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分析,我們身邊的所有物體都是由電子夸克光子和膠子組成的?

2020-12-06 百家號

大家好,歡迎來到瑤瑤談科學,我是瑤瑤,宇宙裡面有光和其他物質,在運動光由光子組成,這是愛因斯坦憑直覺想出的光的威力,我們看到的物體都是由原子組成的。

物體都是由原子組成的

而原子是由一個原子核和圍繞它的電子組成,和原子有緊密聚集在一起,質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構成,美國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為他們取名夸克他的靈感,來自詹姆斯喬伊斯的小說芬尼根守靈夜中一句沒有意義的話,一個沒有意義的詞給我們帶來夸克,我們觸不到的每樣東西都是由電子和這些夸克組成的,夸克之所以能夠在質子和中子裡粘在一起是因為一種被物理學家們稱作交子的粒子。

粒子

他是從英文的膠水變化而來的,科學家們在取名時似乎並沒有發覺這個詞,有點可笑的是我們身邊的所有物體都是由電子夸克光子和膠子組成。他們就是粒子物理學中所講的基本粒子,除此之外還有幾種粒子,例如中微子它布滿了整個宇宙,但並不跟我們發生交互作用,還有希格斯玻不久前在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中發現的粒子,但這些粒子並不多只有不到十種。

粒子並不多

這少量的基本原料如同大型樂高玩具中的小積木,靠它們建造出了我們身邊的整個物質世界,量子力學描述的這些粒子的性質和運動方式,這些粒子當然並不像小石子,比方說光子是電磁場的量子就跟在法拉第和麥克斯偉的地方像豬一樣,他們是這些變化的基地場中的元激發是極小的。他們的消失和重現遵循量子力學的奇特定律存在的每樣東西都是不穩定的。

奇特定律存在

永遠都在從一種相互作用籤約到另一種相互作,用即使我們觀察的是空間中一塊沒有原子的區域,但還是可以探測到慄子的。微笑湧動徹底的虛空是不存在的,就像最平靜的海面,我們湊近看還是會發現細微的波動和震蕩構成世界,也會輕微的波動起伏我們可以想像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在這樣的波動中不斷的產生消失,這就是量子力學和粒子理論描述的世界。

不斷的產生消失

自從牛頓和拉普拉斯的世界相去甚遠,在不變的幾何空間裡沿著精確而漫長的軌跡永恆不變的運動著量子力學和粒子實驗告訴我們世界是物體連續的永不停歇的湧動,是稍縱即逝的實體,不斷的出現和消失是一系列的震蕩,就像20世紀60年代時髦。西皮世界一個由事件而非物體構成的世界粒子理論的細節,在20世紀50至70年代逐漸得到完善參與這項工作的有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如理察費曼和蓋爾曼還有一群舉足輕重的義大利人,這些細節的建構導出了一個複雜的理論,它建立在量此力學的基礎上被稱為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一個不太浪漫的名字.

基本粒子標準模型

20世紀70年代在其所有預測被一系列實驗證實之後這個標準模型終於得以確立,1984年我們義大利現在的參議員卡洛魯比亞還憑著這個模型的首批數據獲得了諾貝爾獎.2013年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並且完成了標準模型確認工作的最後一環,雖然有一系列成功的實驗物理學家們卻從未真正認真看待標準模型,但是這個理論至少第一眼看上去由不同的理論和方程集合而成,雖然看不出有什麼清晰的秩序但它描述了某些場通過由某些常數決定的某些力,相互作用表現出某些對稱性,但是為何非得是這些場、這些常數、這些力和這些廣泛對稱性呢?我們距離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簡潔方程還很遙遠標準模型方程對世界進行預測的方式也複雜得離譜,直接使用這些方程會得出毫無意義的預測,因為計算出來的每個數都是無窮大。

