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譯者,各國文學將沒有交集」——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揭曉

2020-12-02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小茹)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獎典禮11月21日在法國駐華大使館舉辦。寧春豔以譯作貝爾納-瑪麗·科爾泰斯創作的戲劇《孤寂在棉田》獲得文學類獲獎者,汪煒以譯作讓·斯塔羅賓斯基的《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獲得社科類獲獎者,曾昭曠以譯作埃馬紐埃爾·德·瓦雷基耶爾的《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獲得新人獎。

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譯作。(北京法國文化中心供圖)

傅雷翻譯出版獎始創於2009年,旨在促進法語文學及學術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法國駐華大使羅梁在本屆頒獎典禮致辭中特別強調了譯者在這方面發揮的作用。「在互相結識和發現的過程中,是他們讓我們能有機會閱讀國門之外的世界。」羅梁大使說,如果沒有譯者,一國的文學將止步於國門之內,各國之間的文學將沒有交集。文學作品只有被翻譯成其它語言之後,才可能成為跨文化對話的載體。

法國駐華大使羅梁在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獎典禮致辭。(北京法國文化中心供圖)

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先生頒獎典禮致辭中表示,他對傅雷翻譯出版獎迎來第十二屆、為該獎項持續促進中法在文學上的交流感到自豪。他也由衷地感謝譯者的付出:「沒有譯者的存在,人們認識的世界將是更不完整的。」

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評委會主席傅蘭思表示,譯文的高品質、涉及領域的豐富程度和文學載體的多樣性——包括了小說、論文、戲劇、詩歌等,是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的特色之所在。

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共收到參評作品48部,其中社科類28部、文學類20部。在9月10日進行的初評中,評委們在參選書籍中選出了10本入圍作品;11月最終評選出文學類和社科類各一部最佳中文譯作,同時評選出新人獎一名。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文學類獲獎作品《孤寂在棉田》是一部法國當代戲劇作品,這是傅雷翻譯出版獎創立十二年來戲劇譯作首次獲得該獎項。

《孤寂在棉田》譯者寧春豔分享翻譯本書的故事。(北京法國文化中心供圖)

