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會發光的石頭,大多數人率先想到的是「夜明珠」。可發光的石頭並不只有一種,這不,美國人在密西根州的蘇必利爾湖旁,就撿到了一種發光寶石Yooperlite。
有人研究後發現,這種石頭屬於方鈉石,能暫時吸收少量的光,然後瞬間將其轉換為少量不同波長的光再釋放出來。這種波長的變化就形成了人們在觀察石頭時,眼裡暫時的顏色變化,從而也就有了人們用紫外線燈照射石頭發生的神奇一幕。
礦物發光性
礦物的發光性是指礦物受外來能量的激發下,發出可見光的性質。能激發礦物發光的因素很多,如摩擦、加熱、陰極射線、紫外線、x 射線都可使某些礦物發光。而在寶石學中經常遇到的是紫外線激發下的發光性!
1、螢光
寶石在受到外加能量的刺激下發出可見光,當外加能量撤除後發光立刻停止。
2、磷光
若寶石在受到外加能量的刺激下發出可見光,當外加能量撤除後仍能在較短的一段時間內繼續發光。
寶石礦物的發光性與晶格中微量雜質元素(通常小於 1%)和某些晶體缺陷(陷阱)的存在密切相關。簡而言之,寶石中致色元素和該寶石晶體的結構影響著寶石的發光線。
發光的寶石
大多數的純淨的寶石都是不發光的,只有當寶石含有微量雜質元素時才能發光。部分含」B(硼)」元素的鑽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IIb型鑽石,具有很強的藍色螢光!


發磷光的寶石少之又少,大家最熟悉的便是「夜明珠」——螢石。
螢石又稱氟石、氟石粉,螢石粉,其主要成分是氟化鈣。氟化鈣晶體原本無色透明。螢石的晶體結構存在「空洞」,很容易被其他離子填充,所以在自然界中,無色透明的純淨螢石極其稀少。這種結構缺陷,同時也讓螢石成為顏色最豐富的石頭,因為含有鐵、鎂、銅等離子,綠、紫、黃、藍、棕、橙、粉……螢石几乎可以呈現任何一種顏色,把這些顏色找齊,會比彩虹還美麗,因此有人稱螢石為「彩虹寶石」。
世界寶石級螢石主要分布於美國、哥倫比亞、加拿大、英國、納米比亞,以及奧地利、瑞士、義大利、德國、捷克和斯洛伐克、原蘇聯、澳大利亞、南非等地。例如,美國的伊利諾斯州、肯塔基州等就產紫、紫羅蘭、藍、黃、褐等色及無色透明螢石,新罕布夏州和紐約州產鮮綠色螢石,哥倫比亞產綠色等色的螢石。加拿大安大略產無色透明螢石晶體。英國康瓦爾產白、藍、紫羅蘭、淡紅褐等色螢石。納米比亞產祖母綠色螢石。中國各個省區幾乎都找到了螢石資源,其中寶石級螢石主要分布於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青海、新疆等地。
寶石發光性的應用
在寶石玉石鑑定中,螢光和磷光特點可作為寶石的鑑定依據之一。
由紫外線輻照所引起的發光效應,在寶石學中應用得最為廣泛,其常用紫外線的波長有兩種,分別為253.7nm和365.4nm,相應地稱為短波紫外線(SWUⅤ)和長波紫外線(LWUⅤ)。
寶石在紫外線輻射下,以產生螢光為主,磷光則甚為少見。就其螢光所呈現顏色而言,既可與寶玉石本身的體色一致,也可完全不同;不同產地的同種寶玉石、合成和天然的同種寶玉石,其螢光特性都會有所不同;此外,同種寶玉石在短波和長波紫外線的分別作用下,其螢光特性也會存在差異。

如天然藍寶石(斯裡蘭卡產黃色藍寶石除外)無螢光,而合成藍寶石會發出紅色螢光,天然紅寶石常具暗紅和紅色螢光,而合成紅寶石的螢光較天然紅寶石強,呈鮮亮的紅色;除哥倫比亞產的祖母綠具較弱的橘紅色螢光外,天然產祖母綠絕大多數不具螢光,而合成的祖母綠具有橘紅至紅色螢光;緬甸產紅寶石在長波、短波紫外光下,分別呈現紅色和淡紅色螢光。
此文由厚德齋小馬先生所作,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厚德齋小馬先生:「誠信者,天下之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