複雜得離譜

b的結果必須假定參數本身,就是無窮的才能抵消荒謬的結果讓他們變得合理,這道曲折迂迴的程序就是重整化它在實際應用上是可行的。在那些追求簡潔型的人仍覺得有所欠缺。愛因斯坦之後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量子科學最重要的建立者標準模型的第一個, 也是最主要的方程的作者保羅狄拉克,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曾反覆表達他對這一狀況的不滿,她說我們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近幾年標準模型還出現了一個明顯的缺陷,天文學家們發現在每一個星系的周圍都存在著一團巨大的雲狀物,我們是通過它對星體的引力和他時光發生偏折的現象才漸漸發現這一現象。而我們無法直接看到這團巨大的雲,也不知道它由什麼組成,科學家們提出了很多假設卻沒有一個說得通。

巨大的雲狀物

很明顯有東西在那兒,但它具體是什麼我們卻無從知曉。今天我們把它稱為暗物質一種無法用標準模型描述的東西,不然我們也不會看見它不是原子,不是中微子也不是光子。親愛的讀者天空和大地上存在著超出我們的哲學和物理學想像的東西,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就在不久之前我們還在懷疑無線電波和中微子的存在,儘管他們充滿了整個宇宙但是迄今為止,標準模型仍然是解釋物質世界最好的理論,另外預測這一現象的人都得到了證實,除了暗物質和廣義相對論中被描述為時空曲率的引力現象外,它很好地解釋了已知世界的方方面面,曾有人提出其他理論試圖替代標準模型但都被實驗推翻了,例如20世紀70年代有人提出了一個不錯的理論稱為su5理論,他用一個更簡潔優雅的結合。取代了標準模型中無序的方程,這個理論預測質子會以一定的概率衰變分解成電子和夸克。

得到了證實

科學家們造了很多巨型儀器來觀測質子的衰變,有些物理學家為尋找可觀測到的質子衰變奉獻了一生,但是由於衰變需要太長時間所以不能一次只觀測一個質子,因此在周圍安裝靈敏的探測器觀測,質子衰變的效應可是至今還沒有人觀測到,質子的衰變su5這個漂亮的理論雖然簡潔美妙卻得不到上帝的青睞。

質子衰變

同樣的故事也許正在上演有一種被稱為超對稱的理論預言存在一類新粒子。整個物理生涯中不斷說有人在滿懷信心地期待著這些粒子不日就被發現,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數十載這些超對稱粒子依然沒有現身,物理學史並非只有成功所以我們現在還只能依賴標準模型,他可能不太優美但是用來解釋我們周圍的世界,卻很好用誰知道的仔細想想或許並不是這個模型不優美而是我們還沒有學會從正確的角度看待它,沒有發現隱藏其中的秘密。如今這就是我們對物質的認識屈指可數的幾種基本粒子不斷地在存在和不存在之間震動起伏。似乎在一無所有的空間中它們就像宇宙字母表裡的字母以無窮無盡的組合,講述星系繁星陽光山川森林田地像是星光璀璨的夜空的漫長曆。