與往屆頒獎典禮一樣,本屆傅雷翻譯出版獎也特邀藝術家為當天的頒獎典禮增添了藝術氣息。其中,話劇演員趙嶺和王衛國,為現場觀眾帶來了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話劇片段;二胡演奏家果敢演奏的中法曲目,贏得了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此外,法國駐華使館本次「文化周末」活動中的另外三項:「翻譯對當代中國的影響」文學講座、 「傅雷的法蘭西青年歲月」展覽開展儀式和入圍譯者或圖書編輯見面會及籤售活動,11月22日在北京法國文化中心舉辦。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
    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 11月21日,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獎典禮在法國駐華大使館舉行。法國駐華大使羅梁(Laurent BILI)、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董強、文學翻譯家餘中先等出席。
  • 傅雷翻譯出版獎揭曉,寧春豔、汪煒、曾昭曠獲獎
    11月21日下午,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揭曉,寧春豔、汪煒、曾昭曠分別為文學類、社科類和新人獎獲獎譯者,譯作分別為貝爾納-瑪麗·科爾泰斯創作的戲劇《孤寂在棉田》、讓·斯塔羅賓斯基的《透明與障礙:論讓-雅克·盧梭》和埃馬紐埃爾·德·瓦雷基耶爾的《審判王后:1793年10月14-16日》。
  • 以書為橋 中俄首設「文學外交」翻譯獎
    「相向而行·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圓桌會議在線舉行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晶晶):9月26日,第27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框架內系列活動之一——「相向而行·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圓桌會議在線舉行,來自中俄兩國的專家學者圍繞「文學外交」的概念、中俄文學交流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 傅雷獎揭曉十部入圍名單:體現中國當代法語譯界的多樣活力
    10月22日下午,第十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在京公布了今年十部入圍作品,北京大學法國語言文學系主任董強、清華大學中法社科研究中心主任傅蘭思、作家李洱等出席活動,並「揭秘」了該獎項的評選標準及今年入圍的十部作品的特點。2009年,在以董強教授為代表的中國法語界學者的合作支持下,「傅雷翻譯出版獎」成立,旨在促進法語文學及學術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和傳播。
  • 文學大省難稱翻譯大省 陝翻譯出版3部本土作品
    羅賓與胡宗鋒  為全面彰顯中國翻譯界的實力,發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第八屆亞太翻譯論壇將於6月17至18日在西安舉行,預計將有30多個國家400名國內外翻譯界知名專家學者參會  陝西省僅翻譯出版過三部本土作品  在胡宗鋒的辦公室,他向記者展示了三本書,一本是美國經典文學期刊《新文學》2011年第一期,其中三分之一頁碼刊登了胡宗鋒譯賈平凹中篇小說《黑氏》;一本是陝西翻譯協會秘書長高敏娜等翻譯的葉廣芩長篇小說《青木川》;還有一本是譯協組織翻譯的20位當代陝西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說集《陝西作家二十人》,其中包括賈平凹的
  • 中國文學四大獎之一——駿馬獎揭曉!寧夏詩人馬佔祥上榜!
    8月23日,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委員會經投票表決,產生了25部獲獎作品和5名獲獎譯者。寧夏詩人馬佔祥憑藉詩集《西北辭》獲得駿馬文學獎詩歌獎。曾參加第28屆「青春詩會」,魯迅文學院第17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出版詩集《半個城》《去山阿者歌》《山歌行》等。此次獲獎的詩集《西北辭》由作家出版社於2019年8月出版,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地域氛圍和民族情感,詩意綿密而沉重,詩風緊緻而流暢,被評論家們認為是充分體現詩人進入中年寫作後的嚴謹、嚴肅和嚴格,從而極大提升了詩歌的內在品格;胸襟和視野顯得坦蕩而又開闊。
  • 北極光首位亞洲得主許淵衝:曾說自己翻譯勝傅雷
    1956年開始出版譯作。  早報記者 徐蕭  8月22日上午,在北京中國外文局會堂,中國外文局、中國翻譯家協會、中國翻譯研究院代表國際譯聯將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頒發給93歲的翻譯家、北大教授許淵衝。該獎每三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一人,此次為亞洲翻譯家首得該獎。許淵衝在西南聯大的同學物理學家楊振寧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希季出席共賀。
  • 中國文學翻譯亟待告別「粗糙時代」
    像傅雷、方平、草嬰等老一輩翻譯家都把翻譯工作作為終身事業去做,他們翻譯的作品都有很高水準,但生活在市場經濟時代的年輕譯者,似乎更願意將翻譯工作商業化,很少有年輕譯者為追求翻譯質量,逐字逐詞去反覆推敲。他們更致力於追求效率,譯文粗糙現象嚴重。而一旦缺失職業精神,譯者是絕不可能造就經典之作的。   翻譯作品質量粗糙是令中國翻譯界倍感頭疼的一個問題。
