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比如大人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和財富情況,還想要更上一層樓,對孩子的親子溝通,孩子的感恩之心以及孩子的學業都有期待…這些困惑和煩擾每天都在敲打我們的心靈,不知從何下手去面對和解決!那麼我們從哪裡入手呢?從中國的傳統文化著手,從四書五經著手,最先從《弟子規》開始,改變我們的命運。大家一聽到《弟子規》,唉呀,太簡單了,老師,講點難一些的吧,比如《論語》什麼的,不急,這個「弟子」不僅僅是指小孩子,我們每一個願意學習聖賢教誨的人,每一個願意改變自己命運的人,都是「弟子」。「規」是指規則,規範,「弟子規」就是我們每一個願意學習聖賢教誨的人都應當遵守的行為規範,這些行為規範,是聖人孔子的教誨,我們按照這些去做,就能夠讓自己的德業漸漸提升,我們的命運就會發生根本的轉變,變得更加幸福,財富得到增加,人際關係更加和諧,生活更加美好。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山西的一個秀才叫李毓秀編寫的,李毓秀一直以教書為業,他緊扣孔子《論語.學而》第六節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為中心而編寫的。整個《弟子規》全文360句,總共1080個字,文字淺顯易懂,押韻順口,讀起來朗朗上口,方便記誦!從問世以來,就深受歡迎,一直到現在,三百多年了,更是方興未艾!咱們中華民族從聖師孔子開始,湧現了許許多多了不起的老師,你看這個小學老師李毓秀,就做了這件功在幹秋的大功德!清朝康熙年間還有兩位了不起的高中老師,吳楚材和吳調侯兩叔侄,浙江人,他們從薈萃如林,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這麼多的文章裡面,選出222篇,編撰而成《古文觀止》,令人嘆為觀止!
接下來我們看總敘部分: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總敘就是全文的總綱領,是學習《弟子規》的宗旨!聖人訓的聖人就是孔子,這24個字正是孔夫子《論語》裡的核心思想:孝,悌,仁,愛!
你看,古人的教育多麼有智慧,教育孩子從教他「做人」開始,做人從哪裡開始?古人造字意義多麼深遠,這個「教」字,左邊是個孝順的「孝」字,右邊是個文化的「文」字!什麼是教育?最基本的最先就是從培養孝道開始,培養孩子以孝為根本,培養孩子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敬愛兄弟姐妹,說話要恭敬,謹慎,做人要講誠信,然後用這種孝敬父母之心發揚在別人身上,去愛別人,博愛大眾,親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仁人。做人的實踐基礎做好這些之後,如果還有多餘的體力和精力,再培養孩子去追求其他的學問和技術。這就給孩子心中牢牢地樹立起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牢牢地樹立起孝敬父母的傳統觀念!這樣的教育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可是遺憾啊,我們現在的教育剛好相反了,現在的父母不遵循這個次序,不先給孩子接受聖賢教誨,不從孝弟入手,樹立孩子誠敬謙和的處事態度,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現在流行所說的起跑線上,急忙把年幼的孩子送到各種培訓班:英語,奧數,音樂,美術…孩子一上中學,青春期到了,孩子開始跟父母對抗頂撞,父母這才明白早就要為孩子培養好有事好好說的習慣和能力。這時候來補救需要付出加倍的耐心和智慧!孩子叛逆的原因在哪裡?我們這一代人接受了西方的觀念,說叛逆是正常現象,這是令人痛心的,我們把老祖宗這麼好的傳統教育丟了,撿起西方的教育渣子當作寶,五千年的中國史書上,去哪裡找到叛逆兩個字?而在這短短的幾十多年間就產生了叛逆,我們該反省了。我們的教育如此加速度的扔下傳統不要,我們的孩孑從小就沒有接受中國聖賢教誨,沒有接受孝悌的教誨,他當然沒有孝心,沒有感恩心,沒有恭敬心,青春期一到,必然在言語上,行動上對父母無禮冒犯!如果我們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怎麼做人,孩子從小就樹立了孝順的種子和觀念,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對待事情跟父母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他一定是「怡吾色,柔吾聲」,有話好好說,很難想像這樣的孩子會大聲頂撞對抗父母,甚至有肢體衝突,這是不可能的。
中國有句耳熟能詳的老話:百善孝為先!《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那麼,孔子所提倡的「孝」在現代社會還有意義嗎?有,並且意義重大,孝道是我國傳統美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人要融合於社會中去,必須具備孝的德行,否則,這樣的人很難被社會和大眾接納,因為每個人都清楚明白,一個不孝的人絕對沒有真誠的情感,更不會對單位,集體,社會有責任和擔當!
