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次循環90%,2Ah電池300Wh/kg!韓國鋰金屬電池再迎新突破

2021-01-18 新能源Leader

隨著電動汽車續航裡程的持續增加,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在不斷的提升,目前採用三元材料/石墨體系的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達到230Wh/kg-260Wh/kg,進一步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需要採用容量更高的正負極,例如NCM811和矽碳混合負極等,但是即便是採用了高鎳+矽碳的混合體系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很難突破350Wh/kg,而未來要達到500Wh/kg的能量密度唯一途徑就是採用鋰金屬負極。

鋰金屬負極的理論比容量可達3860mAh/g,並且具有優異的導電性能,是一種理想的負極材料,但是鋰金屬負極在電流密度較大和面密度較大的情況下會導致Li枝晶的生長,一方面降低電池的庫倫效率,影響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Li枝晶在過渡生長的情況下可能會穿透隔膜導致正負極短路,引起嚴重的安全事故,Li枝晶問題也成為了阻礙Li金屬負極應用的最大的阻礙。

近日,韓國漢陽大學的Jang-Yeon Hwang(第一作者)和Chong S. Yoon(通訊作者)、Yang-Kook Sun(通訊作者)等人通過對現有的碳酸脂類電解液進行有優化改進、Li金屬負極表面預處理,正極改性等措施顯著提升了Li金屬二次電池的循環壽命,鋰二次軟包電池5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可達90%左右。

為了提升電解液在金屬Li表面的穩定性,抑制Li枝晶的生長,作者首使用3M濃度的LiNO3的二乙二醇二甲醚(DEGDME)溶液對金屬鋰表面進行了處理,從而在Li負極的表面形成一層富含Li2O的SEI膜,電解液鋰鹽採用1M的LiPF6和0.05M的LiDFOB混合鋰鹽,溶劑採用了EMC和FEC(3:1)混合溶劑,同時正極採用了Al梯度摻雜的Li[Ni0.75Co0.10Mn0.15]O2作為活性物質。

為了分析電解液中對金屬Li負極穩定性的影響,作者製作三種Li/Li電池:1)第一種採用EMC/FEC混合電解液,不添加LiDFOB,bare-Li /EF-31/bare-Li;2)第二種在電解液中添加LiDFOB,bare-Li /EF-31-D/bare-Li;3)第三種電池在第二種電池的基礎上採用LiNO3對Li金屬負極進行預處理,LiNO3-treated Li/EF-31-D/LiNO3- treated Li。

下圖為上述的三種電池的Li金屬表面SEI膜情況,從F1s圖中我們能夠清楚的看到三種負極表面在684.8eV附近都有非常強的LiF峰,這主要是因為LiPF6和FEC在負極表面分解。三種電極表面SEI膜的主要區別體現在O1s上,對於第一種電池我們能夠在530.5和533.5eV附近看到兩個分別代表羧基氧(C=O)和醚氧(–(CH2–CH2–O)n–)的峰,這主要是電解液中的碳酸酯溶劑在金屬Li表面分解產生的,但是在電解液中添加0.05M的LiDFOB後,SEI膜的中的有機氧含量明顯降低,而位於531.8eV附近的Li2CO3中無機氧的含量明顯上升,這表明LiDFOB的加入能夠促進在金屬Li表面形成一層以無機成分為主的SEI膜,顯著提升SEI膜的穩定性。

有研究表明在金屬Li表面形成一層富含Li2O的SEI膜能夠顯著的改善Li金屬負極的界面穩定性,因此LiNO3也成為了Li金屬二次電池電解液中一種常見的添加劑,但是LiNO3在碳酸酯類電解液中溶解性較差,而對LiNO3溶解性較好的醚類電解液抗氧化能力由比較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作者採用了將金屬Li負極在LiNO3的醚溶液預處理的方式,在金屬Li的表面形成了一層富含Li2O的SEI膜。從下圖a和b的原子力顯微鏡能夠看到沒有處理的金屬Li表面非常粗糙,溝壑縱橫,而經過LiNO3處理後的金屬Li表面非常光滑,從而確保Li金屬表面均勻的電流分布,從而保證Li的均勻沉積,減少Li枝晶的生長。

