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天文學家羅伯特·伊尼斯在南非的約翰尼斯堡天文臺發現了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恆星,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為4.22光年。因為它是太陽的「鄰居」,所以天文學家為其命名「比鄰星」。比鄰星位於半人馬座中,位屬第三顆星。
太陽作為太陽系的中心恆星,有八大行星和其他無數的小天體圍繞它運轉。那麼比鄰星是否像太陽一樣擁有行星呢,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還不能夠給出答案。從比鄰星上發出的光線需要大約4.24年的時間才能夠達到地球。
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中可以看到,比鄰星恰好位於圖像的中間,向外發出暗淡的紅色。正因為其暗淡的星光,而且只有望遠鏡才能看得到,所以它是直到1915年才被天文學家發現的。比鄰星周圍圍繞著望遠鏡引起的X形衍射線,使科學家能夠清楚地看見銀河系中其他的幾顆恆星。
同時比鄰星位於南門二恆星系統中,而系統中有另外一顆最亮的星星,它也是史書中記載最早的恆星。人們只有在南半球才能夠利用天文望遠鏡觀察到南門二恆星系統,為了研究比鄰星,歐洲南方天文臺啟動了淺紅點項目。
淺紅點項目主要觀察比鄰星的細微變化,進而推測出其演化過程。有科學家認為它可能是由類地行星演化而成,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比鄰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就成為科學家最為關注的問題了。
雖然比鄰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但是這一段距離也足足有4.22光年。基於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建造出一架能夠長距離飛行的飛行器。所以人類想要繼續研究和了解比鄰星,只能通過太空望遠鏡來對它進行觀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