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藥方11096個,書中還繪製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全部藥物總數的58%。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此書是李時珍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制而成,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譯本。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書中不僅考證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草綱目》編寫後,李時珍希望早日出版,為了解決《本草綱目》的出版問題,70多歲的李時珍,從武昌跑到當時出版業中心南京,希望通過私商來解決。由於長年的辛苦勞累,李時珍最終病倒在床,病中囑咐他的孩子們,將來把《本草綱目》獻給朝廷,藉助朝廷的力量傳布於世。可惜李時珍還沒有見到《本草綱目》的出版,在1593年就與世長辭了。這年他剛滿76歲。
後來,明朝皇帝朱詡鈞,為了充實國家書庫,下令全國各地向朝廷獻書,這時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將《本草綱目》獻給朝廷。朝廷批了「書瀏覽、禮部知道」七個字,就把《本草綱目》擱置一邊。1596年在南京的私人刻書家胡承龍的刻印下,《本草綱目》出版。公元1603年,《本草綱目》在江西翻刻。從此,在國內得到廣泛的傳播。
公元1606年《本草綱目》首先傳入日本,1647年波蘭人彌格來到中國,將《本草綱目》譯成拉丁文流傳到歐洲
從17世紀起,《本草綱目》陸續被譯成日、德、英、法、俄等五國文字。1953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共收集531種現代藥物和製劑;其中採取《本草綱目》中的藥物和製劑就有100種以上。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稱《本草綱目》為「1596年的百科全書」! 2011年5月,金陵版《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滷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虫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明顯含有生物進化的思想,受到達爾文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