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俊:基業難以長青,企業如何跨越非連續性發展?
2020-07-27 09:08 創業酵母創始人 張麗俊
i黑馬訊 7月23日,創業酵母創始人、前阿里巴巴集團組織發展專家張麗俊受邀出席由北京熙誠教育投資有限公司主辦的「2020熙誠思享會」,與清華經管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朱武祥、西貝餐飲集團創始人賈國龍等嘉賓同臺探討企業數位化轉型等前沿話題。
交流中,朱武祥教授表示組織創新是一個大趨勢,「現在大公司都在做變革,我們國家很多優秀企業、傳統企業都在做創新。公司是一個平臺,一個人進來可以很快成才,這就是組織賦能。」
在現場,熙誠教育總經理李越創新性地用農業管理和雨林模式類比企業傳統管理與現代管理,並在致辭中表示:「每一個個體都有自我實現的使命,組織應賦予員工成長的路徑和資源。更重要地,只有讓這些『強個體』認同組織的價值觀,相信組織在做正確且有意義的事情,才能最大化個體創造的價值並反哺於組織發展,打造個體與組織『共生競爭力』。」
賈國龍在會上也表達了西貝對人的重視,西貝的首席文化官賈林男說:「西貝真正核心的資源就是人。每個人來到西貝之前是什麼樣,來到西貝之後變成什麼樣,這才是最關鍵的。」
在《新商業文明呼喚組織創新》的主題演講中,張麗俊認為,企業在不同的發展生命周期中所面臨的問題不一樣,導致在業務和組織發展中的重點也不一樣。理解和判斷我們處於什麼樣的時代,將是我們做戰略決策的第一步,更是組織創新的第一步。
以下為張麗俊演講內容:
大家好,我是張麗俊。今天上午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何為「組織創新」。「大疫當前,百業艱難,危中有機,為創新者勝」,在大的危機面前,組織創新是制勝的關鍵。「創新」在20年前很少有企業會探討,到了今天,我遇見的每一位董事長都跟我說要變革、要升級、要數位化。在探討組織創新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商業的昨天、今天、明天。
01
以十年為節點看全球產業變遷
我們從企業發展的非連續性看看看商業的昨天,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分別是1997年、2007年、2017年全球產業的變遷。
1997年,能源、快消品、可口可樂、豐田等高端製造業風靡全球,中國的製造業都會去研究豐田的製造系統。
2007年,基本上全是壟斷性企業,如電信、能源、銀行等。
但是2017年整個全球發生了變化,當年全球前十的企業裡面科技佔七家,這個行業有巨大的變遷。大勢不可逆,科技的崛起在全球範圍內都成為主流。
這個就是我們看到的商業的昨天,每十年產業的發展都是斷裂的,都是非連續性發展。
曾鳴教授認為今天的商業叫「三浪疊加」,分別經歷了線下交易、在線化、智能化三個浪潮。其中,線下交易有三個特徵:信息不對稱、渠道為王、 B2C的割裂。這波浪潮是我們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波浪潮的小浪花。平均傳統企業花20年能做到200億左右的規模。
第二波是網際網路浪潮,叫企業在線化。這波浪潮的文化是開放、透明的。這波浪潮很大,10年間能突破100億美金的如過江之鯽,甚至突破1000億美金的也比比皆是。
第三波浪潮是智能商業。為什麼頭條這樣的公司一下就起來了。因為它誕生的第一天生意模式更先進,屬於智能商業。
在線化到智能商業非常長的周期裡,其實有一個2.5的階段。你的公司達到在線化或者網絡協同就算是到了2.5,也就是網絡化。網絡化叫網絡協同,由封閉到開放,再到無邊界化叫網絡協同。
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沒有網絡協同效應,單靠規模經濟是沒有辦法形成壟斷的。
我們現在定戰略叫「看十年做一年」,因為世界變化太快,做不了長遠的規劃。看未來的十年,我們依然發現商業是非連續性發展,而且主旋律是不確定性。
2020年以後我們講科技賦能與產業,未來十年主旋律是產業,但是科技賦能於產業。比如說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5G和區塊鏈。
在這裡我們要思考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基業難以長青?
