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成都1月14日消息(四川臺記者馮娜 蒲昭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1月13日,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自主製造的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成都下線啟用。車輛採用西南交通大學原創技術,設計時速達到620公裡。620公裡這個數字,有望創造在大氣環境下陸地交通的速度新紀錄。這個速度如何理解?理論上,從成都到北京僅需3小時。
這臺工程化樣車,車頭設計非常有現代感,看起來,有點像非常扁平的鴨子嘴,車頭的前沿非常低,貼著軌道,然後慢慢延伸到車頂。全車為全碳纖維輕量化車體。
西南交通大學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金朝輝介紹:「中國人首先發現了高溫超導磁體的釘扎現象,這是我們第一次把它做成真車,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
所謂高溫超導磁浮技術,就是指在-196攝氏度的環境下,激發出零電阻的超導現象,其產生的釘扎效應,可以使高溫超導材料穩定地懸浮在永磁導體上面。而當導體替換為磁軌,就可以實現列車的穩定懸浮,採用大載重釘扎磁浮技術,從而實現載客能力。加上無接觸磁浮可以減少車軌之間的機械阻力,從而進一步提高速度,實現低真空條件下的超高速運行。
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何川介紹,這一速度正好填補了陸路交通與航空之間的速度空白區。他說:「下一步,還要與未來的真空管道、真空隧道相結合,在隧道裡面、管道裡面運行。第一期目標是達到600~800公裡的速度,這個速度正好能填補陸路交通與航空之間的速度空白區。」
磁懸浮列車的優勢在於:沒有車輪與軌道的摩擦,噪音小、振動小、維護費用少等。
沒有摩擦能產生什麼效果?西南交通大學鄧自剛教授說,磁懸浮車懸浮起來之後,沒有車輪和軌道之間的接觸,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船,輕輕用手就可以推走。整車車體採用的是碳纖維材料,重量比現在的高鐵列車要輕50%左右。車體越輕,能搭載的乘客也就越多。
鄧自剛教授還介紹,車輛採用的是長定子直線電機牽引,主要的控制在地面,車上主要是監控,所以可以不用司機,實現無人駕駛。
不過磁懸浮也有一個缺點——造價高。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全世界沒有大面積使用的原因。上海磁懸浮列車全長33公裡,2001年3月開始建造,總費用89億元人民幣。
西南交通大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吳自立介紹:「我們初步測算的造價是在每公裡2.5億—3億元,而現在四川建設時速350的高鐵,一公裡造價在2億元左右。的確要貴一些,因為像磁軌、直線電機等還沒有實現大規模量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