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初院士詳解時間測量的極限

2021-01-19 計量資訊速遞


點擊關注 計量資訊速遞,一同見證中國計量事業發展歷程!




日前,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李天初院士做了題為「光鍾和頻率基準的相對論不確定度極限」的報告,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相關人員,中國計量院院領導班子成員和科技委全體委員參加了此次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計量院副院長、科委會主任段宇寧研究員主持。



資料圖片

李天初院士從秒定義的修改談起。近年來光鍾發展迅速,國際時間頻率界一直在醞釀用某種或幾種光鐘的頻率取代基於銫的現行秒定義。


接下來李天初院士總結了光鍾研究的三個主要定位:一是光鐘的應用,例如用於物理定律、物理常數等基礎研究,或是在空間,測地等領域的應用研究;二是原子鐘物理研究,以日本東京大學的H.Katori教授和美國JILA的葉軍教授為代表;三是面向下一代秒定義的基準鍾研究,中國計量院(NIM), 德國技術物理研究所(PTB),英國國家物理實驗所(NPL)等的光鍾研究以此為主要定位。


李天初院士在下邊的討論集中在第三種定位,即面向下一代秒定義的基準鐘的研究。


2015年9月,第20屆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CCTF)將討論修改秒定義的時間推遲到2028年,比上次CCTF預定的2019年推遲了9年。


在本屆CCTF會上,CCTF主席,法國計量院院長L.Erard提出了一個修改秒定義的路線圖討論稿,對未來13年修改秒定義的進程規劃了近30項工作。李天初院士認為在這近30項中,真正的「重要挑戰」有兩條:一是從2012年到2028年,光鍾常規地向國際計量局報送數據; 二是2013年到2023年,在多個國家計量院的位置以cm的準確度確定水準面。


首先討論路線圖的第一項「挑戰」。 目前光鍾離路線圖提出的「常規報數」還有相當大的距離。迄今,世界上還沒有一臺光鍾向BIPM報數。


針對第二項「挑戰」,也就是廣義相對論重力頻移,李天初院士提出了頻率基準的不確定度是否存在極限的問題。他認為,作為復現秒定義(definition of the second)的基準鍾,頻率偏移評定一定包含重力紅移。而目前光鍾作為秒的次級表示(second expression of second),(請注意,不是」第二秒定義」,而是」次級表示」),其評定沒有包含重力紅移。重力紅移的評定基於相對論,涉及測地學等相關學科。特別是對於潮汐頻移,我們院內對相關基本物理概念都還有不同看法,而且很難實施實驗加以支持。通過最基本的理論推算,李天初院士認為,重力頻移加上潮汐頻移對頻率基準不確定度的限制在(2.6~4.0)×10-17量級,優於銫原子噴泉鍾現有不確定度約10倍。因為重力頻移是一項普適物理效應,上述(2.6~4.0)×10-17不確定度極限適用於復現現行和未來秒定義的所有基準鍾。


隨後,李天初院士回顧了國際計量領域的兩段歷史:一個是1999年飛秒光梳技術的發明使得曾經如火如荼的諧波光學頻率鏈成了歷史;另一個是長度單位米的定義,1960年雷射的發明並沒有立即替代基於氪燈的1960年米定義,而是經歷23年研究,最終將真空光速定義為普適常數,將米定義為光速和時間的乘積,從而引出一種全新的基本單位定義新理念。李天初院士表示,借鑑歷史,可能幫助我們更清晰的思考未來秒定義的發展。


回到時間頻率領域,李天初院士強調今天只是提出問題,不是作出結論。從現在到2028年,是中國的機會。現在開始深入討論,而不是將來盲從國外,中國的時間頻率的研究才能邁上新的臺階。