從下圖c、d、e我們也能夠看到LiDFOB添加劑和LiNO3表面處理對金屬Li沉積物形貌的影響,無論是在何種電流密度下,採用LiDFOB和LiNO3添加劑後沉積的Li顆粒的直徑顯著增大,從而減少Li枝晶的生長,從下圖f-h的橫截面圖也能夠看到添加LiDFOB添加劑和LiNO3處理後的負極Li沉積更加緻密,孔隙更小,表面的SEI膜也更光滑,這都有利於金屬Li負極循環壽命的提升。

在經過反覆的Li沉積後作者對電池進行了拆解,然後對電極的截面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從下圖g和h能夠看到即便是經過了反覆的Li沉積後經過LiNO3處理後的Li金屬表面仍然保持了光滑的表面,但是沒有處理的Li金屬表面則變得非常粗糙。

為了驗證上述的三種電池的循環性能,作者採用1.8mA/cm2的電流密度和1.8mAh/cm2的面密度對三種電池進行恆流充放電循環,從下圖a我們能夠看到第一種電池循環性能最差,大約在90次循環後電池的內阻就出現了顯著的升高。在電解液中添加LiDFOB後電池的循環性能有所提升,達到了150次,而如果我們再採用LiNO3對金屬Li進行預處理後電池的循環性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循環250次後電池內阻僅輕微上升。如果我們進一步將充電電流密度提高到3.6mA/cm2則差距就將更加明顯(如下圖b所示)。

對金屬Li電極的橫截面分析能夠發現,第一種電池的Li負極表面的死Li層厚度達到了159um,而剩餘Li層厚度僅為142um,在電解液中添加LiDFOB後死Li層的厚度顯著降低,特別是採用LiNO3預處理後的Li電極表面死Li層厚度顯著低於其他兩種電池(如上圖a-f所示)。

為了驗證上述電解液添加劑和金屬Li表面預處理措施的效果,作者採用Al梯度摻雜的Li[Ni0.75Co0.10Mn0.15]O2材料作為正極組成了扣式全電池,下圖中作者對比了Al梯度摻雜的Li[Ni0.75Co0.10Mn0.15]O2材料與普通NCM622材料的性能,從下圖a能夠看到在4.3V、0.18mA/cm2條件下,NCM7.5/1/1.5材料的容量為205mAh/g,NCM622材料為195mAh/g,從下圖b能夠看到NCM7.5/1/1.5材料的倍率特性要顯著好於NCM622材料,同時在循環性能上NCM7.5/1/1.5材料相比於NCM622材料也具有明顯的優勢。

採用經過表面預處理的Li金屬負極,NCM7.5/1/1.5材料正極,添加LIDFOB添加劑的電解液,作者製作了Li/NCM扣式全電池,電極的塗布量為2mAh/cm2,並分別採用1.8mA/cm2充/3.6mA/cm2放,以及3.6mA/cm2充/9mA/cm2放兩種制度進行循環,可以看到電池在兩種循環制度下都展現出了非常優異的循環穩定性。

為了驗證上述措施在實際使用中的可行性,作者採用200um厚的Li箔,NCM7.5/1/1.5材料製作了軟包電池,從下圖可以看到對金屬Li負極進行表面預處理,並在電解液中添加LiDFOB添加劑後電池的循環性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循環500次的容量保持率可達90%(如下圖c所示),作者計算表明該電池在2Ah容量下該電池的能量密度可達300Wh/kg,這裡主要是因為作者採用的Li箔比較厚導致Li過量較多(N/P比達到20:1),同時電解液也過量較多(電解液/容量=7),因此限制了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

Jang-Yeon Hwang的工作表明通過採用LiNO3對金屬Li表面預處理形成一層富含Li2O的SEI膜,並在電解液中添加LiDFOB添加劑能夠顯著提升Li金屬表面SEI膜中的無機成分含量,從而形成更加穩定的SEI膜,顯著改善Li金屬負極的循環穩定性,對於Li二次電池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Customizing a Li–metal battery that survives practical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electric vehicle applications, Energy Environ. Sci. , Jang-Yeon Hwang, Seong-Jin Park, Chong S. Yoon and Yang-Kook Sun

