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俊:基業難以長青,企業如何跨越非連續性發展?

2020-12-05 i黑馬

張麗俊:基業難以長青,企業如何跨越非連續性發展?

2020-07-27 09:08 創業酵母創始人 張麗俊

i黑馬訊 7月23日,創業酵母創始人、前阿里巴巴集團組織發展專家張麗俊受邀出席由北京熙誠教育投資有限公司主辦的「2020熙誠思享會」,與清華經管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朱武祥、西貝餐飲集團創始人賈國龍等嘉賓同臺探討企業數位化轉型等前沿話題。

交流中,朱武祥教授表示組織創新是一個大趨勢,「現在大公司都在做變革,我們國家很多優秀企業、傳統企業都在做創新。公司是一個平臺,一個人進來可以很快成才,這就是組織賦能。」

在現場,熙誠教育總經理李越創新性地用農業管理和雨林模式類比企業傳統管理與現代管理,並在致辭中表示:「每一個個體都有自我實現的使命,組織應賦予員工成長的路徑和資源。更重要地,只有讓這些『強個體』認同組織的價值觀,相信組織在做正確且有意義的事情,才能最大化個體創造的價值並反哺於組織發展,打造個體與組織『共生競爭力』。」 

賈國龍在會上也表達了西貝對人的重視,西貝的首席文化官賈林男說:「西貝真正核心的資源就是人。每個人來到西貝之前是什麼樣,來到西貝之後變成什麼樣,這才是最關鍵的。」

在《新商業文明呼喚組織創新》的主題演講中,張麗俊認為,企業在不同的發展生命周期中所面臨的問題不一樣,導致在業務和組織發展中的重點也不一樣。理解和判斷我們處於什麼樣的時代,將是我們做戰略決策的第一步,更是組織創新的第一步。

以下為張麗俊演講內容:

大家好,我是張麗俊。今天上午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何為「組織創新」。「大疫當前,百業艱難,危中有機,為創新者勝」,在大的危機面前,組織創新是制勝的關鍵。「創新」在20年前很少有企業會探討,到了今天,我遇見的每一位董事長都跟我說要變革、要升級、要數位化。在探討組織創新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商業的昨天、今天、明天。

01

以十年為節點看全球產業變遷

我們從企業發展的非連續性看看看商業的昨天,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分別是1997年、2007年、2017年全球產業的變遷。

1997年,能源、快消品、可口可樂、豐田等高端製造業風靡全球,中國的製造業都會去研究豐田的製造系統。

2007年,基本上全是壟斷性企業,如電信、能源、銀行等。

但是2017年整個全球發生了變化,當年全球前十的企業裡面科技佔七家,這個行業有巨大的變遷。大勢不可逆,科技的崛起在全球範圍內都成為主流。

這個就是我們看到的商業的昨天,每十年產業的發展都是斷裂的,都是非連續性發展。

曾鳴教授認為今天的商業叫「三浪疊加」,分別經歷了線下交易、在線化、智能化三個浪潮。其中,線下交易有三個特徵:信息不對稱、渠道為王、 B2C的割裂。這波浪潮是我們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波浪潮的小浪花。平均傳統企業花20年能做到200億左右的規模。

第二波是網際網路浪潮,叫企業在線化。這波浪潮的文化是開放、透明的。這波浪潮很大,10年間能突破100億美金的如過江之鯽,甚至突破1000億美金的也比比皆是。

第三波浪潮是智能商業。為什麼頭條這樣的公司一下就起來了。因為它誕生的第一天生意模式更先進,屬於智能商業。

在線化到智能商業非常長的周期裡,其實有一個2.5的階段。你的公司達到在線化或者網絡協同就算是到了2.5,也就是網絡化。網絡化叫網絡協同,由封閉到開放,再到無邊界化叫網絡協同。

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沒有網絡協同效應,單靠規模經濟是沒有辦法形成壟斷的。

我們現在定戰略叫「看十年做一年」,因為世界變化太快,做不了長遠的規劃。看未來的十年,我們依然發現商業是非連續性發展,而且主旋律是不確定性。

2020年以後我們講科技賦能與產業,未來十年主旋律是產業,但是科技賦能於產業。比如說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5G和區塊鏈。

在這裡我們要思考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基業難以長青?

