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國人會給自己起英文名,但是很少會有人給自己起個英文姓氏,可能就是所謂的「坐不改姓」吧。那麼我今天就來和你說說,中文姓氏翻譯成英文有什麼規律吧!一般會分為三種情況:
使用相似的英文單詞
我們都知道有一些中文是由外語直譯過來的,比如「壽司」是來自於日語的壽司(sushi),還有英語的Chocolate,中文是「巧克力」。英文也一樣,想要把姓氏翻譯成英文,很多會使用相近的英文單詞,這就是第一種情況了。一時你可能想不起來有什麼例子,別著急,這種情況還是很常見的。比如姓「羅」,會用law來表示;姓「金」,就需要用到Kim了。當然很多姓氏不止一種拼寫方式,除了音譯之外,「羅」這個姓還可以用「lo」表示,這是基於羅馬音規則,我們接著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使用羅馬音
第二種情況是用羅馬音來翻譯中文姓氏,那麼羅馬音是什麼呢?它是明朝的時候,西洋人為了學習漢字,嘗試用拉丁字母來注音的符號。所以這套系統使用非常廣泛,國內主要應用於學日語和韓語,但是我們的姓氏部分也是可以由羅馬音翻譯的喲~比如姓「李」就是「Lee」,特別是一些源自於粵語的直譯,比如「蔡」,它的英文是「Choi」,這是粵語的發音,然後用羅馬音表示出來的;除此以外還有「王」,我們都知道它的拼音是「wang」,但是粵語中它的發音是「Wong」,所以「王」這個姓也可以翻譯成「Wong」。
按照拼音翻譯
這種是最簡單的,也是國內的學生最喜歡用的。在國外,沒辦法找到合適的英文單詞,也沒有辦法用羅馬音來標註的時候,我們就會用這個方法,比如「吳」:Wu。但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有固定說法的姓氏的英文,直接用拼音翻譯不能說是錯的,但是在比較規範的場景下,還是不推薦這麼做。什麼是比較規範的場景呢?比如語言考試,商務談判或者書面合同之類的場景。
我們的語言博大精神,要翻譯成英文,開路人實屬不易。上面我總結了這三種情況,不知道你的姓屬於哪一種情況呢?歡迎留言和我分享!
請不要忘記給我點收藏,加關注!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