「來源:中國計量院 李健   計量資訊速遞編輯整理」

— END —

計量資訊速遞

微信公眾號:JLZXSD

專注計量資訊分享與傳播

第一時間發布有價值的計量行業資訊

投稿郵箱zgjlbk@qq.com

相關焦點

  • 時間測量的極限在哪,聽了李天初院士的報告就明白了!
    日前,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李天初院士做了題為「光鍾和頻率基準的相對論不確定度極限」的報告,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相關人員,中國計量院院領導班子成員和科技委全體委員參加了此次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計量院副院長、科委會主任段宇寧研究員主持。
  • NSR專訪李天初院士:新的國際單位制與精密測量
    李天初研究員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在長達37年的時間裡一直致力於時間和頻率標準相關的研究。在這次NSR訪談中,李天初回顧了秒和米的量子化和常數化演變,並介紹了安培、開爾文、千克和摩爾的重新定義及其對精密測量的意義。
  • NSR專訪李天初院士:新的國際單位制與精密測量|國際單位制|英國...
    李天初研究員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在長達37年的時間裡一直致力於時間和頻率標準相關的研究。在這次NSR訪談中,李天初回顧了秒和米的量子化和常數化演變,並介紹了安培、開爾文、千克和摩爾的重新定義及其對精密測量的意義。
  • NSR專訪李天初院士:基本計量單位的量子化
    NSR專訪李天初院士:基本計量單位的量子化 知社學術圈 發表於 2021-01-14 16:32:17 2018年11月13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在巴黎舉行。
  • ...國際單位制|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物理學|米制公約|李天初
    李天初研究員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在長達37年的時間裡一直致力於時間和頻率標準相關的研究。在這次NSR訪談中,李天初回顧了秒和米的量子化和常數化演變,並介紹了安培、開爾文、千克和摩爾的重新定義及其對精密測量的意義。
  • 4位院士呼籲高度重視國際單位制變革帶來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尤政「這對於我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工業強國,是一個絕好的機遇,是一個天賜良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精密儀器工程研究院院長譚久彬「隨著測量準確度的極大提升和量值傳遞的扁平化,對於提升我國產品的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中國科大同時實現「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
  • 中國成功參與國際標準時間修正 2000萬年不差1秒
    可對大多數人來說,往往只知道年、月、日、時、分、秒和時區,對時間究竟如何而來、1秒鐘如何產生並不清楚。日前,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NIM5銫原子噴泉鍾,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為國際計量局認可的基準鍾之一,參與駕馭國際標準時間。為此,本臺記者專訪了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同時也是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中國代表李天初院士,請他對銫原子鐘的工作原理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進行介紹。
  •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實現量子精密測量新突破
    2月23日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該研究成果2021年於2月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中科大一天聘請3位院士,沈保根接任物理學院院長
    九月十八日,中科大一天之內引進了三位院士,分別聘請中國科學院沈保根院士任物理學院院長,聘請中國科學院歐陽鍾燦院士任物理系主任,聘請中國工程院李天初院士任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主任。新任物理學院院長沈保根院士
  • 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最終理論精度極限找到
    每經編輯:彭水萍近日,中國科大官網信息顯示,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合作者合作,在量子磁力儀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個分量的平行糾纏方案中,找到了平衡不同參數測量精度間的最小制衡方法,首次給出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分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看懂量子科技,看看國內最大的量子大會院士們說了什麼?
    上午場是大會特邀報告,由俞大鵬院士、李天初院士、陸軍院士、翁文康教授和張強教授做主題演講,下午則進行專業分會場的專家報告(由於分會場專業度高,這裡不做概括總結,分會場主題見文章末尾處)。俞大鵬院士對業界提出了簡明思路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在工作中追求極致,把科學、技術、工程做成「藝術品」。這也是當前科技競爭背景下,高質發展的大前提。2、《原子鐘和原子時》 李天初院士李天初院士的報告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內容為天文時和機械鐘。主要介紹了天文時的應用,是依靠機械鐘來進行守時的,當時可達到了三年差一秒的準確率。
  • 中科大連續引進兩位院士,密集發力新工科新文科
    9月5日,中科大聘請周忠和院士擔任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9月18日,中科大又聘請李天初院士擔任精密機械與精密儀器系主任。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裡,中科大已經連續引進了兩名重量級院士(分別是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擔任院長或主任,下決心以頂尖學術人才和業界領軍人物來強力推動新文科和新工科的發展。
  • :同時實現「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首次實現了兩個參數同時分別達到「超海森堡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該研究成果2021年於2月1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並被選作該期的封面文章。
  • 中國科大找到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
    我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理論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量子磁力儀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個分量的平行糾纏方案中,找到了平衡不同參數測量精度間的最小制衡方法,首次給出同時測量磁場矢量三分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該研究成果於7月8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國科大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獲得重要進展:達到海森堡極限最優測量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近日,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在多參數量子精密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實驗進展,完全解決了量子比特么正演化算法中三個參數之間的精度制衡問題,實現了三個參數同時達到海森堡極限的最優測量。
  • 我科學家實現三參數同時達到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記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香港中文大學袁海東教授合作,在量子精密測量實驗中同時實現三個參數達到海森堡極限精度的測量,測量精度比經典方法提高13.27分貝。該成果1月1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
  • 【科大新聞】中國科大同時實現「超海森堡極限」與海森堡極限的量子精密測量
    精密測量的精度隨著消耗的資源增加而提高,數學上用T-k來描述,其中T為資源(如測量時間),k是評價不同測量方法優劣的最重要標準精度增長階數。在諸如相位估計、磁力儀和量子陀螺儀等眾多應用中,研究發現k在經典測量方法和量子測量方法中分別是0.5和1,分別被稱作散粒噪聲極限和海森堡極限。然而存在多體相互作用或含時演化的時候,人們發現k可以超越1,稱之為「超海森堡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