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世網消息,站在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連綿數公裡的工業園區之間,董德福決定放手一博。這位中國最大的手機設計公司――德信無線通訊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5月初剛剛從美國納斯達克股市融資1.42億美元,此刻正盤算著如何把公司打造成世界頂尖的手機設計方案提供商。在他身後的德信無線測試中心裡,一部部樣機正被放入特殊的儀器中,接受包括電磁幹擾、耐用性、溫差和化學腐蝕等十多種測試。同時,還有多達1000人的研發隊伍日夜兼程,努力為手機廠商提供包含最新技術的解決方案。去年德信無線的營收高達4660萬美元,利潤達1820萬美元。而三年前,德信無線還只是一個僅14人的小公司,是名副其實的Design House。
兩年完成原始積累
手機設計公司源於歐美,一些不甘心一直當打工仔的研發人員從摩託羅拉、諾基亞、愛立信、三星等公司走出來,成立幾人到幾十人不等的Design House。他們將自己開發出來的方案賣給手機廠商,包括自己工作過的公司。這類公司在韓國尤為風行,鼎盛時期達100多家,其中不少是三星、LG的研發人員拿著風險投資商的錢創辦的。
1999年12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和賽龍國際公司合資成立的中電賽龍通信研究中心成為國內第一家手機設計公司,一年後嘉盛聯橋和中天華通相繼成立。2002年,隨著國內手機企業的「發跡」,手機設計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誕生。2002年7月,董德福辭去摩託羅拉中國區銷售經理的工作,創立了德信無線,跟隨董德福的創業團隊幾乎全部來自摩託羅拉,技術、市場、銷售一應俱全。此前兩個月即2002年5月,李海林辭去康佳公司手機研發總監的職務,創辦了經緯科技公司。
據介紹,手機設計公司的背景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源於海歸派,尤其研發團隊的負責人多數有跨國公司工作的經歷,如德信無線;第二類由原國內整機廠商的技術骨幹帶領原來的隊伍自主創業成立,如經緯科技、宇夢通信等;第三類則是公司主要管理人員來自知名分銷商,有很強的設計能力並與IC企業有穩定而密切的關係,如上海的希姆通公司,其大股東就是分銷商晨興公司。
起初,國內手機設計公司無一例外地向國外手機設計公司購買設計方案,進行二次開發後,再賣給國內手機廠商。中國瘋長的手機市場和蜂擁而入的手機廠商成全了他們,那些缺乏研發底蘊的手機公司開始近水樓臺的向國內設計公司購買方案。當時,手機製造商通常採取買斷而不是常用的按銷量提成的方式購買方案,一款外觀好看的手機設計方案,被賣到300萬元以上是很平常的事。德信無線等小設計公司很快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不過,內地手機設計公司真正成為「氣候」是2003年下半年以後的事情。北京漢鼎世紀諮詢公司執行董事王濤說,2003年之前手機設計行業基本被韓國和我國臺灣的企業壟斷;內地手機設計公司2002年註冊的最多,但真正擁有產品設計方案並被市場認可是2003年下半年的事情;從2004年開始,內地手機設計市場基本上由內地廠商主導,韓國廠商集體大撤退,我國臺灣的手機ODM(設計製造商)依然有一定市場份額。2004年,內地市場上市的600多款新機型中,有70%以上是內地手機企業設計的。
據統計,內地目前有60多家手機設計公司,其中設計能力最強的是德信無線和中電賽龍,但也不是所有手機設計公司都像德信無線這般幸運。國內第一批從事專業手機設計的嘉盛聯橋在「燒」完投資商的6000萬美元後,已於去年5月從人間「蒸發」;比德信無線成立還早一年的中天華通,在成立之初誓言要做中國最大的手機設計公司,已於去年8月破產。
行業平均毛利率不斷跳水
2002年,國內手機設計公司不過十幾家,行業平均毛利潤超過300%。這一時期,由於國產品牌手機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對手機設計方案的需求也水漲船高,再加上一夜暴富的神話,各路資金紛至沓來,有報導稱2004年國內林林總總的手機設計公司達到兩三百家。僧多粥少,必然導致競爭白熱化,行業毛利潤也隨之「跳水」。