  • 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近年來新出的外國文學著作,不如早年間的譯本好讀了,就連最近的幾位外國諾獎得主作品,因語句不順而讀不懂的現象也比比皆是。人們的普遍共識是:當今中青年的譯者,翻譯水準較之老一輩翻譯家有明顯差距,得到學界和大眾普遍認可的譯者可謂鳳毛翎角。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文學翻譯的慘澹景象呢?
  • 文學翻譯家許淵衝獲「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
    據新華社柏林專電8月2日,在柏林舉行的第20屆世界翻譯大會會員代表大會上,中國文學翻譯家許淵衝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國際翻譯家聯盟(國際譯聯)2014「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這也是當下所有書寫都市文學的一種共同的主題,都市文學不再對一座城市的特徵來進行描摹,而是探討人與都市的關係,直指的還是人性本身。記者:在國內的圖書市場,儘管有法國當下文學的翻譯介紹,但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更熟悉與閱讀的是法國經典的作家作品。翻譯者和出版社應該如何將好的法國當下文學推介給讀者?
  • 當下文學翻譯為何難出大師?圍繞出版軸心轉
    如今,全民都在風風火火學外語,然而,好的譯者卻越來越青黃不接,好的譯著也越來越少見。惡劣譯品卻充斥著市場,非專業的、不負責任地亂譯隨處可見。甚至,有些譯者出一本書換一個筆名,完全不負文責。在出版多將商業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時代,文學翻譯的嚴肅性越來越不重要。難道,我們的文學翻譯進入了一個「比爛」的時代嗎?
  • 上海:金秋詩會創新多維度展示譯者、譯作風採
    第26屆金秋詩會首次嘗試用展覽方式,更多維地展示譯者和譯作的風採,更具象地審視上海詩歌翻譯界的過去和現在。 芊燁 攝中新網上海11月8日電 (記者 陳靜)眾多翻譯名家的珍貴譯作、書信、手稿,傅雷先生曾經用過的書桌、檯燈……以「開端·經典」為主題的第26屆金秋詩會8日正式開幕。
  •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舉行
    8月12日,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第十二屆駿馬獎評獎委員會名譽主任鐵凝出席會議。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國家民委副主任、第十二屆駿馬獎評獎委員會主任郭衛平出席會議並講話。
  • 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對中國文學進入世界很樂觀
    三部獲得亞洲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作品均系經其手譯成英文  葛浩文「沒有翻譯,我就不能生活」  本報記者 付鑫鑫  今年3月17日,香港,畢飛宇憑《玉米》榮獲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成為該獎項2007年創立以來,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作家。
  • 【新譯者訪談】竺家榮:我從根兒上來說是比較自卑的,翻譯是為了...
    人們所熟知的譯者大都是老一輩的翻譯家:傅雷、楊絳、草嬰、朱生豪、錢春綺、柳鳴九……他們最早把一批世界經典作品帶入了中國。相比起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可能也越加忽視了譯者的地位。每每聽到和譯者有關的消息,大多與負面內容有關。這也將一些問題擺在了眼前:何為優秀的翻譯?翻譯自由度的底線何在?翻譯又如何應對網絡和流行文化?
  • 你讀不懂西方文學,很可能是因為看了「假」翻譯
    而譯本不佳,則主要是由於譯者自身的水平問題,還有可能是譯本是「假」的,是出版社為了牟利而東拼西湊造出來的,這也就格外考驗讀者的火眼金睛了。文學翻譯人才難得翻譯無疑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錢鍾書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
  • 第四屆橙瓜網絡文學獎暨見證·網絡文學20年評選年度獎項結果揭曉
    網絡文學誕生已有20年,橙瓜網絡文學獎評選也已舉辦到第四屆。作為網絡文學行業唯一一家第三方綜合性服務交流平臺,橙瓜一直在致力於為網絡文學行業服務,推動行業積極健康的發展。在網絡文學20年這個階段性歷史節點,第四屆橙瓜網絡文學獎暨見證·網絡文學20年評選有著特別的意義。中國網絡文學被人評價為「世界四大文化奇觀」之一,這樣的成績無疑是輝煌的。
  • 沒有一句正經話,沒有一個正經人——專訪《慶祝無意義》譯者馬振騁
    中文版譯者也是一位80歲的老人,曾經獲得傅雷翻譯獎的著名法語翻譯家馬振騁先生。作為這本書的「第一讀者」,馬振騁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幽默地點評《慶祝無意義》:沒有一句正經話,也沒有一個正經人。今年2月,上海譯文又邀請我翻譯這本《慶祝無意義》,當時法文原版還沒出版,他們拿來的是打字稿。字數也不多,最後譯成中文是5萬多字,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翻譯完了。你問我,80歲了為何還翻譯呢?原因就跟「導演找你演這部戲,演員才有事情做」一樣。
  • 翻譯如何成為使者?
    近年來,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越來越自信,收穫顯著,繼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獎、劉慈欣獲得星雲獎等各文學領域的國際著名獎項,卡夫卡獎、法國文化藝術功勞勳章騎士獎等有影響的國際文化類獎項中也相繼出現了中國作家的身影。這些獎項是對獲獎作家的認可,也相繼體現出中國文學開始走進國際主流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