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國家水產營養研究院科研團隊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區調研時意外發現,養殖的鯰魚體內存在致癌寄生蟲中華肝吸蟲,成蟲寄生於人類或哺乳動物膽管,損害肝膽管上皮,可引起膽囊炎、膽管炎、膽結石、胰腺炎,甚至誘發上皮細胞增生而致癌變。
編譯/ 胡路怡
翻譯自FIS 8月15日報導
原文連結:https://www.nifes.no/en/potentially-dangerous-parasite-found-farmed-fish-vietnam/
挪威國家水產營養研究院(NIFES)科研團隊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區調研時意外發現,養殖的鯰魚體內存在致癌寄生蟲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
此病原生物的幼蟲生活於淡水,常以淡水魚類作中間宿主。成蟲寄生於人類或哺乳動物膽管,損害肝膽管上皮,可引起膽囊炎、膽管炎、膽結石、胰腺炎,甚至誘發上皮細胞增生而致癌變。
膽道華支睪吸蟲(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每年感染肝吸蟲患者多達3000萬人,中國感染人數最多,約1200萬,其中大多數分布在東南、東北省份,這些地區群眾喜歡吃生魚片,淡水魚容易攜帶肝吸蟲的幼蟲,當人吃進含有幼蟲的魚生,病原便進入人體,並在肝臟膽管內發育為瓜子仁狀成蟲。
湄公河一鯰魚養殖場(圖片來源:NIFES)
寄生蟲非越南原種,鯰魚種質或已被感染
為追蹤病原生物的來源,調查人員同時同地收集了養殖和野生魚類的樣本。結論顯示,肝吸蟲存在於865個養殖樣本,而130條野生鯰魚體內卻未發現同種病原。
挪威科學家懷疑越南養殖鯰魚的繁育親本已染上了病原。「為追蹤病原的起源地,我們將做多個方位的基因對比,找尋可疑的遺傳印記。」NIFES專家說,「寄生蟲並非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原種,很可能是從泰國和中國傳播過去的。」
鯰魚養殖場(圖片來自網絡)
進出口鯰魚如何檢驗品質
越南水產品生產出口協會(VASEP)數據顯示,2016年越南湄公河地區鯰魚養殖產量119萬噸,加工企業100多家,產品出口至全球138個國家和地區,價值17億美元。
越南鯰魚出口市場圖(圖片來源:VASEP)
美國農業部(USDA)下屬食品安全檢驗機構(FSIS)要求自2017年8月2日後,所有批次的進口鯰魚接受指定機構的復檢,合格的產品必須通過85項獸藥標準、106項農藥標準、4項化學品標準、17項重金屬標準和8項微生物檢驗標準。
「然而,歐洲進口魚類的寄生蟲檢驗卻是以肉眼判別為依據的。」NIFES專家說,「中華肝吸蟲幼蟲的體積非常小,肉眼根本看不見。」
「消費者不知道他們食用的海產品是否合格安全,所以無論吃什麼海鮮,包括蝦蟹貝類,最安全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充分煮熟後再吃。」NIFES專家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