據北京漢鼎世紀諮詢公司統計,2003年手機設計行業平均毛利率從300%下降到70%,2004年又下降到35%的水平。王濤說,2005年隨著半導體廠商提供越來越多的標準化設計方案和國內越來越多手機設計公司的加入,預計手機設計行業的平均毛利率將下降到23%。
近來國產手機行業的不景氣,也影響到了手機設計公司的經營。手機設計公司的收入模式有兩種:一種是一次性買斷,即設計服務公司將方案一次性賣給某個手機廠商,與出貨量無關,在手機市場旺盛的2002和2003年手機製造商通常採取買斷的方案,但這種商業模式的明顯缺點是「手機廠商不能得到設計公司的長期支持,一旦方案出現問題,設計公司不會幫助解決」。另一種是按出貨量每部手機收取5~25美元不等的佣金,手機設計公司不僅提供方案,還要跟進整個生產過程,有時還需要進行生產測試指導。目前,多數手機設計公司採用這個模式,但隨著市場的不斷細化,單機銷售量的降低直接影響了設計公司的收入。美博通信公司的主要客戶是首信,由於首信手機經營不景氣,美博通信也跟著受拖累。
為了拓展生存空間,從去年開始國內上規模的手機設計公司都在拼命開拓國際客戶,為的是不被國內的產業環境所拖累。在德信無線的客戶名單中,除了NEC等日本手機企業外,還有不少歐洲手機企業,目前中外客戶的比例大致是3:7,去年該公司開發出的一款直接通過天線接收TV信號的手機被一家歐洲運營商花700萬美元買斷;中電賽龍則依託法國的研發中心,實現了在中國大陸接單,在法國出貨;而深圳宇龍公司則瞄準了歐洲尤其俄羅斯市場,向時尚智慧型手機領域進軍。但問題是國際手機廠商的採購權大多集中在公司總部,國內手機設計公司需要花費相當的精力才能贏得客戶的訂單。
遭遇藝術瓶頸
在行業平均利潤不斷「跳水」的同時,國內手機設計公司在「技術」上也遇到了瓶頸。手機設計分為外觀設計、軟體設計、硬體設計及機械結構設計等。外觀設計在手機設計裡最外露、是用戶能直接感覺到的部分,也是最吸引時尚用戶的部分。擺在商場裡的手機美輪美奐,但現實層面的外觀設計過程並不止於一張圖紙。
據介紹,外觀設計的工作團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專業的外觀設計人員,把市場流行趨勢和手機特點結合起來,設計出變幻無窮的手機;另一部分是項目跟進人員,他們的工作是跟模具廠商、手板廠商、鍵盤廠商溝通,因為外觀設計並不能憑空畫出來,它要求設計者對產品材料、工藝有初步了解,換句話說,它必須是可實現的。比如說,是用金屬鍵還是塑料鍵,電鍍要到什麼樣的效果,需要什麼的工藝來配合等,這些和用戶的感覺息息相關。從事外觀設計的人員更是五花八門,既有學工業設計的,也有學美術、裝潢甚至社會學、心理學的。在摩託羅拉北京設計中心裡,既有清華大學的客座教授,也有電子遊戲高手、激情澎湃的DJ,甚至還有心理學博士。由於手機設計行業的歷史並不長,國內手機設計企業的外觀設計師多數是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設計經驗往往不足;更重要的是,時尚往往是企業文化、品牌的沉澱,而企業文化、品牌的沉澱絕非一日之功。
外觀只能帶給消費者感性認識,就像當你墜入愛河,起初對方的美貌固然重要,但如果想保持這種關係,她的個性和內涵就顯得至關重要。軟體設計、硬體設計及機械結構設計屬於工業設計的範疇,目前國內多數手機設計公司的強項正是工業設計。2002年前後,國內手機設計公司往往直接購買國外設計公司的設計方案,然後對翻蓋等外圍設計進行修改,但修改空間有限;隨著設計水平的提高,目前多數手機設計公司往往直接從菲利浦、德州儀器(TI)等公司直接購買晶片組,按照模塊化設計的方法在其平臺上設計應用模塊,包括GPS、MP3、照相機等,然後根據客戶需要把不同的功能組合在一起。中國電子手機市場部經理楊長徵表示,由於國內手機設計企業還不掌握晶片組的底層通訊協議,目前主要在手機軟硬體功能上做文章,如增加來電防火牆、增加MP3功能等,通過不斷擴充手機新功能,創造手機的新賣點;缺乏底層核心技術正在成為國內手機設計企業發展的致命障礙。
隨著國內手機設計企業的快速發展和諾基亞、摩託羅拉等手機巨頭紛紛把手機設計中心搬到中國,外電分析認為中國正逐漸成為世界主要手機設計中心。但客觀的說,中國要取代韓國成為手機設計第一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評論:DESIGNED IN CHINA
國內手機設計企業的異軍突起,可以說是中國設計產業在崛起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不僅手機設計行業異常繁榮,數位電視、IP機頂盒、LCD TV、MP3、音響等行業也吸引了一大批設計服務公司的進入,如北京矽谷學人、成都前鋒數字視聽、廣州視科電子、深圳世紀新天等公司,這些企業正在從產業鏈的配套環節逐漸成為中堅力量。
