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腫瘤微環境響應磁共振納米診療劑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課題組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鄒多宏團隊合作,利用磁性氧化鐵與矽酸錳納米複合物製備出一種對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納米磁共振造影劑和藥物遞送系統,相關工作已被生物材料期刊Biomaterials 接收發表(DOI: 10.1016/j.biomaterials. 2018.12.004)。
-
新型生物仿生納米材料問世 有望實現腫瘤診療一體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彭英華研究員團隊利用生物仿生、生物礦化技術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穎的納米材料,該材料集核磁、CT成像和光熱治療等功能於一身,可實現診療一體化。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化學工程》雜誌上。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Nature Nano綜述:藥物遞送系統設計架構
Chan通訊單位:多倫多大學DOI: 10.1038/s41565-020-0759-5背景介紹遞送系統是21世紀最熱點的研究領域之一,能夠將藥劑、造影劑、免疫療法、基因編輯等通過遞送載體從體外輸送到體內特定的位置,其所具有的細胞及分子的精準度為疾病的診療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中科院高能所胡毅研究員和陳俊副研究員課題組在發展新型刺激響應性細胞靶向策略方面取得進展
其中,刺激響應性細胞靶向系統能在物理或化學刺激的作用下,實現對目標細胞的特異性靶向。可響應的刺激信號主要分為內源性(酸度、氧化還原性等)和外源性(光、聲、磁場等)信號。中科院高能所生物醫學組近年來開展刺激響應性納米遞送系統的構建和腫瘤診療研究,系統的創建了多種新型腫瘤細胞靶向藥物遞送系統。
-
深圳大學在基於AIE分子對腫瘤光熱治療及抗菌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2020年以來,深圳大學材料學院AIE研究中心王東副教授連續在Chem. Soc. Rev.(影響因子:40.443),Angew. Chem.(3篇,影響因子:12.257),Adv. Mater.基於刺激響應的納米膠束作為AIE光敏劑的載體來增強PDT具有聚集誘導發射(AIE)特性的光敏劑對涉及螢光成像和光動力治療(PDT)的癌症治療具有極大的興趣。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例如,光熱療法(PTT)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腫瘤治療方法。高效的PTT通常需要具有高光熱轉化率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光熱劑(PTAs)。此外,響應性釋放載藥技術可以實現藥物按需控釋,也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手術輔助聯合治療策略。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該磁性納米探針可以實現磁共振成像和光聲成像介導的卵巢癌光熱治療。該成果於2014年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Adv. Mater. 2014, 26, 4114-4120)。2016年用於癌症治療的智能藥物遞送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開發具有早期診斷、可控藥物遞送和可生物降解的智能藥物遞送系統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Fe5C2-ZHER2:342磁性納米探針在活體水平的磁共振成像,光聲成像和光熱治療評價用於癌症治療的智能藥物遞送系統在腫瘤治療領域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開發具有早期診斷、可控藥物遞送和可生物降解的智能藥物遞送系統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2016年,侯仰龍教授團隊利用Fe5C2磁性納米顆粒構建了一種刺激性響應型的智能磁性納米診療探針Fe5C2-BSA-DOX。
-
微納米材料在超聲診療學中的應用進展_微納米材料_超聲診療_影像科...
它們可以通過結合超聲介導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開放,實現多模態成像、診療一體化、腫瘤微環境標誌物監控和信號放大。因此納米材料在超聲分子影像中也逐漸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1.
-
溫州醫科大學陳蔚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沈建良研究員團隊關於磁性氧化鐵在腫瘤診斷與治療方面應用的綜述
近年來,無機納米材料在腫瘤的診療一體化方面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在實驗階段表現出了良好的性能,但是距真正的診療一體化仍有差距。
-
深圳大學碩士研究生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
近日,深圳大學範滇元院士、張晗教授團隊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JCR 1區,TOP期刊,IF=15.6)上發表了題目為「2D Black Phosphorus–Base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綜述論文(DOI: 10.1002/adfm.201808306
-
Small Methods: 活性氧自由基(ROS)響應型傳感與診療體系概覽
近期,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李佳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賀曉鵬教授,韓國梨花女子大學Juyoung Yoon教授和英國巴斯大學Tony D. James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成員系統性總結了近年來學術界所發展的基於ROS的傳感與診療體系。
-
華中大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教授合作《Nat Biomed Eng》在抗腫瘤藥物遞送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納米藥物由於具有滲透與滯留增強效應(EPR)、智能響應性、可靶向修飾、不同作用機製藥物共輸運等優勢,在腫瘤精準治療和診療一體化方面受到極大關注。但如何進一步提高抗腫瘤納米藥物的靶向輸送效率和臨床治療效果仍面臨諸多挑戰。
-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2018-06-29黨田野 攝 中新網西安6月29日電 (黨田野)「智能控釋材料的構築可成功解決腫瘤、感染性疾病、免疫疾病等病症的精準治療,骨骼、皮膚、牙齒等組織的高效誘導再生等生物醫學問題。」西安交通大學化工學院研究員陳鑫29日稱,這一技術未來還將用於美容、增高等應用領域。
-
東南大學顧寧教授團隊發表關於超聲協同微納氣泡增強EPR效應的綜述
近年來,EPR效應,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被認為是納米藥物實現腫瘤組織被動靶向的一種有效途徑。
-
天津大學生科院常津團隊納米診療系統研究2020年取得系列進展
多年來主要從事納米生物醫學材料和技術在腫瘤和老年痴呆等重大疾病診療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已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863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50餘項。累計科研經費3800餘萬元。團隊榮獲「天津市教育系統勞動競賽示範集體」、「天津大學勞動競賽示範集體」和「天津大學金牌活力實驗室」稱號。
-
四川大學林雲鋒等《AFM》:「蜜蜂毒液」實現主動靶向治療
當這一納米蜜蜂遇到細胞膜上的靶向蛋白質時,tFNA外骨架會經歷構象變化,從而選擇性地釋放MLT並實現選擇性殺傷作用。相較與自由的MLT,納米蜜蜂包載的MLT展現了更高的選擇性殺傷能力。因此,這一納米蜜蜂的理念為設計旨在提高裝載物穩定性和降低脫靶作用的動態刺激響應型物質遞送體系提供了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