印光大師說:世間最大的功德,莫過於善教兒女,世間最大的罪過,莫過於不教兒女!善教兒女,首在為兒女培福,培福一定要先從「孝」開始!
東漢末年,有個叫陸績的人,他6歲的時候和他父親到九江去拜見袁術,袁術拿出許多橘子來招待他們,陸績悄悄的拿了三個橘子藏在衣袖裡。等到告別的時候,向袁術拜謝,結果這三個橘子從袖子裡滾出來,掉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郎呀,你來做客,為什麼把橘子藏在袖子裡啊?陸績雙膝跪在地上,回答說:我的母親非常喜歡吃桔子,我想拿幾個橘子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聽了,非常感動,覺得陸績小小的年紀就有如此體貼,孝敬母親的心。太難能可貴了!「陸績懷橘」的故事成為千古美談!
各位想想,如果我們這樣體貼自己的父母,何愁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如果孩子像這樣體貼我們,我們該感到多麼的欣慰和滿足!《孝經》說:「孝,德之本也!」孝道是根本啊!古人說,厚德載物!這個物是什麼呀?物是我們的福報,是我們的享受,是我們的待遇。厚德才能承載得了福報!看看周圍好多這樣的現象,好多人發了大財,可是他們不繼續修福修德,短短幾年,十幾年就沒落了,表面上看好像是世界經濟不景氣,好像是個人原因決策錯了,出現失誤,才敗落的。深層原因,是沒有修福修德,沒有福德,就沒有智慧,這時候做決策往往是錯誤的!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現在有人感嘆,孩子不聽話,逆反。其實跟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出現了偏差有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太過於一味的學習西方。在美國有人稱,是老人的地獄,孩子的天堂,這對我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這種教育愛的埠是向下的,如果把一個大家庭比作一棵大樹。樹根,是代表老一輩祖輩。樹幹,代表年輕的父母,樹上結的果實,代表孫子輩這一代,我們發現一個現象,我們的這個大家庭,往往把所有的愛和關注都在小孫子輩上,小孩子被萬千寵愛於一身。孩子從小視為理所當然,反而不懂珍惜和感恩。這就好比這一棵大樹,我們把水和肥料都撒在果實上,結果果實營養過剩,不堪重負,就變得腐爛了。如果我們把水和肥料澆在大樹的樹根裡,大樹得到營養,然後再運輸到各個部分,果實自然會碩果纍纍。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想孩子聽話,孝順,懂事,反過來對父母多一些尊敬,關心,體貼和孝敬,這樣身教重於言教,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表現在行動上,自然會懂得感恩和孝敬,哪裡來這麼多的逆反?我們的家庭自然是一個尊老愛幼,父慈子孝的溫暖和睦的家庭。
漢朝有個叫江革的人,他從小沒有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年盜賊作亂,江革就背著母親逃難,在路上碰到了盜賊,這夥盜賊見他年輕力壯,就想捉他一起去做強盜,如果不去呢,就要把他殺了,江革哭泣地說:「我還有一個年邁無人照料的老母親,我跟你們去了,誰來照顧她呢?」強盜聽了他這番誠懇的告白,又見他這麼孝順,也不忍心殺他了。就放江革走了。後來大家覺得江革的德行孝道不錯,就一致推舉他為孝廉,最後做到了諫議夫夫。從古至今,真正的孝子,都是有善神護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