更重要的是,TCL、聯想、海爾、美的等大中型企業也紛紛組建設計研發中心,提升產品設計水平。海爾公司所屬的海高設計公司成立於1994年,目前已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設計公司,在世界各地設立了6個設計分部、10個設計中心,能夠整合世界範圍內的設計資源;聯想創新設計中心成立於2002年,其年度投資額從2002年的幾百萬元上升到今天的上千萬元,新設計師入職之後,首先要接受一整套的專業培訓,工作期間還要不斷參加各種類型的交流會來拓展視野;除此之外,聯想還試圖給予設計人員更為寬鬆的工作環境,比如實行彈性工作制、在辦公區設置休閒區和閱覽室等。
與此同時,跨國企業也紛紛在中國建立設計研發中心,助力中國設計崛起。以手機設計為例,去年諾基亞、摩託羅拉和索尼愛立信等紛紛增加了在中國的投入。諾基亞北京設計中心主管史蒂夫·馬奇爾稱,諾基亞在中國設計的手機並非只面向國內市場,目前諾基亞在全球銷售的手機中有40%以上都是在北京設計的。目前摩託羅拉設在北京的設計中心,負責甄選來自亞洲的設計創意,已經成為摩託羅拉最大的海外設計中心,並進入到全球手機業的設計核心。
從內因看,中國設計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國內產業升級的結果。目前,國內不少企業的製造水平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世界一流,但與那些跨國企業依靠造型新穎、工藝精細的產品賺取的巨額利潤相比,中國的加工型企業拿到手的只是1%~2%的微薄利潤。全球有很多銷量巨大的產品是「Made in China」,但卻不是中國的品牌,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賴以成名的設計。為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國內企業很自然的把目光轉向了設計。
從外因看,中國設計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全球產業轉移的結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西方公司把生產製造從歐美轉移到韓國、中國臺灣等地,然後又轉移到了中國大陸、印度、越南等地;如今,這些公司正在沿著同樣的路徑把產品設計也轉移到亞洲。戴爾、摩託羅拉、菲利浦、HP等公司正從亞洲開發商手中全盤收購部分數碼設備的設計方案,然後再按自己的具體要求做出適當調整,最後把這些設計用在自有品牌上。近幾年,中國臺灣的原始設計製造商和其他外部設計公司幾乎已經成為市場上所有數字設備的主要生產和供應商;但隨著產業升級和勞動力價格的提高,宏達、廣達、仁寶等我國臺灣設計行業的佼佼者如今又逐漸把設計研發中心搬到了祖國大陸。為了降低研發成本,摩託羅拉、諾基亞、西門子等跨國巨頭也把研發設計中心搬到了中國大陸、印度等地,因為中國、印度等國家不僅擁有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而且每年還會培養出大量工程專業的畢業生,而且還將日漸成為重要的智慧財產權供應者。一些分析人士甚至預測一種新的勞動分工模式正在全球範圍內崛起: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將把注意力集中在產品創新的最高層次,而把想法轉變為實際產品和服務的工作都可以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但中國要真正從「MADE IN CHINA」發展到「DESIGNED IN CHINA」,可能還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努力。設計不僅僅是一種營銷策略,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對使用者體驗的高度關注,看看蘋果公司始終如一的簡約時尚,一些中國企業的設計思路就顯得幼稚多了。更何況,目前國內的設計服務業只有手機設計達到了走出國門的水平,筆記本電腦、數位相機、網絡設備等的設計還非常稚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