當每一波大浪來的時候,我們的組織能力,我們人的能力能不能跟上這些業務的發展,我們每一波浪潮變下來,當業務新的浪潮來的時候其實我們是抓不住的。

第二,是客戶去哪裡了?最開始的客戶都在線下門店,後來是PC端網際網路,再後來是移動端,現在是直播間的社交電商。為什麼客戶到處跑?它的底層到底是什麼?整個客戶的遷徙意識,底層就是科技的進步。所以技術才是驅動我們客戶流向最主要的因素。新技術的迭代和發展,改變的是14億人口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如果人的消費習慣變化就會發現整個商業模式底層會變化。

02

理解和判斷我們處在什麼樣的時代

未來有三大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C2S2B的進程會加速,什麼叫C2S2B呢?商業的終極模式叫C2B。C就是消費者,B就是企業,商業最後一定會發生的是消費者可以直接觸達到企業,企業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量身訂做他的產品。

但終極模式離我們很遙遠,所以我們需要很多年到達C2S2B。我們以前傳統貿易,C2S之間的經銷商有很多的S,S再到企業,那麼在這波浪潮中很多企業會發現,大部分的企業都直接在超級平臺裡面開店,只要一個S,只要一個淘寶、拼多多、抖音、快手,就可以直接賣貨。

第二個趨勢就是大網絡協同。以前管理者更多關心的是部門內與部門之間的協同,接下來關心一下集團和分公司的協同。但是未來我們企業還要和外圍生態協同,流量協同、品牌協同,還有供應鏈的協同,還有IP的協同,全都是要協同的。這是我們企業未來存在的大趨勢。

第三個趨勢是全球化,引用馬總4月29號在我們浙商會上講的一句話:

「現在全球化特別複雜,但是真正只有恢復全球化、重建全球化這個世界才會好起來。我們要快一點做數位化轉型,因為將來一切業務包括政府辦公都將是數位化的」。

從產業的昨天、今天到明天的變化印證了,不管你變不變這個世界都在變,不管你變不變你的客戶都在變,銷售模式都在變、供應鏈都在變,人的能力都在變化,一切都在變。所以你一定要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家企業現在都要研究和探討組織創新的概念。

未來,理解和判斷我們在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機會和挑戰將是我們做戰略決策的第一步,更是我們組織創新的第一步。

03

組織建設助力企業跨越第二曲線

既然基業難以長青,每家企業遇到一浪又一浪的業務變化,我們很難接得住。那我們怎麼樣去跨越非連續性發展呢?

查爾斯·漢迪一輩子都在研究增長。他有一個核心觀點:要在第一曲線到達巔峰之前,帶領企業找到第二曲線。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增長,企業永續經營跨越非連續性就可以實現。

我們公司賴以生存的第一條業務線叫第一曲線,公司創新的業務線叫第二曲線。

其中有一個誤區,很多企業今年銷售額從八千萬,他跟講要找到第二曲線,我告訴他不要做第二曲線,因為第一曲線做的太小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第一曲線快到達巔峰之前尋找第二曲線,這是很關鍵的。

企業很難基業長青,但如何跨越呢?我第一曲線跨越到第二曲線中間是個「東非大裂谷」,所以我們中間是需要兩塊踏板,一塊踏板叫業務,一塊踏板叫組織。我們通過阿里巴巴的業務發展史,看看阿里是怎麼做到8000億美金的市值的。

阿里第一條業務線做B2B,銷售驅動的業務做到一百億人民幣。第二條業務線是淘寶,B2C的業務。第三條業務線就是螞蟻科技,剛剛上個禮拜從螞蟻金服更名為螞蟻科技。接下來是阿里雲,阿里雲去年做了400億的營收。第五條曲線正式出來叫釘釘,接下來阿里還有一大堆創新業務。

大家很好奇的是一個阿里為什麼能夠做這麼多業務,是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實際上業務曲線很難複製,每個時代不同、行業不同、公司文化不同,老闆的能力很難複製,但是真正可以複製的是組織。

阿里1999年成立,馬總2000年成立的合伙人團隊,2001年我的師父關明生來到阿里建立了阿里的第一套文化體系叫獨孤九劍。2004年擴張全國,2004年整個阿里巴巴開始學習政委體系。我們發現全國企業擴張出去,光有業務老大根本就不行,必須有人去做思想工作。

2006年年底之前我在一線管業務,所以我對阿里的組織認知主要是業務體系。2007年,我調到集團做人力,阿里那個時候和大家遇到的問題一樣。

第一我們的戰略頻頻出現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後是集團的組織能力跟不上。第二是我們空降的高管都留不下來,老人不會幹新業務。所以我們決定在2007年成立湖畔學院,我們把儲備幹部、基層、中層、高層、決策層,全送到在這裡來培育。

