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班德拉斯在影片裡說表演要克制,不能大哭。這部片子也是這樣,用克制、溫柔、美好的基調化解掉所有的撕扯和困境,每個場景都像一副副畫一樣美好到不真實。阿莫多瓦在影片裡為自己現在的痛苦和榮耀平靜的溯源。導演因為生理的病痛和心理的傷痛而停止創造數年,但他最終還是把自己私人、隱秘而不被世俗認可的經歷和情感以及自己的童年和母親的故事搬上了舞臺,需要的只是像懺悔錄一樣,不管他人想法,把一切赤裸裸地展示出來的勇氣,當然也沒有聽母親不要拍的告誡。
影片沒有表現他克服創作瓶頸的掙扎和苦悶,因為那不克制?兒時神父這麼喜歡他,讚賞他,他都拍了,卻沒拍他為什麼這麼不喜歡神父。鋪墊了教導員讓他讀神學院並離開後,他恨神父的語言、神情還有逃離這些動作,卻沒有解釋為什麼他會這麼討厭一個喜歡他的人,從被喜歡到恨對方的邏輯是割裂的。如果需要自己腦補導演兒時被神父性侵的歷史才能看懂的話,我覺得電影是不完整的。或者在西方神父孌童是不言而喻的知識點?也可能導演為了統一通篇克制不痛哭的風格,只拍了溫柔而美好的痛苦,有意跳過了一些殘酷性的深層痛苦。
導演童年的啟蒙與母子關係交織在一起。他為沒有成為母親想要的孩子而道歉,但母親只是低頭不語。母親一直無法接受他是同性戀這個事實。一個如此成功的導演,在母親眼裡卻是一個讓人失望的孩子,甚至連鄰居都不喜歡他們自己出現在他的電影裡,哪怕他是要感恩自己的榮耀都歸功於他們都不行。母親也沒有把他同性啟蒙小夥子給他的畫交給他。他的同性戀身份給他和他母親帶來的傷害和痛苦應該是非常刻骨銘心的。但他在這部片子裡只拍了同性間最美好的情愫,那些痛苦都成了你不細究都不會發現的啞謎。
在結尾處醫生診斷導演的病痛不是惡性腫瘤,而是骨刺刺激造成的,一個小手術就解決問題了。就像老年阿莫多瓦回顧一生所有的困境,所有的掙扎,都只是生命裡一個美好的錯誤,都會輕而易舉的一刀切掉,這是怎樣的美好豁達而正能量的一生。額外提一句:中間有穿插那個小劇場的戲。主演看了上癮的劇本說牛逼,自己有劇場可以演,我以為是演電影一樣的舞臺劇或者話劇,有人物有對白有情節有表演。結果不是,只是一群人坐在那裡看主演一個人在那裡繪聲繪色的尬聊,這不是單口相聲脫口秀嗎?需要什麼表演,叫郭德綱單田芳來說一下不就得了?但是上癮裡面既沒有段子也沒有戲劇性,郭德綱可能真講不了,這種show在國外真能上演?目測在國內是沒人會掏錢看的。
《痛苦與榮耀》比我想像中要好看,難怪去年坎城電影節上雖然《寄生蟲》摘下金棕櫚,還是有很多人站這部電影。阿莫多瓦一部色彩斑斕的自傳式電影,一個導演在老年回望自己的一生:年少時最初的欲望、初出茅廬的才華、蜚聲國際的盛名,到身體被徹底擊垮、創作出現瓶頸、與母親的愛、到最後和自己的和解。整個人生是痛苦和榮耀交織的過程,觀影過程像讀一部精彩的自傳體小說一樣流暢,很喜歡。覺得故事很平淡,並沒有強烈的情感衝擊,同時又覺得很好看,這大概就是大師級導演的功力。