相關焦點

  • 自由狀態的夸克和膠子為何不能存在束縛態粒子外?除非宇宙大爆炸
    在宇宙中,可直接觀測的物質90%都是由原子構成,每個原子都由電子、最輕的帶電輕子以及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組成。然而,在每一個質子和中子內部,都有夸克和膠子,夸克理論認為,夸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內部的,不存在自由狀態的夸克和膠子。為什麼宇宙中不存在自由狀態的夸克和膠子呢?它們又因為什麼被囚禁?今天我們來聊一下。
  • 如果物質是由點粒子組成的,那為什麼所有東西都有大小?
    【博科園-科學科普】原子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在最小的基本的層次上構成一切的物質就不能再分裂了。隨著逐漸縮小會發現分子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可以進一步分裂成夸克和膠子。然而即使夸克、膠子、電子和更像是真正的點狀,它們所構成的物質都有一個真實的、有限的尺寸,這是為什麼呢?許多來源表明夸克是點粒子……因此人們會認為由它們組成的物體,在這個例子中,中子也會是點,有邏輯缺陷嗎?或者它們會以這樣的方式相互結合,從而導致產生的中子有角大小嗎?
  • 並非所有粒子和反粒子都是物質或反物質
    以下是關於我們宇宙的這種反直覺真理背後的科學。考慮到我們在地球上發現的物質,您可能會認為絕對100%是由物質組成的。這幾乎是正確的,因為實際上我們的整個星球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物質組成,而所有這些物質實際上都是物質粒子。質子和中子是複合粒子,由上下夸克組成,它們通過交換膠子形成原子核而結合在一起。
  • 組成質子的夸克,質量只佔質子的7%,剩下的93%都是什麼?
    組成質子的夸克,質量只佔質子的7%,剩下的93%都是什麼?我們知道組成世間不同物質的基本粒子是原子,而組成原子的粒子,又有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至於組成原子核的粒子,那就是質子和中子了。而科學家又把質子和中子再進行了「分割」,發現它們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組成的,其中質子由2個上夸克和1個下夸克組成,而中子由1個上夸克和2個下夸克構成。但是科學家經過測量後,發現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組成質子的夸克,質量只佔質子的7%。那麼質子剩下93%的質量都是什麼?
  • 夸克是所有物質的基石,單獨的夸克是無法被直接或間接地觀察到
    質子和中子是構成原子核的粒子,這些粒子非常小。但這些亞原子粒子本身是由一些更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叫做夸克。圖:夸克是所有物質的基本成分,但似乎沒有任何結構,似乎不可分割。相反,通過使用巨大的粒子加速器,科學家們通過加速電子的速度,並利用它們來探測原子核內部結構。如果它們深入到原子核足夠深的內部,電子就會把夸克轟擊出來,用非常精密的探測器可以探測到夸克克。「我們重現靶中的質子和中子是由什麼組成的。」韋斯特說:「看到這些小點物質,我們稱之為夸克。」夸克有六種類型夸克與它們組成的質子相比具有分數電荷。
  • 高精度的測量:夸克和反夸克組成的π介子,衰變為兩個光子!
    理論認為π介子,通常被稱為介子,是由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的強子(這就是為什麼它們有時也被稱為中性介子該團隊的工作涉及一個名為PrimeX-II的實驗裝置,它具有一個帶標籤的光子束設施,帶有一個獨特的熱量計(對Primakoff方法中使用的傳統熱量計進行了改進),一個束暈阻斷器和一把豎琴。標記的光子被引入磁鐵,使帶電粒子偏轉。從那裡,衰變的光子通過真空室和氦氣袋,在那裡它們被否決權計數器和HyCal量熱計探測和計數。
  • 將光子湮滅,兩個原子核的中心碰撞: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重離子碰撞中洛侖茲收縮的鉛核電磁場充當高能光子或光粒子的強源。這種環境讓粒子物理學家研究光子誘導的散射過程,這是其他地方無法研究的。ATLAS實驗物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關鍵過程包括將光子湮滅為一對帶相反電荷的 子。
  • 認為暗物質是由六夸克組成,這非常荒謬
    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科學事實,暗物質是一定存在於宇宙,才能解釋我們對宇宙的全套觀測。儘管我們對它了解很多,但是,我們還沒有確定到底是什麼粒子組成了它。我們做過的每一個直接檢測實驗都空手而歸。儘管已經提出了大量的暗物質候選粒子,但沒有有力的證據支持其中任何一個。本月有一個新的想法將波作為暗物質候選:一種被稱為d*六夸克的特殊粒子。這是一個可行的暗物質候選者嗎?
  • 質子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夸克也許不是唯一
    質子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夸克也許不是唯一文/袁玉剛 圖/來自網際網路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的。質子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質子還能再分嗎?在《莊子》內篇的《天下篇》中,莊子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30年代,物理學家實驗發現質子磁矩為5.6個單位核磁子,中子磁矩是-3.82個單位核磁子。說明質子和中子都是旋轉的可分割的粒子。
  • 解讀粒子標準模型,深層揭示膠子,費米子和玻色子與四種基本作用力之間的關係!
    物理學家理察.費曼曾經說過:如果讓他選擇一句話來概括現代科學中最重要的發現,他會選「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這句話。2000多年過去了,直到19世紀,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的確發現很多熟悉的物質都有一種可以識別的最小組成單元,按照古希臘人的傳統,他們還是稱這些最小單元為原子。
