多發混合斑塊伴管腔輕度狹窄。右側CTP 示左側胼胝體體部感興趣區 TTP、MTT、CBF 及 CBV 各項參數較對側均有升高。
  • 忍者神龜,黃頭側頸龜
    黃頭側頸龜,即黃斑側頸龜,黃紋側頸龜,黃頭側頸龜。水溫18℃左右食量減少,黃頭側頸龜屬於熱帶龜,不能冬眠。長期處於低溫環境中易病,適宜水溫為25~32℃。家中飼養最好保持30℃左右水溫且不能讓它冬眠。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如水草、果實等,也吃一些死魚。人工飼養條件下,肉類、小魚、蝦及混合飼料均食,少量食綠色菜葉,如空心菜葉、生菜葉等。幼體黃頭南美側頸龜性情溫和,成體龜受驚嚇時,有伸頭襲擊抵抗的舉動。
  • 沼澤側頸龜怎麼養
    沼澤側頸龜居住在除了雨林之外的各類淡水水域中,如小溪、小河、沼澤、自然或人工的池塘、水坑等。它們主要在白天活動,但是在乾旱的季節,則更傾向於夜間活動。分布在越炎熱地區的沼澤側頸龜,日光浴時長越少。每到枯水期,它們會潛入土壤或泥沙之中休眠數月。
  • 黃頭側頸龜(忍者神龜)
    1、簡介:黃頭側頸龜(學名:Podocnemis unifilis)是側頸龜科、南美側頸龜屬動物
  • 沼澤側頸龜的品種及餵養知識介紹
    沼澤側頸龜品種簡介沼澤側頸龜沼澤側頸龜也叫鋼盔側頸龜,是比較常見的側頸龜品種,飼養比較簡單,一般來說,市面上的價格在200元左右,喜歡吃一些肉類的食物,在野外環境中,會捕食一些昆蟲及小型鳥類沼澤側頸龜形態特徵沼澤側頸龜是原產非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數量巨多,在當時簡直是風靡一時,但是後來數量驟減,逐漸變成了瀕危保護動物,近幾年有少量個體輸入中國,供應寵物市場。
  • 只聽說過黃頭側頸龜,紅頭側頸是啥?難道又是龜地攤畫出來的?
    雖然黃頭側頸在大家眼中都已經是爛大街的東西了,可是提到另一個和他撞臉的傢伙就不是誰都認識的了~那就是亞馬孫紅頭側頸。亞馬孫紅頭側頸學名Podocnemis erythrocephala,是南美側頸龜科南美側頸龜屬的成員。
  • 黃頭側頸龜(忍者神龜)原產地環境
    頭部有一些黃色的斑點,這正是它那俗稱的由來。它們一共有九個——一處在鼻端的頂上;一處是頭部的兩側,在鼻斑的下方,一面一個;正下方一處;再後面一點有一處;上面一處;每個眼睛後面又各有一處。給人的整個印象就像是一隻抹了油彩的小丑龜。側頸龜分布狀況:黃斑側頸龜是Podocnemis屬中體型第二大的,成體可長至40釐米以上,最大甲長達68釐米。
  • 每天認識一種龜:東非側頸龜
    東非側頸龜可以長到30~50公分大,比沼澤側頸龜的背甲更大一些,背甲呈黑色,斑紋不明顯或沒有斑紋,成體相對較大,脖子不能縮在甲殼內,只能側向一側。側頸龜屬的龜種類有很多,下面我們可以重點介紹一下。南美側頸龜屬有兩屬,南美側頸龜屬就是其中之一,另有一單種屬,轄有稀有的亞馬遜大頭側頸龜。南美側頸龜屬Podocnemis中有六種,集中分布於南美洲北部至中部的熱帶地區水系中,是典型的熱帶物種,尤以亞馬遜河,奧裡諾科河等河流域最為常見。
  • 每天認識一種龜:沼澤側頸龜
    別名:鋼盔側頸龜分類地位:側頸龜科、側頸龜屬分布區域: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全境,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南端。頭頂、頸背部呈淡灰褐色,散布深褐色小斑點,眼睛較大,喙呈人字形,頸腹部、喉部乳白色。四肢背部褐色,腹部乳白色,指、趾間具發達蹼,前肢和後肢均為5爪。尾短。當受到驚嚇時它們也會和麝香龜類一樣排出麝香味的液體。但是經過馴養後這種本能多會消失。 雌雄辨別容易,雄性體型較小,尾巴粗大,雌龜體型大,尾巴較細小。
  • 紅腹側頸龜(Red-bellied short-necked turtle)
    澳龜屬下包含了六個龜種:Emydura australis  澳大利亞大頭澳龜Emydura macquarii  莫瑞側頸龜Emydura subglobosa 紅腹側頸龜Emydura tanybaraga 黃面側頸龜Emydura victoriae  紅面側頸龜Emydura worrelli  沃氏澳龜
  • 被稱為忍者神龜的黃喉側頸龜!
    大家看到標題就應該能知道,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就是黃頭側頸龜了。沒錯它就是在龜界中被稱為「忍者神龜」的龜種,下面就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隻忍者神龜吧!正如名字所說,黃頭側頸龜也就是因為頭部有黃色的斑點而得名,也有的人叫它黃斑、黃紋側頸龜的,但是怎麼叫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般的黃頭側頸龜身上一般有9個斑點,一處在鼻端的頂上;一處是頭部的兩側,在鼻斑的下方,一面一個;正下方一處;再後面一點有一處;上面一處;每個眼睛後面又各有一處。也有人認為它就是抹了黃色油菜的小丑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