文/

相關焦點

  • 液體鋰硫和鋰硒電池採用固體電解質 能量密度高達500Wh/kg
    這兩種電池採用固體電解質,能量密度有望超過500wh /kg和1000 wh /l,具備低的能量成本和良好的電化學循環穩定性,有望應用於規模化儲能等領域。這些電池採用Li6.4La3Zr1.4Ta0.6O12 (LLZTO)陶瓷管作為電解質,將正負極之間完全隔離開,電池運行在240度的環境。
  • 我國科學家開發全球首個超過500Wh/kg鋰金屬軟包電池
    有鑑於此,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均設定了開發出能量密度高達500 Wh/kg的二次鋰電池發展目標。經典的基於三元正極材料體系鋰電池的工作原理是基於過渡金屬(TM)相關的陽離子氧化還原反應,但受限於陽離子活性容量,該類電池容量難以達到500 Wh/kg,而氧元素有關的陰離子氧化還原活性則有望大幅提升電池能量密度,成為了目前二次電池體系研究的熱點前沿。
  • 新一代鋰金屬電池能量密度500Wh/kg的重大突破
    6月15日,合肥啟蒙科技城宣布,經過近兩年的研發,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一代500瓦時/千克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500瓦時/千克電池能量密度是目前最高指標,公司的450瓦時/千克鋰金屬電池已經進入商業化大規模生產階段。合肥,目前已經成為了新能源電池產業的一片熱土。
  • 500Wh/kg不是夢,聚合電解質助力超高比能量鋰金屬二次電池!
    隨著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對於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廠家已經基本完成了300Wh/kg產品的開發,能夠滿足現階段電動汽車的需求,但是這也已經接近了傳統鋰離子電池體系能量密度的上限,繼續提升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金屬鋰的理論比容量可達3860mAh/g,電位僅為-3.04V(vs 標準氫電極),是下一代高比能儲能電池的最佳負極材料。
  • 【6.17鋰電快訊】500Wh/kg鋰金屬電池在合肥誕生*東風汽車與寧德...
    【國際領先 500Wh/kg鋰金屬電池在合肥誕生】6月15日,合肥啟迪科技城發布消息,入駐企業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近兩年時間的研發,實現了新一代鋰金屬電池能量密度500Wh/kg的重大突破。500Wh/kg是一個標杆性的電池能量密度指標,而目前這家企業的450Wh/kg鋰金屬電池也已進入商業化量產階段。
  • 補貼政策首提能量密度指標90-120wh/kg,動力電池企業準備好了嗎?
    電池能量密度的具體要求為: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的質量能量密度不低於90Wh/kg,對高於120Wh/kg非快充類純電動客車電池系統能量密度要高於85Wh/kg。專用車裝載動力電池系統質量能量密度不低於90Wh/kg。 這樣的能量密度指標對於電池企業來講是一個較高的門檻還是一個普遍能達到的水平呢?對此第一電動網作者採訪了電池專家和電池企業負責人。
  • QuantumScape固態鋰金屬電池
    ▍QuantumScape固態鋰金屬電池 QuantumScape是一家上市公司,更是一家研究機構。它的研究成果「固態鋰金屬電池」或能突破現有電動汽車鋰電子離子電池的局限,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15分鐘80%快充,並且更安全。
  • 500Wh/kg高比能金屬鋰電池負極設計
    ,能夠有效的電解液電解液在負極表面的分解,同時液態金屬的特性也使得其能夠更好的適應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從而減少了界面副反應,也能夠有效的改善電池的循環性能。在經過循環後,液態金屬表層的SEI膜仍然非常穩定,從下圖g和h能夠看到在經過100次循環後LiF和C-F的比例幾乎沒有沒有發生變化。
  • 量產「在路上」 11家固態電池產業化追蹤
    在電池技術上,美國麻省固能(SES)解決了鋰金屬電池的循環和快充問題,其400wh/kg、1000wh/L以上的鋰金屬電芯能夠通過針刺,高溫等安全測試,循環500次以上;而衛藍完成300Wh/kg以上高鎳三元正極的混合固態電池設計開發,成功通過針刺、擠壓、過充、短路等濫用試驗,循環壽命達到1200次以上等。
  • 新型鋰空氣電池美國問世 能量密度超300Wh/kg
    為了使電動車充電一次能跑到誘人的300英裡以上,研究人員正在繼續開發一種「能呼吸」的電池,它有望在將來替代目前電動車所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研究人員日前在達拉斯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第247屆全國大會暨展覽會上展示了他們的成果。 日本三重大學的今西演之博士說:「鋰空氣電池質量輕,儲電量大。很多人希望將來能把它們用在電動車上。」
