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代強
近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整理標本時發現,該館於今年8月份從四川樂山金口河地區收集的一批蜻蜓標本中,有世界上最小的蜻蜓種類——侏紅小蜻,這是四川地區首次記錄該種。更重要的是,這批標本中有世界上有記錄以來最小的蜻蜓個體,其體長不足15毫米。
趙力介紹說,侏紅小蜻Nannophya pygmaea 是公認的世界最小的蜻蜓種類,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中國南方,是蜻蜓中的「侏儒」。根據《中國蜻蜓大圖鑑》和日本、韓國、臺灣等地發表的學術資料記載。它們體長17-19毫米,其中雄性平均體長18.5毫米,雌性17.5毫米。而這次華希昆蟲博物館採集到的10多隻個體,雄性平均體長僅僅16.5毫米,雌性16毫米,最小的雄性不足15毫米。明顯低於其它地區種群體型。
趙力分析,這個侏紅小蜻種群是目前已知該物種在中國最北的分布記錄,可能是一個單獨進化的種群。由於其發現地四川樂山金口河地區地理環境特殊,屬於高山峽谷地貌,峽谷兩旁的山脈最高處海拔超過3000米,但在海拔500-800米的峽谷底部區域,卻有孤島性的熱帶環境,讓這種原本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中國南方熱帶地區的蜻蜓可以在這裡繁衍。但由於高山的隔離,該種群無法與其它地區種群交流,因此獨立進化,造成了和別的地區的侏紅小蜻體型不太一樣。
趙力介紹,目前世界上已經發現的蜻蜓有5000多種,截止2020年9月,中國發現的蜻蜓超過990種,比第二名巴西還要多100多種,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上蜻蜓種類最多的國家。侏紅小蜻由於體型很小,翅膀上的脈絡也比其它蜻蜓簡單,看上去就像我們平時見到的蜻蜓的「縮微簡配版」。根據趙力觀察,它們飛行能力差,一般只能在數平方米的範圍內活動,但它的雄性身體是紅色的,所以在綠色的植物叢中仍然很容易被發現。這種蜻蜓雄性有領域性,一般會佔據一塊一平米左右的水域,守在那裡,即使被驚擾,它也只是飛到兩三米外的地方,然後過一會兒又會回到原來的地點。這種蜻蜓雌雄有別,雄蟲通體為鮮豔的紅色,雌蟲為黃褐色,胸和腹部兩側有兩列白斑。它們四翅透明,基部有黃褐色,在陽光下閃爍著金色光澤,非常美麗。與其它蜻蜓往往長達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的交尾時間相比,它們交尾的時間不長,只有2分鐘左右。交尾後雌蟲稍作休息就在附近點水產卵。末齡稚蟲從水裡爬到草上準備羽化的時間也很短,約20分鐘便開始羽化,並且在數分鐘內完成,而其它蜻蜓從水裡爬出來到完成羽化的過程一般都有幾個小時。
這種蜻蜓喜歡清潔的水環境,它們的存在可以作為環境的指標,由於許多地區開發建設,這類蜻蜓的分布區域已經越來越小。
世界已知最大的蜻蜓目種類是巴西等地的直升機豆娘Megaloprepus caerulatus,它的翅膀展開可以達到19.1釐米,體長可以達到12釐米左右。不過,如果單純以身體長度比較的話,另一種盧克麗霞巨豆娘Mecistogaster lucretia,身體長度可以達到15.5釐米。中國已知最大的蜻蜓是蝴蝶裂唇蜓Chlorogomphus papilio,最大翅展15.6釐米,體長可以達到9釐米。此外,生活在石炭紀的巨脈蜻蜓翅展可以達到75釐米,但是該種早已經滅絕。
圖片由趙力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