  • 知新科普:夸克真的是組成物質的最小部分嗎?
    眾所周知,構成原子核的是粒子、質子和中子,它們都是非常非常微小的。但是,科學家們說這些亞原子粒子本身是由更小的粒子組成的,而那些粒子被稱為「夸克(quarks)」。理論物理學家解釋道,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夸克是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我們周圍所有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就像電子和其他輕子一樣,夸克似乎沒有任何結構,但它看起來已經是不可再分割的了。那麼夸克到底有多麼微小?似乎想要表達它們的估計大小都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 為什麼物體會產生質量?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物體的質量是怎麼來的?其產生機制是什麼?為了回答這樣的重大問題,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學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質量和重量的區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會把質量和重量等價起來。但在物理學上,這是兩種概念。
  • 科學家探測出微觀「夸克-膠子」結構
    科學家認為,我們的宇宙最開始的時候,就是一鍋「夸克湯」,也被稱為夸克—膠子等離子態。現在,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在實驗室中製取出了一滴這種超高熱「湯汁」——讓我們藉此回溯宇宙剛剛誕生幾微秒時的狀態。質子和中子是原材料,大型強子對撞機相當於攪拌機,賦予粒子極高的速度和溫度,最終打破了質子和中子的結構,創造出3種幾何形狀(圓形、橢圓形和三角形)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用超級複雜的數學解決夸克問題,透視質子的內部世界
    物體是由原子組成的,而原子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然而,深入其中一個質子或中子,事情就變得奇怪了。三種被稱為夸克的粒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來回彈跳,被稱為膠子的相互連接的粒子弦彈回來。奇怪的是,質子的質量一定是以某種方式來自彈性膠子弦的能量,因為夸克的重量非常小,而膠子沒有質量。
  • 夸克,宇宙中的一種基本粒子,但它其實並沒有顏色
    在最基礎的水平,現實僅決定於宇宙的兩個特性:組成所有現存事物的量子和它們之前的相互作用。儘管統領的這些法則看起來非常複雜,其中的概念極其簡單明了。宇宙由碎散的能量組成,這些能量被束縛在具有特定屬性的量子粒子中。這些粒子根據構成我們現實的物理定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 夸克的數學仍與實驗衝突
    物體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同樣是它們各個部分(電子、質子和中子)的總和。但是,深入到這些質子或中子,事情就會變得很奇怪。被稱為夸克的三個粒子以幾乎光速來回擺動,被相互連接的一連串稱為膠子的粒子斷開。奇怪的是,質子的質量必須以某種方式由可伸展的膠子弦的能量產生,因為夸克的重量很小,膠子什麼也沒有。
  • 電子為什麼也會有質量?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拗口,那我們就通過實例來進行說明。如果我們對一個物體進行不斷分割,將會分成一個個原子,因為物體是由原子所組成的。但原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原子本身又可以拆分為質子、中子以及電子。 電子屬於基本粒子,也就是物質的最小單位,不可繼續分割,而質子和中子還可以分割為夸克。
  • 輕子、夸克和質子、中子、電子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自然界存在著許多種強子,儘管這些強子的帶電量和自旋值不盡相同,但都滿足兩條規律:帶電量為整數且是元電荷的 -2 ~ +2 倍;半數自旋值和整數自旋值在0 ~ 3/2 之間。那些擁有整數自旋值(0或1)的強子叫做介子,而那些擁有半數自旋值(1/2或3/2)的強子叫做重子,後者包括質子和中子。   讓我們列舉一些能表明強子內部結構的事實。
  •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獲證
    最新發現與創新  宇宙在最初誕生的百萬分之幾秒內以「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這種類似「電漿」的狀態被認為是固體、液體、氣體之後的第四種物質形態。近日,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被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重離子碰撞實驗證實,該實驗室RHIC-STAR國際合作組織發言人許長補教授認為,超流體中相對論量子「整體極化」的提出和被證實是近年來世界高能核物理領域裡的最重要突破。該實驗結果已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科學網—相對論重離子對撞與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摘要)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冒亞軍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發表題為「相對論重離子對撞與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文章,對位於美國紐約長島的布魯克海文實驗室(BNL)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HIC)及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的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