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0 07:10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李月紅 通訊員 劉瑾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剛剛公布的 「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李蘭娟領銜撰寫、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感染微生態學:理論與實踐》獲圖書獎。
這一獎項,是在全國近三年60萬種新書中挑出最優秀的57本。
《感染微生態學》是此次浙江省唯一入選圖書獎的圖書。值得注意的是,它還是一本用英文寫作的學術專著。
此外除了這一重量級獎項,浙大社還收穫先進出版單位獎等多項榮譽,創歷史最好成績。
治病也要講「環保」
中國是出版大國,每年新書品種數在20萬左右。作為三年一評的獎項,能在60萬種新書中成為這「1/57」,也就是萬中挑一,實屬不易。
作為一本英文著作,它的英文名為「Infectious Micro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這是全球第一本系統闡述感染微生態學的英文原創專著。
感染微生態學,聽起來很專業,但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用李蘭娟院士的話說,這是一門關於 「治病也要講環保」的全新學科。
現在,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但不少人對自身體內的「環保」卻並不重視,有些人一生病,就喜歡用抗生素,結果導致體內菌群失調,引發難以控制甚至致命的感染。
在世界人口死因中,感染性疾病死亡佔1/3。它的防治已成為21世紀的重大課題,急需新的理論加以指導,探索研究。
李蘭娟院士帶領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專家們,摸索出了應用微生態幹預理論對病人進行治療的新思路。
作為我國人工肝的開拓者,早在1994年,李蘭娟就關注到肝衰竭患者,同時伴有嚴重的內毒素血症,或出現腸道菌群嚴重失衡、有害菌種顯著增多。
每個人體內約有1.5公斤細菌。其中有1公斤分布在人體腸道內。這1公斤細菌對人體到底有哪些功能?為尋求答案,李蘭娟帶領團隊對肝病微生態和細菌耐藥進行系列研究。
今天,微生態學研究已經成為國際熱點。但20年前,當李蘭娟決定投身微生態學研究時,沒有人看好她,甚至有人私下認為「這樣的研究看不到希望」。
李蘭娟帶領團隊,創立了「感染微生態學」新理論,首次探明了人體內微生態失衡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密切關係;又採用最新的科學技術,通過宏基因組的全基因測序,進一步探索肝病微生態的規律,合理使用抗生素。
2008年,在北京召開的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李蘭娟主持完成的「感染微生態學建立及應用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春天,H7N9禽流感肆虐。將此前的人工肝技術和微生態平衡原理用於H7N9病人的治療,創建「四抗二平衡」的治療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將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救回,使浙江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比全國低40%。
她的研究成果第一時間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上頭版頭條發表,為政府決策和幹預、控制傳染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WHO助理總幹事福田敬二博士稱:「中國科學家對H7N9禽流感疫情的防控研究堪稱國際典範。」
最近,相關科研成果還獲得了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是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和教育系統首次獲此殊榮,也是浙江省至今為止獲得的最高國家科技進步獎。
她的研究成果,也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微生態領域研究的國際地位。在盧森堡舉行的第五屆國際微生態聯盟大會上,李蘭娟出任大會主席,這也是中國人乃至亞洲人第一次當選這一領域的主席。
正是在這些背景下,2008年,浙大社啟動了本書的出版計劃,2014年正式出版。
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
採用全英文寫作,是立項之初就確定的雄心。
可以說,這是一本「中國之書」——是中國感染微生態研究隊伍對感染微生態幾十年研究成果的全面的梳理和精華集結,代表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站在世界學術前沿的研究水平。
全書由李蘭娟院士組織國內外感染微生態領域專家撰寫,浙江大學出版社和德國Springer出版社合作出版,全球發行。歷時6年完成。
全書共計650多頁,近140萬字,分23章。內容從人體微生態平衡整體的觀點出發,提出對可能導致微生態失調的疾病及治療措施採取相應的調節方法,使其恢復或維持微生態平衡,預防由生態失調引起的疾病。
它既為預防控制感染提供了理論依據,又提供了一系列有效認識疾病致病機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研究策略。
同時,圖書還系統描述了感染微生態在胃腸道、肝病、口腔、器官移植、免疫缺陷性疾病、放療與化療、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皮膚、外科與創傷等方面的應用,介紹各系統感染微生態學特徵及預防處理方法等,為烈性傳染病、危重急症中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提供新的理論和方法。
作為國務院新聞辦「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資助項目之一,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獲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並獲第24屆浙江省樹人出版獎。
出版後,圖書還被歐美主流專業圖書館和機構館藏,比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等。
英文講述中國學術故事
用英文寫作中國學術著作並向海外輸出的,不止這一本。
在浙大社,有一個「中國科技進展叢書」的項目計劃。其設立的初衷,就是通過英文出版講述包括浙大在內的中國科學家的科學研究。
這個項目,也是浙大社自成立以來的第一批「走出去」項目。
英文寫作尚難,英文寫學術著作更是難上加難。作為《感染微生態學》一書的責任編輯,回憶整個出版過程,張鴿和張凌靜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醫學專業英語寫作與編輯。
我們都知道,用英語撰寫的醫學類文獻,醫學術語多,且較其他學科的術語構詞複雜,書寫難度大,易出錯;句子也多用長句、複句,書寫難度和理解難度都大,從而使編校難度也大大增加。
這就要求編輯不僅能熟練運用英語,並且在醫學英語寫作與翻譯方面具備一定的技能。由此,浙大社組建了專業互補的編輯小組,編輯的知識背景結構包括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英語、科技英語翻譯等,促使編輯在本書的編輯加工中實現優勢互補,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
張凌靜說,這本書就像她的又一個孩子。2013年下半年,本書進入正式編輯階段,那時她也剛好進入早孕期,所以之後的編輯加工就伴隨著孕期一點點完成,到了2014年6月她的女兒出生了,月子裡仍然堅持和張鴿老師一起為本書的出版做最後的努力,最終本書於同年7月順利出版。
「所有的努力,只為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國際感染微生態史上的經典之作。」兩位責編告訴記者。此次入選政府獎,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肯定。
事實上,在此次政府獎名單中,除圖書獎外,浙江大學出版社被評為先進出版單位,並在優秀出版人物獎、圖書提名獎、期刊提名獎、印刷複製提名獎、裝幀設計提名獎等獎項中,均有斬獲,是歷次中國出版政府獎評選中收穫最豐的一次,尤其是獲得先進出版單位獎、圖書正式獎兩大重量級獎項,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
15164034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