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6月25日消息:河南男孩餘中寶被繼母用鍋鏟毒打,導致右側大半顱骨缺失、右腦塌陷,當年轟動一時。3年過去了,在經歷包括上海醫生實施的顱骨修補在內的5次手術,以及在滬一年的物理康復訓練,受到眾多好心人士關懷的寶寶終於能夠基本正步行走。然而,他的左上肢卻依舊嚴重痙攣性偏癱——肘、腕、手畸形屈縮在一起,無法旋轉、伸張、抓捏。
「這是典型的右腦外傷後遺症,在我們業內叫做『硬癱』,很難弄好的。左右半腦分工管著對側的肢體,孩子現存的後右側腦組織基本被切除了,左上肢的運動也就失去指揮了。」昨天下午,靜安區中心醫院(華山醫院靜安分院)20樓一號手術室裡,院長徐文東教授以簡短的描述,清楚交待了聽上去十分棘手的診斷。而這位知名手外科專家此時更急於表達的,則是想用一種創新的手術策略,讓患兒完好的左半大腦,能同時擔任指揮左右兩肢運動的「司令部」。
「有創無傷」:取皮神經
全麻狀態下,徐文東在患者頸部下緣劃開一個10釐米左右的淺切口,隨後以先右後左順序,沿近鎖骨處往下,仔細而快速地層層剝離。非常快,大概一側只用了幾分鐘,主刀醫生已準確找到了這次手術之最最關鍵的部位——健側的頸七神經根和患側的頸七神經根,並用藍、紅兩色標記線分別「栓」住。
與此同時,助手醫生作了一次「有創無傷」的手術,從患者右下肢肌肉深處,取下了一段直徑2毫米、約30釐米長的皮神經。「放心,沒有影響的。皮神經是最常被用作修復神經損傷的。」手術至此不過半個小時,徐文東心裡似乎已有了底。
「獨門武功」:神經「橋接」
徐文東設計的「獨門武功」究竟是什麼呢?這個用了10年時間慢慢完善起來的嶄新思路,徐文東自己更願意將其定義為在前輩方法上的一種改良。華山醫院顧玉東院士1986年在治療臂叢根性撕脫傷的探索過程中,首創了一種切取對側第七頸神經根作為動力神經的神經移位手術。
「我們面臨的不是『神經通路』壞了,而是一側根本沒有『中樞信號』了。」於是,徐文東另闢蹊徑,人為「開路」,大膽嘗試用健康一側的頸七神經根,通過神經移植來「橋接」癱瘓一側的頸七神經根。新手術的正規學名簡稱為「改良C7-C7手術」。
這一醫學界首次提出的中樞神經損傷後恢復上肢新策略,就是通過外周人為幹預,建立一條由健側皮層到癱瘓肢體的「高速公路」。年僅7歲但已經歷太多不幸的餘中寶,經上海陽光康復中心養志康復醫院的熱心引薦,上個月在一次會診中見到了徐文東。他被徐文東接進了靜安區中心醫院,院方還為此籌集了專項資金,使得他有機會接受迄今臨床不過30例的高新級手術,更有機會去改變今後的生活。
大功告成:「通道」形成
徐文東額頭戴上了顯微鏡。30釐米長的皮神經被一折為二、再一折為二,變成一束的皮神經通過「人工隧道」,埋入頸部下緣的皮下「深處」。隨後,作了標記、有半根筷子粗細的健側頸七神經根及患側頸七神經根被一側斷開,它們的「斷面」又分別與皮神經「束」一一吻合。比頭髮絲還細很多的縫合錢,在每個神經吻合埠要來回幾十次。整個過程中,還需要特別當心頸部周圍集中的敏感的血管、神經等等。4個小時後,新神經「通道」形成,大功告成。
「只要一周時間,強直的左上肢會變得松馳很多。慢慢地,它會『認識』、『適應』來自左腦的指揮信號,動作也越來越靈活。當然,還要配合康復訓練。兩年後,生活自理沒問題吧。」徐文東說。他用新法治療的第一個病人,是一個12歲腦癱女孩。6年後的今天,她已經可以做繫鞋帶這樣的精細動作了。相信餘中寶一定也有這份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