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升空 揭秘背後的「交大力量」

2020-11-24 光明網

中新網西安11月24日電 (田進 車孟瑩 李莉)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嫦娥五號」的表取採樣視覺信息處理系統,正是由西安交大人工智慧學院鄭南寧院士指導下的視覺信息處理與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空間視覺團隊完成,項目負責人是王飛教授。

此次承擔月表採樣任務的組合體為著陸器和上升器的組合體,由著陸器搭載著上升器降落在月球正面的呂姆克山脈附近,並由著陸器身上安裝的「巖心鑽探機」和「機械臂」等多樣化採樣工具完成月巖和月壤的自動採樣,而後送至上升器的器具中封裝保存。因此,採樣的視覺信息處理系統直接關係到採樣任務的成敗。西安交大團隊負責這一重要環節——通過表取採樣視覺信息處理系統引導機械臂進行自主採樣並確保效率和精確度,還要將採樣過程中的圖像壓縮傳送回來,供地面工作人員進行精準研究和分析。

與地球相似,月球也進行自轉運動,因此月球上也像地球一樣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不過,由於月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等於一個恆星月(27天7小時43分11.47秒),月球上一天的時間大約相當於地球的1個月。一個白天的時間大約相當於地球的14天,黑夜的時間大約也相當於地球的14天。項目總體負責人王飛表示,在實際採樣抓取過程中,必須讓機械臂滿足視覺閉環各項指標要求,視覺自主引導,確保採樣工具成功抓取並完成封裝動作。月晝狀態下,光照強度遠超地球,而且月球表面地形複雜,團隊必須反覆模擬和測試各種工況下視覺信息處理系統的處理結果是否滿足需求。

例如,在強光照環境下自動曝光試驗和測試中,需驗證自動曝光功能在強光照環境下的成像質量,是否能準確引導機械臂自主完成抓取和放置動作,確保機械臂使用的精確度。不同強度的光照,甚至器械著陸月球表面不同的傾斜角度,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綜合這些條件輕微的改變,他們需要反覆測試視覺系統的精度,一般一個實驗需要持續1到2個月。

在圖像壓縮傳輸可靠性實驗驗證中,團隊使用彩色小球和複雜標記驗證圖像壓縮算法。軟體負責人張秋光說,「我們購買了20萬個直徑約5mm左右的彩色小球,模擬複雜環境,測試圖像壓縮算法,確保在各類場景下圖像壓縮算法滿足指標要求。」同時,列印多張大幅面的複雜圖案進行測試,通過不同距離和姿態下誤差分析,完成三維位姿精度測試和目標識別率測試。

團隊成員表示,在做這些實驗的時候,最難的並不是實驗耗時長、實驗條件複雜,最難的是「歸零」——只要一個數據或者算法出現了偏差,哪怕是概率極低的情況,也會導致軟體「歸零」。按照航天質量要求完成「歸零」既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團隊成長的助推器,他們沒有退縮。王飛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沒時間也不能後退,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晚,我們想要實現追趕超越,必須分秒必爭!」