  • QuantumScape固態鋰金屬電池已達成千次循環測試目標
    QuantumScape 剛剛宣布了正在測試的固態電池的另一項鼓舞人心的重要更新,由該公司在 Twitter 上披露的線索可知,QS 已經完成了 1100 次循環測試。若以標稱續航 300 英裡(約 480 公裡)的電池組為例,相當於動力電池可在生命周期內行駛 30 萬英裡(約 48 萬公裡)。若換成標稱續航 500 英裡(約 800 公裡)的電池組,則相當於可行駛 50 萬英裡(約 80 萬公裡)。
  • QuantumScape鋰金屬固態電池完成 1100 次循環測試 維持 80% 以上...
    打開APP QuantumScape鋰金屬固態電池完成 1100 次循環測試 維持 80% 以上容量 cnBeta.COM 發表於 2021-01-09 09:27:54
  • 【乾貨】鋰離子電池vs鋰金屬電池:未來屬於誰?
    鋰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輕最具負電性的金屬,是負極的最佳選擇。 然而,由於鋰金屬具有很強的反應活性,在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逐漸銷聲匿跡,並被鋰離子電池逐步取代,在鋰離子電池中,不含鋰金屬。隨著電解液方面的最新進展,鋰金屬實現了強勢回歸。
  • 水系鋰電池獲關鍵突破,能量密度超 300Wh/kg,或成電池發展未來
    至此,王春生團隊在電解質、正極、負極材料上均實現了突破,並組裝出工作電壓在 4V 以上的高壓水系鋰離子電池系統。具體來說,這種新型正極材料突破了原有正極材料依賴過渡金屬元素的固有思路,使用了溴和氯元素承擔氧化還原的過程。
  • 新能源汽車電池展望: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對電池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節能與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提出2030 年電池比能量達到 500 Wh/kg,目前的鋰離子電池都滿足不了此要求。加快新型動力 電池的開發勢在必行,當前主要進行研發的新一代動力電池 包括固態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等。
  • 崔屹教授:新型石墨烯材料作為鋰負極載體 大大改善電池循環壽命
    使用冷凍電鏡表徵發現,石墨烯籠載體表面均勻穩定的SEI界面可以防止金屬鋰與電解液直接接觸。在0.5mA/cm2電流中,在碳酸酯電解液從1-10mAh/cm2容量區間中表現出了高達98.0%的庫倫效率,並且使用預先存儲鋰的WGC電極與磷酸鐵鋰配對後,大大改善了電池的循環壽命。
  • 清華大學:氟化SEI膜大幅提升鋰金屬二次電池循環穩定性
    金屬Li負極的理論比容量為3860mAh/g,是石墨材料的十倍以上,將石墨材料替換為金屬鋰能夠將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40-50%,因此金屬鋰二次電池吸引了廣泛的關注。但是金屬鋰負極在Li沉積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枝晶,這一方面會導致金屬鋰負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另一方面鋰枝晶過度生長還會引起正負極短路,導致安全問題。
  • 固態電池有望提振遠期鋰市場空間,碳酸鋰供不應求仍然是2021年的...
    事件:2021年1月9日,蔚來汽車(NIO.US)在其2020年NIO Day上正式發布了蔚來智能電動旗艦轎車ET7,並將搭配150kwh半固態電池包技術,預計將於2022年Q4推出,能量密度達到360Wh/kg,負極將採用預鋰化的矽碳負極。固態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是動力電池未來的發展方向。
  • 蔚來360Wh/kg的固態電池,到底是不是真的?
    研發固態電池是技術方向研發固態電池,已經成了未來動力電池的主流技術方向。原因有二:其一,現有的液態鋰電池,能量密度難以突破350Wh/kg這個汽車產業規劃的預期目標,實際上行業內專家分析,目前鋰電池的單體能量密度最高能到300Wh/kg就已經是天花板。要實現350Wh/kg的目標,現有液態電池技術路線已經走不通。此外即便是300Wh/kg也只是理論值。
  • 國際領先鋰金屬電池在肥誕生,續航近一倍!
    6 月 16 日,位於合肥的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傳來好消息,該公司歷時兩年,實現了新一代鋰金屬電池能量密度 500Wh/kg 的重大突破。這款電池能量密度指標國際領先的產品在未來成功應用後,有望使得當下電動車的續航裡程增加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