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食用級」「對身體有益的食物對肌膚同樣有益」「你可以把我們的萬用油加進你的早餐沙冰裡食用」……如今,「可食用」級護膚品儼然已成為最熱門的概念。與其他化妝品相比,「可食用」級護膚品標榜產品成分的天然性及安全性,強調其成分甚至達到可食用級別。那麼這些「可食用」級化妝品真的能吃嗎?關於化妝品的這些謠言你知道多少?
「可食用」級化妝品吃不得
「商家新推出的『可食用』級化妝品概念,實際上是為了宣傳效果而使用的市場語言。」天津市藥品監督管理局化妝品監管處主任科員牛東斌表示,從現有的標準以及規範來說,化妝品是不可以食用的,亦不存在「可食用」級化妝品這個概念。
「可食用」級化妝品之所以受青睞,是因為很多人會誤認為「可食用」級化妝品原料都是「無添加」「純天然」的,更安全有效。事實上,並不存在「純天然」的化妝品。化妝品由多種成分配置而成,其中包括防腐劑等多種化學成分,而直接添加食物成分會破壞化妝品中的防腐劑體系,導致產品發生變質、發黴等現象。此外,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化妝品廣告不能出現宣稱「純植物」「純天然」等絕對化的詞語。
究竟該如何看待化妝品成分的安全性?
事實上,化妝品中如果不添加防腐劑,反而會帶來更大的安全風險。防腐劑是指能夠抑制或防止微生物生長和繁殖,確保化妝品在保質期內不發生變質的一類物質。微生物汙染能夠引起化妝品氣味、顏色和黏度的變化,導致產品的活性組分降解、使用感發生變化,甚至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通過添加防腐劑即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防腐劑在抑制微生物生長的同時,有可能會刺激皮膚,導致皮膚敏感。這也是大家談「腐」色變的原因。其實不同防腐劑對皮膚的刺激性有差異,這取決於它們的種類、濃度等。世界各國都對防腐劑的使用做出了嚴格規定,只要在允許使用的範圍內,一般都是安全的。只是不同個體對防腐劑的耐受程度不一,因此皮膚敏感的朋友要注意下。
標準截圖
關於化妝品,還有這些謠言:
謠言1:口紅/粉底液等彩妝含鉛,可以用銀器或金器來檢測
口紅中用的各種色素,大多數都是有機顏料的水不溶性色澱,並不含鉛。粉底液中主要使用的顏料是二氧化鈦和氧化鐵顏料(氧化鐵紅、氧化鐵黃、氧化鐵黑),皆不含鉛。
只有通過專業檢測設備(AAS、ICP-MS、原子螢光),才能檢測PPM級的重金屬含量。日常生活中,無簡單判定化妝品是否重金屬超標的方法。
謠言2:天然成分比合成成分安全,草本護膚/植物護膚更安全,有機化妝品更安全,無添加零負擔
砒霜是天然的卻致命,夾竹桃有毒,漆樹、野葛過敏性極強,花粉致敏,大多數精油高濃度時刺激性很大(如檸檬類精油,普遍有光敏性),辣椒可以吃,直接塗臉可不行;實際上現代藥物大多是化學合成的,更純淨穩定,且經過嚴格驗證,因此,不要輕信絕對化的概念。
「天然」和「合成」是針對成分來源和產品的安全性及品質而言,沒有直接關係。有機化妝品是指成分的種植過程符合有機種植的要求,和產品的安全性及品質,也沒有直接關係。
部分化學成分確實對人體有潛在危害,但這些成分在《化妝品安全規範》中有嚴格的規定,一般認為,按照規定合理使用,是安全的。因此,國家實施化妝品全成分標識,原因就是給予消費者知情權,讓過敏體質消費者可以通過全成分標識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謠言3:防曬霜會進入血液,因此防曬霜不能用
此謠言發端於2019年5月6日《美國醫學會雜誌》一篇文章,其中指出,志願者連續4天,每天4次,每次用防曬霜塗抹全身75%的皮膚,最後測試出血液中含有微量紫外吸收劑。
化妝品中的一些成分會被皮膚吸收,防曬劑也不例外。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妝品中許可使用的防曬劑,皆被嚴格做過安全性評價,大多數使用歷史超過30年,已經被證明是安全的。取得特殊用途化妝品文號的防曬霜上市前均經過安全性測試,總體安全。
一般而言,消費者沒有全身塗抹防曬霜然後曬黑皮膚的習慣,防曬霜使用量和測試量相比較而言是非常低的。即使有極微量吸收,也並不影響人體健康。和皮膚曬傷後的風險比較起來,顯而易見防曬霜是需要的。因此,要按需使用防曬霜,在日常使用中不要追求防曬指數最高的產品,白天使用防曬霜後,晚上應清潔皮膚。
謠言4:含有酒精的化妝品刺激皮膚
有一種謠言認為,含酒精的化妝品刺激性大,容易導致過敏。實際上,這因人而異。乾性皮膚和對酒精過敏的人,不建議使用含酒精的化妝品,但對於油性肌膚和易生粉刺暗瘡的皮膚,合理地使用酒精有利於皮膚的健康。
此外,不能依賴嗅覺來判定化妝品中是否有酒精,應看成分表中是否存在「乙醇」,排名靠前說明含量高,排名較後說明含量較低。只要根據自己皮膚類型正確選擇和使用含有酒精的產品,就不會引起過敏或乾燥等問題。
需要提醒的是,紫外線過度輻射對皮膚所產生的影響,不僅僅只是影響皮膚美觀,而是會對皮膚健康產生嚴重影響。所以,不僅是追求美白、抗皮膚衰老的愛美人士需要防曬,對於普通人群,無論男女老少都需要做好皮膚的防曬工作,以儘量減輕紫外線對皮膚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河北新聞網綜合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南方日報、中國市場監管報澎湃號、荊楚網,編輯馬南)(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