2009年我們做的是阿里巴巴150個高管的考評、晉升、調動,後來在做企業文化,因為全球的人越來越多,這是我們內部的生態建設。

2015年開始對外了,湖畔大學、達摩院等等。達摩院專門做技術研究,羅漢堂是社科院,我們對標的是人文、哲學、消費心理學等方向,這個就是阿里整個組織建設的體系。

通過我自己的經歷,我深深體會到,業務永遠是千變萬化的,但是本質是我們這群人的能力怎麼跟上業務的發展,學習背後的組織建設體系才是我們非常核心的部分。

04

企業打天下 建設內部系統架構

最後送給大家一個方法,我們打天下如何建立企業架構。 

我們可以把企業架構比成一個人的頭部、腰部和腿部,頭部就是使命、願景、價值觀。中三路全都是從業務開始,我們的生意設計,有集團戰略到子戰略,到一年的營業目標,到目標的執行體系,到業務的營運體系,是一脈相承的。

業務線配套的我們做人力資源體系,人力資源體系配套我們集團未來三年的戰略,架構怎麼搭、協同怎麼搭、集團和公司的管控怎麼做、中臺保障體系怎麼做。未來的企業只要上一定規模一定會搭中臺,中臺怎麼搭。然後到人力資源系統,配套的組織體系以及資本體系。

財務的資本體系其實就是資源配置體系,好的財務就是加油門和踩剎車。財務也會驅動業務,這是非常關鍵的。財務還要做合伙人制度,做長期的激勵,股權分配製度。企業的激勵短期靠現金,中長期靠人的職業發展,但是長期靠什麼?靠股權激勵和文化。

