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星系沒有出現新的「生命」,它的命運會如何?

2020-12-05 科普探空使者

宇宙看似混亂,實則有序。幾個小星球就會構成一個星系,一個星系又一個星系又會構成更大的星系。就好像地球屬於太陽系,而太陽系又屬於銀河系。每一個星系之間的星球按照一定的規律的運轉,當然也會存在生死存亡。如果一個星球到了老年的時期,其體內的物質就會被耗盡,最終變成一團星雲。而緊密的星雲經過一定的時間也會發展形成新的恆星。生生死死,如同地球上的我們一般,沒有一個星球可以逃脫死亡的命運。

據統計,銀河系每一年都會有1顆質量相對較小的恆星變為白矮星,每100年就會有3顆質量相對較大的恆星變成超新星,而每一年也會有6顆左右的新恆星誕生。但是萬事萬物之間總會出現特殊情況,比如位於2.4億光年之外的NGC1277。這個星系和銀河系不同,它的歲數可大了。但是它已經十億年沒有形成新的的恆星了,內部只剩下了以前殘留的老恆星。這寫老恆星的歲數大都比太陽要大,幾十億年都不在話下的。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了另外一個「生產停滯」的星系,MACSJ2129-1星系。MACS J2129-1屬於MACS J2129-0741星系團,距離地球108億光年,距離稍微可比上文的NGC1277近了很多。根據科學家目前的檢測,MACSJ2129-1的質量整整是銀河系的3倍,其內部的星雲很是緊密,按照正常情況來說應該可以產生新的恆星了。但是偏偏科學家就是沒有在這個星系裡面發現年輕有活力的新恆星。為什麼這兩個星系會出現這樣子的特殊情況呢?

經過檢測,科學家發現MACSJ2129-0741這個星系團因為其質量過大發生了扭曲,MACSJ2129-0741附近的光都已經變形。這個原因是否就是MACSJ2129-1難以形成新的恆星的其中一個原因呢?科學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沒有什麼事物的發現是沒有原因的,之後科學家一定會找出這個星系沒有新生命的緣由。而如果這個研究有發現的話,對於我們銀河系的研究也是十分有利。

MACSJ2129-1出現了問題才沒有新生命產塵,那麼如果銀河系也潛在這個問題的話,那麼就可以減少一些沒有必要的後患。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沒有新恆星的產生也沒有什麼所謂,那麼如果太陽沒有了,而又沒有一個新的可以接替太陽位置的恆星出來,我們該怎麼辦呢?所以說其實很多研究就是因為有價值才去做的。