電影的畫面色彩鮮豔,從衣裝到家飾全都是大紅大紫,這是西班牙人的熱情奔放吧。我琢磨著片名,看完電影後,很好理解。片中的導演已近暮年,一身病痛,只能藉助白粉來減輕痛苦;至於榮耀,或許只是自己30年前的一部電影成了經典,還被觀眾惦記。這是一部導演阿莫多瓦自傳體式的電影,有如阿方索卡隆的《羅馬》。與我們想像中前呼後擁的明星不同,電影裡的導演和演員很常人化,回憶了幾段往事,一是童年與母親的相處,阿莫多瓦很喜歡拍女性主題,尤其是母親,並給予了她們高度讚美;二是自己在孩童時代帶了一個成年學生,教他識字,這個學生給了他同性啟蒙;三是曾經的同性戀人,通過新的編劇作品,居然重逢了,一個驚人的吻別。電影最後一幕,非常有意思,是戲中戲的形式,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
《痛苦與榮耀》是一個溫柔甜美的故事。導演一貫很善於在普通的故事裡添加滋味辛辣的佐味,但這次導演對調料的使用很克制,反而是添加了很多甜美的小情節。很棒,貌似流水帳的傳記片絲毫沒有給人開小差的機會。主演很棒,塑造了一個經典的老年導演形象,裡面似乎有臺詞在吐槽《小丑》類的邊緣角色哦!真是兩類角色,文無第一,不好比,都很精彩。《小丑》這種角色容易產生炸裂感,而《痛苦與榮耀》則體現細微的控制。
這部電影只是一個老人對自己一生的反思,有童年時期的美好與反叛,有鄰家小哥哥身體的誘惑,也有愛情與友情上的波折,更有疾病折磨著身體和精神,不過所有這一切都是含蓄收斂,不像是年輕人張揚肆意,可能最大的勇氣,只是重拾電影,記錄曾經的一段歲月。這是一部非常值得回味的影片,可能正是因為情感上的收斂,並沒有大喜大悲,所有都只是隱藏在與老友交談中,也許過幾年才會真正領略影片之美,另外孩子的教育真是太重要了,一定要有帥氣或者美麗的異性在身邊,否則取向可能就會變!人老了總愛做兩件事:自我總結、和他人和解,阿莫多瓦也不例外,曾經的鋒利和陡峭變得溫柔而豁達。在阿莫多瓦過去的作品裡,我曾經真切的感受過人生的痛苦,精神上的,肉體上的,不堪回首的,無法消解的。這一次我看到百轉千回的疼痛和盪氣迴腸的憂傷造就的榮耀,痛苦依然在,只是他們化作了從容和練達。奇情虐戀固然能激發刻奇的觀影追求,靠赤誠的情感表達打動人心更見真功。
童年與現時穿插著整部電影,一開始也是很無聊……我最近為啥看啥都覺得無聊。反正前半段就很平淡,直到後面Federico的出現,才讓整部電影生動了起來。Salvador分手之後一直單身我覺得是為了等Federico的回來,Federico終於回來馬德裡了,但是物是人非了。老是這種劇情,但也好吧,起碼Salvador從那天開始就不再頹廢了,畢竟該終了的事情,終於終了了。我覺得吧,Salvador的媽媽肯定知道他是gay~哎,所以圖五圖六挺扎心。劇終那一幕才發現童年時代的片段就是Salvador自己拍的,那一刻,突然挺感慨的。不過也很開心,說明他活下來了。
阿莫多瓦這部半自傳的片子,色彩,結構,構圖,鏡頭,場景設計真的太絕了,能擁有如此浪漫悠長的氛圍,好到我無法不順從內心感性的自己。片頭色彩渲染開的畫面和人生的萬花筒寓意也相差無幾,電影講述的方式細膩又柔情、故土念想、母子憾情、舊愛烙印、終身夢想全部融化在西班牙明豔的色彩穿在身上。阿莫多瓦的紅色給我的感覺相當孤獨又刺眼、這個顏色一直在戳著我走需要不停自我和解和治癒來調開這個顏色。結尾太好了太好了,鏡頭拉遠、戲中戲扣上私人情感的最後一環,把所有的時間點連接在一起,也將自己的遺憾與解綁連接在了一起、真好啊、真棒!我們都經歷著很艱難的此刻,但內心都希望還能繼續往下走,時間這個玄妙的東西讓一點點開始長大的人能收集面對自己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