在各種嚴苛的技術指標要求下,該團隊發揚西遷精神,經過預研階段、初樣階段、正樣階段的埋頭苦幹,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與驗證,終於圓滿完成了任務。對於這支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的團隊而言,整個研究過程更像是一堂「成長課」。(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升空 揭秘背後的西安「交大力量」
    11月24日,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標誌著我國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圓滿成功。作為目前全球最大噸位無人深空探測飛船的「嫦娥五號」,將實現中國航天探月史上的多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升空 「眼睛」核心技術來自西安交大
    11月24日,「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圓滿成功。嫦娥探月工程自2004年正式立項啟動以來,歷經16年終於贏得了如今的收官之戰,其背後凝聚著眾多科技人員的力量,西安交大科研人員也為這項偉大的事業貢獻了一份力量。
  • 嫦娥五號成功升空,背後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今日凌晨四點三十分,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升空。這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跨上新臺階,中國對宇宙的探索更近了一步。這次航空器升空的主要目的是採集2公斤的月球土壤並送回地球,因此嫦娥五號也被網友調侃稱為「挖掘機」。嫦娥五號成功升空,是無數科研人用辛勤的汗水堆砌而成。他們身上的航天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學生學習。1.工匠精神。航天事業也可以稱為航天行業,是許多從事太空飛行器研究製造發射的工作者構成的行業。每一位工作者,他們身上都具有著對這一行業的熱愛與熱忱的心,這就是工匠精神。
  • 「嫦娥五號」升空背後的重慶力量:大量高精尖鋁材系「西南鋁造」
    通訊員 李影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24日9時31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 通訊員 黎明勇 李影)今(24)日凌晨4時30分,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火箭託舉「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呼嘯升空。隨後,「嫦娥五號」成功入軌,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據悉,從「長五」到「嫦五」,都裝備了大量的「西南鋁造」高精尖鋁合金材料。
  • 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 題: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胡喆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 「嫦娥五號」奔月「挖土」,揭秘背後技術和關鍵「神器」
    揭秘:四項技能助力「嫦娥」完美落月 12月1日23時許,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成功實現在月面預定區域軟著陸。 在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等階段後,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最後穩穩地落於月面。
  • 嫦娥五號發射回收任務圓滿成功「繞、落、回」背後的江蘇力量
    12月19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在北京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嫦娥五號發射回收任務圓滿成功。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的背後,凝聚著江蘇的科技和智慧力量,特別是在嫦娥五號飛行器能源管理系統和指揮系統中,江蘇的企業和科研人員「功不可沒」,他們參與了多個重要項目的設計與研製,為探月工程作出重大貢獻。
  • 剛剛,長徵五號託舉嫦娥五號發射升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海南文昌11月2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11月24日4時30分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將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完成最後一步——「回」。此次任務因此備受矚目。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新聞眼]圖說天下 嫦娥五號探月背後的「她力量」
    央視網 更新時間:2020年12月01日 18:46 視頻簡介 圖說天下:嫦娥五號探月背後的
  • 「嫦娥五號」成功發射,西安交大做出關鍵貢獻!
    今天,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搭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這標誌著我國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圓滿成功。作為目前全球最大噸位無人深空探測飛船,"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探月史上的多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完成高難度落月!揭秘背後的「同濟力量」
    據悉,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日23點11分左右,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成功實現在月面預定區域軟著陸。在歷經主動減速、快速調整、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等階段後,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最後穩穩地落於預選著陸區,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將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記者 趙磊)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中國日報 徐京星 攝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嫦娥五號為何凌晨「奔月」?
    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 萬珂 攝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發射,將運送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實施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長徵五號火箭為何選在凌晨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記者採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型號設計師錢航,揭秘背後原因。一是便於奔月軌道的設計。錢航表示,月球探測與火星探測一樣,都屬於深空探測,在火箭發射軌道設計上,要考慮到地月相對位置關係,因此相比通信衛星等發射任務,約束條件更多。
  • 揭秘嫦娥五號落月背後驚心動魄的800秒
    月球,嫦娥五號終於來了!北京時間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隨後,嫦娥五號開啟「挖土」模式:12月2日4時53分,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 「嫦娥五號」升空奔月 把月球土壤帶回地球!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周二(24日)凌晨4時30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把「嫦娥五號」探測器運送至預定軌道。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研製模擬月壤近10年的武漢教授揭秘背後故事
    當天下午,嫦娥五號鑽取子系統飛控專家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做客逸夫博物館,為廣大師生揭秘嫦娥五號探月背後的故事。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在具體介紹了嫦娥五號工程的時間表後,肖龍介紹了嫦娥五號工程的難點。他說,在月表採樣方面,這次是中國首次地外採樣,實現兩種方法的無人操作。
  • 上海科普大講壇開講 揭秘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論壇現場(上海科技館供圖)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周洪)12月17日,嫦娥五號19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8講邀請到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探月工程負責人、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嫦娥五號獲得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與熱議。嫦娥五號任務有哪些亮點?從月球上取土有多難?航天人為之開發了多少黑科技?張玉花與公眾分享了嫦娥五號背後科研攻關的故事。
  • 了解嫦娥五號在月球展示國旗的背後努力
    打開APP 了解嫦娥五號在月球展示國旗的背後努力 朝暉 發表於 2020-12-04 11:23:58 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12月3日23時10分,上升器帶著月球「土特產」順利升空,踏上返航之旅。
  • 嫦娥五號順利升空!這些數字帶你一鍵認識嫦娥"五姐"
    原標題:剛剛,嫦娥五號順利升空!這些數字帶你一鍵認識嫦娥「五姐」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又一次「重量級」發射舉世矚目。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點火升空,託舉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指揮嫦娥五號升空的24歲女孩
    成功發射升空,探月尋夢,舉國歡騰!「嫦娥」的倩影越升越高,「嫦娥」背後的故事和人物也浮現在公眾面前。今天,我們要為您介紹文昌航天發射場的第一位女指揮員:96年出生的貴州姑娘周承鈺。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