相關焦點

  • 一個黑洞1000萬年後靠近地球,到時候地球的命運會如何?
    一個黑洞1000萬年後靠近地球,到時候地球的命運會如何?,如果有一個黑洞出現在地球的旁邊,那麼地球的命運會如何呢?事實上,我們對於奇點的了解是一個質量無限大,能量無限大,熱量無限大,但是體積無限小的一個點,這個點本身在物理學上就不存在,雖然黑洞沒有實際的實體,但是它的質量卻非常的大,強大的質量賦予了黑洞超強的引力,讓黑洞有了一個非常霸道的能力就是吞噬!
  • 太陽最終會變成紅巨星吞噬行星,地球與人類的命運會如何?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太陽最終會變成紅巨星吞噬行星,地球與人類的命運會如何?眾所周知,太陽系當中的八大行星,而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就是其中之一。太陽系的中心是太陽,太陽作為一顆恆星,不斷的為其他的天體提供著光跟熱,也正因為太陽,我們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誕生,以及繁衍。而太陽系當中能夠有如此穩定的系統,各個天體之間有自己的軌道,也是多虧了太陽。
  • 太陽為什麼燃燒了46億年還沒有熄滅?它的最終命運會如何
    太陽系是地球的母星系,而太陽則是地球的母球,如果沒有太陽的光和熱,地球上不可能誕生生命,更不可能誕生智慧生命人類。
  • 歐南天文臺:困住六星系的黑洞,十億個太陽,它是怎麼誕生的?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VLT(甚大望遠鏡)發現一個宇宙大爆炸九億年後就形成的超大黑洞(QSO)SDSS J1030 + 0524,質量高達太陽的十億倍!在它布置的引力網中,有六個星系被黑洞強大的引力纏在了裡面!
  • 歐南天文臺:困住六星系的黑洞,十億個太陽,它是怎麼誕生的?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VLT(甚大望遠鏡)發現一個宇宙大爆炸九億年後就形成的超大黑洞(QSO)SDSS J1030 + 0524,質量高達太陽的十億倍!在它布置的引力網中,有六個星系被黑洞強大的引力纏在了裡面!
  • 一億年後,人類的命運會如何?可能會有三種可能
    科技的終於在哪裡,相信沒有一個人知道,我們不知道科技發展到終極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而人類文明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也沒有人知道。有人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一億年後,人類的命運會如何?有科學家對此給出了兩個可能的答案。一、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一億年後的科技將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那個時候人類有可能已經完全破解了人類的基因秘密,揭開了生命的奧秘。而人類通過基因技術實現了長生不老。
  • 如果沒有木星,太陽系可能不止一個地球
    目前,在外太空尋找生命,科學家通常將目光投向恆星系的「宜居帶」,即恆星周圍可能存在液態水的行星,這也是我們所知道的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一個國際天文小組一直在研究太陽系附近一個名為Trappist-1的恆星系,該星系有三顆位於宜居帶的類地行星。
  • 科學家觀測50億光年外遙遠星系的磁場:保護生命演化
    這個星系距離地球約50億光年,比銀河系還年輕50億年。它的磁場規模與銀河系的磁場類似,表明磁場可能是在相對較早的宇宙年齡時出現的。「具有磁場的行星是生命能夠演化的地方,因為磁場可以保護行星表面免受有害粒子和輻射的侵襲,」共同作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鄧洛普天文及天體物理研究所(Dunlap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 Astrophysics)的布萊恩·蓋斯勒(Bryan Gaensler)說,「如果星系早期階段存在大量磁體,那在整個宇宙歷史中,可能會不斷出現能夠維持生命存在的行星,或許生命是宇宙中相對普遍的現象
  • 木星被稱為「太空吸塵器」,如果沒有它,人類也不會出現在地球上
    在墨西哥,科學家找到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通過分析,這個隕石坑就是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引發第五次物種大滅絕而留下來的。科學家表示,如果在太陽系中沒有木星的存在,那麼地球發生隕石撞擊的概率會大大增加,地球上物種滅絕的次數也會增多,而且變得異常頻繁。
  • 如果沒有生命,還會有時間嗎?
    如果沒有生命,還會有時間嗎?如果宇宙就是為了生命而特別設計的虛擬場所。如果宇宙就是特地為生命,尤其是為人類精心準備的一個虛擬世界,那麼沒有生命,沒有人類,這個虛擬世界壓根不會開始運轉。從這樣奇妙的角度看,的確,沒有生命的話,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就可能沒有時間,因為還沒開機呢。
  • 科學家發現134億光年外的最古老星系,卻可能沒有生命存在!
    不過科學家指出我們現在看到的GNz11星系只是134億年前的樣子,並不是這個矮星系現在的真實情況,早期的宇宙中並沒有足夠多的物質能讓星系產生恆星,所以134年前的GNz11星系中的恆星數量非常少,如果星系持續得不到足夠的物質補充將會逐漸消亡或與其它星系合併,科學家希望能藉助更先進的設備來觀測GNz11星系,從中了解早期星系的演化過程,如果GNz11星系得到壯大還可能誕生出宇宙中最早的智慧文明
  • 類似銀河系的星系有無數個,是否意味著生命出現的機會是無限?
    科學家推測,鑑於我們宇宙中星系的絕對數量(現代估計高達2萬億個),生命出現的機會肯定是無限的。也有理論認為,星系(如恆星)有可居住的區域,在那裡,恆星系統太靠近核心或太遠離星系旋臂,就不得不暴露在太多的輻射下,生命無法出現。但某些類型的星系更有可能產生智慧生命嗎?
  • 人類又在宇宙裡發現了一個新的星系
    由於大數據和大型計算機機器的運算力量,人類再次發現了一個新的星系,按照宇宙的標準,這可能可能是很年輕的星系。這是M國一個由研究夏威夷斯巴魯望遠鏡數據的國際團隊捕獲的星系,打破了從地球觀測到的所有星系中最低的氧豐度的記錄。
  • 下了一場200萬年的雨,恐龍誕生了,再來一次人類命運會如何
    實際上大雨很有可能會帶來極大的災害,比如今年各地暴雨所帶來的洪災,導致了巨額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卡尼期洪積事件那這場大雨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麼它能夠持續這麼多年呢?在二疊紀期間,可能是由於小行星撞地球,可能是由於火山噴發,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濃度變高,地球開始變暖,溫度也變得很高,海洋開始被蒸發。
  • 如果沒有它地球或許沒有生命
    木星是目前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雖然這顆行星巨大,可是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310倍,木星外觀數據看是一顆氣態星球,它的密度很低如果我們的太陽系只有七大行星,從來沒有存在過木星會發生什麼?
  • 遠古星系中的塵埃,和現有宇宙理論相悖,它不該存在卻還是出現了
    同時,它們的出現也印證了科學家們的猜想:宇宙早期的恆星,在迎來爆發式增長的時候,的確會為宇宙中帶來大量的塵埃和重元素,當然,這有一個前提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恆星,它們必須燃燒得非常快,生命周期是非常短暫的,否則如果一直沒有走到生命尾聲,自然也就無法為宇宙中「注入能量」了。第一代恆星是如何出現的?
  • 如果沒有月球 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
    這些物質是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被「添加」到地球的,這對於研究地球行星形成的動力學和地球是如何成為宜居星球的至關重要。明斯特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大約44億年前,就在月球形成之後不久,地球上就開始有水出現。月球是地球被一個火星大小的物體撞擊後形成的,這個物體被稱為忒伊亞(Theia)。
  •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所謂模型思想,指的就是通過建立理論模型來和新的觀測現象進行擬合,同時新的天文學理論也需要和這個模型進行適配。這套規範是從古至今一直保留下來的。最早的宇宙模型是地心說模型,它和哥白尼的日心說都屬於宇宙模型。
  • 地球生命起源如何,是來自於彗星撞擊嗎?科學家又提出了新的觀點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太陽系還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星系,那個時候有著很多的彗星從太陽系邊緣而來,它們來到內星系之後,於各個行星發生碰撞,地球也遭到了彗星的撞擊,那個時候地球剛剛形成不久,還沒有水,彗星的撞擊給地球帶來了大量的水資源,同時將生命的種子也帶到了地球。
  • 如果黑洞沒有吸積盤,我們如何觀測到它的存在?
    從廣義相對論理論中的黑洞來看,表現黑洞的三個要素:質量、電荷與角動量,原本存在體積的質量是可以看到的,但黑洞的尺寸是一個點,電荷與角動量都無法直接看到,簡單的說這些要素都看不到,而且它吞噬任何物質,包括光線!因此我們並不能直接看到黑洞,時間視界望遠鏡定義非常準確,它是來對事件視界以外成像的,以內當然外部有了,內部的輪廓自然就是黑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