當每一波大浪來的時候,我們的組織能力,我們人的能力能不能跟上這些業務的發展,我們每一波浪潮變下來,當業務新的浪潮來的時候其實我們是抓不住的。
第二,是客戶去哪裡了?最開始的客戶都在線下門店,後來是PC端網際網路,再後來是移動端,現在是直播間的社交電商。為什麼客戶到處跑?它的底層到底是什麼?整個客戶的遷徙意識,底層就是科技的進步。所以技術才是驅動我們客戶流向最主要的因素。新技術的迭代和發展,改變的是14億人口的消費觀念、消費習慣。如果人的消費習慣變化就會發現整個商業模式底層會變化。
02
理解和判斷我們處在什麼樣的時代
未來有三大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C2S2B的進程會加速,什麼叫C2S2B呢?商業的終極模式叫C2B。C就是消費者,B就是企業,商業最後一定會發生的是消費者可以直接觸達到企業,企業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量身訂做他的產品。
但終極模式離我們很遙遠,所以我們需要很多年到達C2S2B。我們以前傳統貿易,C2S之間的經銷商有很多的S,S再到企業,那麼在這波浪潮中很多企業會發現,大部分的企業都直接在超級平臺裡面開店,只要一個S,只要一個淘寶、拼多多、抖音、快手,就可以直接賣貨。
第二個趨勢就是大網絡協同。以前管理者更多關心的是部門內與部門之間的協同,接下來關心一下集團和分公司的協同。但是未來我們企業還要和外圍生態協同,流量協同、品牌協同,還有供應鏈的協同,還有IP的協同,全都是要協同的。這是我們企業未來存在的大趨勢。
第三個趨勢是全球化,引用馬總4月29號在我們浙商會上講的一句話:
「現在全球化特別複雜,但是真正只有恢復全球化、重建全球化這個世界才會好起來。我們要快一點做數位化轉型,因為將來一切業務包括政府辦公都將是數位化的」。
從產業的昨天、今天到明天的變化印證了,不管你變不變這個世界都在變,不管你變不變你的客戶都在變,銷售模式都在變、供應鏈都在變,人的能力都在變化,一切都在變。所以你一定要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每家企業現在都要研究和探討組織創新的概念。
未來,理解和判斷我們在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機會和挑戰將是我們做戰略決策的第一步,更是我們組織創新的第一步。
03
組織建設助力企業跨越第二曲線
既然基業難以長青,每家企業遇到一浪又一浪的業務變化,我們很難接得住。那我們怎麼樣去跨越非連續性發展呢?
查爾斯·漢迪一輩子都在研究增長。他有一個核心觀點:要在第一曲線到達巔峰之前,帶領企業找到第二曲線。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增長,企業永續經營跨越非連續性就可以實現。
我們公司賴以生存的第一條業務線叫第一曲線,公司創新的業務線叫第二曲線。
其中有一個誤區,很多企業今年銷售額從八千萬,他跟講要找到第二曲線,我告訴他不要做第二曲線,因為第一曲線做的太小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第一曲線快到達巔峰之前尋找第二曲線,這是很關鍵的。
企業很難基業長青,但如何跨越呢?我第一曲線跨越到第二曲線中間是個「東非大裂谷」,所以我們中間是需要兩塊踏板,一塊踏板叫業務,一塊踏板叫組織。我們通過阿里巴巴的業務發展史,看看阿里是怎麼做到8000億美金的市值的。
阿里第一條業務線做B2B,銷售驅動的業務做到一百億人民幣。第二條業務線是淘寶,B2C的業務。第三條業務線就是螞蟻科技,剛剛上個禮拜從螞蟻金服更名為螞蟻科技。接下來是阿里雲,阿里雲去年做了400億的營收。第五條曲線正式出來叫釘釘,接下來阿里還有一大堆創新業務。
大家很好奇的是一個阿里為什麼能夠做這麼多業務,是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實際上業務曲線很難複製,每個時代不同、行業不同、公司文化不同,老闆的能力很難複製,但是真正可以複製的是組織。
阿里1999年成立,馬總2000年成立的合伙人團隊,2001年我的師父關明生來到阿里建立了阿里的第一套文化體系叫獨孤九劍。2004年擴張全國,2004年整個阿里巴巴開始學習政委體系。我們發現全國企業擴張出去,光有業務老大根本就不行,必須有人去做思想工作。
2006年年底之前我在一線管業務,所以我對阿里的組織認知主要是業務體系。2007年,我調到集團做人力,阿里那個時候和大家遇到的問題一樣。
第一我們的戰略頻頻出現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後是集團的組織能力跟不上。第二是我們空降的高管都留不下來,老人不會幹新業務。所以我們決定在2007年成立湖畔學院,我們把儲備幹部、基層、中層、高層、決策層,全送到在這裡來培育。
2009年我們做的是阿里巴巴150個高管的考評、晉升、調動,後來在做企業文化,因為全球的人越來越多,這是我們內部的生態建設。
2015年開始對外了,湖畔大學、達摩院等等。達摩院專門做技術研究,羅漢堂是社科院,我們對標的是人文、哲學、消費心理學等方向,這個就是阿里整個組織建設的體系。
通過我自己的經歷,我深深體會到,業務永遠是千變萬化的,但是本質是我們這群人的能力怎麼跟上業務的發展,學習背後的組織建設體系才是我們非常核心的部分。
04
企業打天下 建設內部系統架構
最後送給大家一個方法,我們打天下如何建立企業架構。
我們可以把企業架構比成一個人的頭部、腰部和腿部,頭部就是使命、願景、價值觀。中三路全都是從業務開始,我們的生意設計,有集團戰略到子戰略,到一年的營業目標,到目標的執行體系,到業務的營運體系,是一脈相承的。
業務線配套的我們做人力資源體系,人力資源體系配套我們集團未來三年的戰略,架構怎麼搭、協同怎麼搭、集團和公司的管控怎麼做、中臺保障體系怎麼做。未來的企業只要上一定規模一定會搭中臺,中臺怎麼搭。然後到人力資源系統,配套的組織體系以及資本體系。
財務的資本體系其實就是資源配置體系,好的財務就是加油門和踩剎車。財務也會驅動業務,這是非常關鍵的。財務還要做合伙人制度,做長期的激勵,股權分配製度。企業的激勵短期靠現金,中長期靠人的職業發展,但是長期靠什麼?靠股權激勵和文化。
這就是我們企業經營的系統,每個企業都可以以此作為參照,將很大程度上幫助到你們建設自己的體系。
[本文作者張麗俊,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