這就是我們企業經營的系統,每個企業都可以以此作為參照,將很大程度上幫助到你們建設自己的體系。

[本文作者張麗俊,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新經濟周期下,創始人必備的非連續性思維
    一家偉大的企業就體現在是否能夠跨越非連續性。基業長青的背後是善於攻擊自己,尋找重生。非連續性的原因有政策改變、技術更新、消費需求變化等原因。我們看一下非連續性變化的例子。成功跨越非連續性的例子美國有一家公司Netflix,原來是一家做DVD租賃的公司,公司成立於1997年,2007年公司發現,DVD租賃業務的年度增長率在逐年下滑。
  • 東方雨虹:質量是企業基業長青的靈魂
    中新網9月29日電 質量強國落實到企業,首先表現為質量強企,夯實質量主體責任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東方雨虹,一方面把質量作為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一方面以創新帶動質量,為建設質量強國做出貢獻,致力成為中國的質量名片。對於東方雨虹來說,質量是理念、系統、持續改進的綜合競爭力的動態提升過程。
  • 基業長青的秘密藏在公司治理中 什麼才是好的制度?
    基業長青的秘密藏在公司治理中作者 梁銀妍與範勇宏交流,給人的最大感受是其對公司治理的重視。歸根到底,這是對人才的重視,以及對基金行業良性發展的深刻思考。公司治理是公司發展的基石,相應的制度性安排為其保駕護航。
  • 混沌大學鎮館之寶課程,李善友教授的《第一性原理》認知如何升級
    李善友課程(六)如何發現第一性原理?李善友課程(七)整個工業革命和工商管理都建立在牛頓世界觀之上李善友課程(三)李善友教授如何從讀書中學習?李善友課程(十)如何像巴菲特一樣思考?一、非連續性思維模型任何偉大的企業一定是能夠跨越非連續性的企業,商業發展至今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基業長青,之所以一些企業家能夠在商界呼風喚雨,是因為每一次的經濟周期,他們都能夠成功的跨越非連續性,李善友教授舉例阿里巴巴 孫正義 馬斯克等等這些神一樣存在的大佬在面臨困境和企業停滯不前或者走下坡路的時候如何成功的跨越了非連續性。
  • 解讀Kappa財報:鞋服品牌跨越「非連續性」的行業範式?
    Kappa財報收入增長的背後,是鞋服品牌的「非連續性」跨越諾基亞CEO在同意微軟收購時最後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說完就流下了眼淚。諾基亞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跨域行業裡的「非連續性」。
  • 從「反熵增」戰略反思工程機械企業的轉型之路
    難怪世界上很難見到青春永駐的人和基業長青的企業,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那麼,熵增是可以對抗的嗎?答案是肯定的,生命系統是開放系統,吸收外部能量才有反熵增能力,一些企業從外部挖來傑出的管理人才,打破原有的封閉體系,打破原有的組織架構,目的就是反熵增。
  • 構建推動企業兌現價值主張的能力體系——讀《讓戰略落地:如何跨越...
    《讓戰略落地》  如何跨越戰略與實施間的鴻溝  (美)林文德 馬賽斯 亞瑟·克萊納 著  普華永道思略特管理諮詢公司 譯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構建推動企業兌現價值主張的能力體系
  • 肖知興:蜉蝣企業、榮枯企業與長青企業
    如果在動物性的基礎之上還有人性,那這家企業就是「榮枯企業」,一歲一枯榮,有榮有枯,能夠繁榮一段時間,然後慢慢就進入衰敗期了。如果在動物性、人性的基礎之上還能考慮到神性的一面,這家企業就是長青企業,是能夠幾十年、上百年、幾百年地一直發展下去的企業,是能夠基業長青的企業。
  • 六個維度構建世界級企業經管模式
    新時代世界級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規律與特色體現在六個方面:願景驅動、戰略謀劃、重視能力、以人為本、持續創新、追求卓越。  第一,願景驅動。偉大的組織能夠實現基業長青,最主要的條件並非結構或管理技能,而是超越經濟目標的信念驅動。願景是領導者的經營哲學、企業核心價值觀和發展使命的集中體現,其不但是組織的精神動力,也是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更能夠服務於組織經營,進而持續提升組織績效。
  • 非連續性,第一性原理,這些高大上的概念會影響你的人生走向
    那我們反過來再看,為什麼那些不是非連續性的企業他就一定會失敗呢?用拋物線的道理解釋到了頂點他一定會往下走,那你肯定會產生疑問呀,那如果它是一條直線呢,能夠永遠的不停增長的,會不會這樣呢?企業發展和職業發展,它和太陽東升西落不一樣的,他不是規律,昨天的成功真的不等於今天的成功,其實大部分的現象更像那個感恩節的火雞,比如說在30年前吧,所有人都想做公務員,那些下海的都是混得不好的,我們今天再來看看那10年之前所有人的夢想都是進國企央企,那些創業的當培訓師的都是找不著好工作的,我們現在在回過頭來看看,這些都是典型的用歸納法思維來思考未來的人。
  • 對話商湯科技徐立:AI技術突破非連續性,質變存在偶然性
    人工智慧並不是新技術,1956年夏天的達特茅斯會議,開啟了全球人工智慧研究的起點,此後,儘管人工智慧熱潮在全球範圍內數次爆發,但很長一段時間,人工智慧都只是一個學術名詞,而非一個產業。徐立提出了「工業紅線」的概念來解釋這種現象。過去60年,人工智慧很難跨越這條工業紅線。
  • 打出提高合約連續性的「組合拳」
    貼近現貨市場、適應市場規律的合約制度設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期貨交易的連續性。這一點,在雞蛋期貨上表現得淋漓盡致。2013年11月,國內首個畜牧生鮮品種期貨——雞蛋期貨在大商所上市,上市初期沿用標準倉單一次性交割和期轉現交割的交割體系。隨著市場穩步發展,一次性交割對產業客戶參與套保和交割的約束漸顯。
  • 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理解的解題思路與技巧。
    關於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理解解題思路與解決技巧一、了解文章類型「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於由句子和段落組成的「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它的特點是直觀、簡明、概括性強,易於比較。
  • 21個字走出無限發展空間
    「綠智潮玩嗨世界「這7個字乍一看似乎沒什麼內在邏輯,甚至從語法上來看都難以連詞成句,但如果你是汽車圈內人,基本能秒懂,這幾個字已經透露出汽車行業正在上演的驚濤驟變。實際上,這幾個字出自長城汽車的新版企業文化。
  • 第五代管理:VUCA時代賦能企業破局增長的奧秘
    儘管企業都在積極尋求發展解決之道,依然收效甚微。對企業而言,不變無異於等死;如何變,卻無解。時代在變,CEO如果不轉變思維,就不能從企業發展全系統視角來審視企業面臨的組織問題、心態問題、績效難以提升、戰略不能夠落地、願景無法實現等問題,將很難全盤考慮,系統地找到解決方案。而核心團隊決定企業成敗的80%,核心團隊是企業的心臟,高度協同、敏捷的組織離不開強大有力的心臟保證機體的運轉。而文化的適應、戰略靈活多變的調整、敏捷的流程、具備強大內驅力的員工,無一不在影響著整個組織的蛻變。
  • 收稻創始人黃悅「平臺化管理」企業高峰論壇企業,論後疫情時代...
    多重生存與發展的挑戰之下,企業如何實現「化危為機」、「業績突圍」、「業績暴漲」?  黃悅分享了兩個收稻客戶的小故事,並總結:  「只有平臺化轉型,才能幫助企業跨越非連續性。  03、收稻為企業轉型「保駕護航」  以上只是眾多客戶案例中的兩個,還有更多的企業在收稻的支持下通過平臺化轉型「化危為機」,實現「業績突圍」。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平臺化企業的綜合服務商,收稻有幸見證了這些企業的「自救」和「成就」之路,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參考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