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搞怪的嘟爸
七零後大叔,曾在多家著名和非著名企業從事管理工作十多年。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嘟嘟」,因此獲得「嘟爸」的光榮稱號。
自評:職場上的非成功人士,家庭中的非典型老爸。最喜歡做的事:逗女兒開心;跟老友小聚。最拿手的特長:搞笑、瞎編、煽情。最在意的品格:真誠、仗義、慷慨。最討厭的品格:虛偽、粗魯、小氣。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我選擇本色出演。
周星馳的《功夫》裡,關著「火雲邪神」的地方叫「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其實就是精神病院。關於「火雲邪神」是否患有精神疾病,還真不好說。在嘟爸看來,「火雲邪神」的行為雖然有點兒極端,但不算古怪,他自己也不覺得痛苦,說話也很正常,所以八成不能算是瘋子,最多算一個不拿人命當回事的武痴。
那麼精神病院裡的患者是不是都是瘋子呢?這個問題還真有人研究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戴維•羅森漢在1972年的時候做了一個實驗,他找了8個正常人,連同自己,一共9個人混進了精神病院裡,想看看醫院裡的醫生護士會怎麼對待他們這些人。
這九個人六男三女,其中包括四個心理學家、一名研究生、一名兒科醫生、一名精神病學家、一名畫家和一名家庭主婦,都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人。為了混進精神病院,大家必須表現得像個瘋子,為此羅森漢專門搞了個「瘋子培訓班」,花了五天時間簡單培訓了一下這些人。
在這五天裡,羅森漢和他的小夥伴們,牙也不刷、澡也不洗,把自己搞得特別邋遢,並重點演練了如何裝瘋賣傻,用來欺騙負責診斷的醫生,所有人都要假裝自己總是聽到一些毫無意義的、空洞的或者「砰」之類的聲音。除此之外,他們還練就了一招把藥片先藏在舌頭下邊,然後找機會偷偷吐掉的絕招。
五天之後,從「瘋子培訓班」畢業的九名「瘋子」殺奔了美國各大洲的「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憑藉精湛的演技,這些人全都成功混進了精神病院。其中八個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一個被診斷為「躁狂抑鬱症」。
進入精神病院之後,九個人按照當初定好的計劃,不再表現出任何症狀,讓自己的行為表現得跟正常人一樣,積極配合各種治療,然後跟醫務人員說自己已經好了,要求出院。按道理,精神病院應該很快把他們放出來,但事實不是這樣。最早一個從精神病院出來的人在裡面待了7天,最晚出來的一個在裡面待了52天(估計這哥們已經快急瘋了),平均在精神病院的時間是19天。在他們出院以後,心理狀況被認定為「精神分裂症緩解期」,記錄在了病歷裡。
搞笑的是,在這期間,沒有一個假病人被醫務人員識破,反倒是醫院裡的有些真病人發現了他們是假裝的。這些真病人跟他們說:「你不是瘋子,你是記者或編輯,是來搞調查的。」
根據這項研究,羅森漢得出一項重要結論。在精神病院這種強大的環境下,正常人不能從真正的病人中鑑別出來。原因是病人被貼上了「診斷標籤」,當一個病人被認定為「精神分裂症」,這就成了他的核心特質,他所有的行為都從「精神分裂症」上進行解釋。其中有一個例子特別能說明問題。
一位假病人跟醫生描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童年時期,我和母親關係親密,但與父親有些疏遠。不過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父親成了我非常親密的朋友,和母親的關係變得冷淡了。目前我和妻子的關係很親密、很融洽。除了偶爾吵架,很少有摩擦。家裡的孩子也很少挨打。
主治醫師對這段相當正常的經歷解釋如下:
這名39歲的白人男子,童年時期在親密關係方面相當矛盾。與母親的親密關係在青少年時期變得冷淡,與父親關係的疏遠被描述成變得非常親密。缺乏感情的穩定性。她試圖控制對妻子和孩子的情緒,但忍不住發脾氣,打孩子。當他說他有好幾個朋友時,讓人感覺到在這些關係中也嵌入著一個相當矛盾的心理。
挺好的一段經歷被描述成病態,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醫生的曲解是有意的。這說明這些醫生受到了「診斷標籤」的影響,不自覺地把「病人」的行為按照其診斷結果來解釋。
這項研究結論在精神病理學界引起了轟動,之後精神病院的醫生都變得非常謹慎,不敢再輕易給病人貼標籤了。哎,嘟爸想要混進精神病院養老的夢想徹底破滅了,除非哪天真的被嘟嘟氣瘋了。
貼標籤現象不只是發生在精神病院,平時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包括我們自己也時不時給別人貼個標籤:這個人吃飯不買單,是個鐵公雞;那個人穿衣服沒品味,是個土鱉;張三從不參加聚會,總推說家裡有事,肯定是個妻管嚴;李四愛巴結領導,是個馬屁精……
以上這些標籤被用了幾千年了,現在網絡上又製造出來一批新的標籤,什麼直男癌、娘炮、女漢子、綠茶婊、處女座之類的。說明標籤有朝著細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貼標籤現象如此泛濫,主要原因是人的認知能力有限,另外也不想浪費太多的腦細胞。結合某人的某些行為,用腦子裡的固有模式往上一套,這個人就算定性了,大多數人並不會深想其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沒有精力去探究隱藏在行為背後的真相,只是簡單貼個標籤了事。
這其中就難免有貼錯標籤的現象。「火雲邪神」就屬於貼錯了標籤,他本來應該貼一個殺人犯的標籤,挑斷手筋、腳筋,用鐵鏈子穿過琵琶骨,關在地牢或者水牢裡(武俠小說裡都是這麼寫的),而不是關在「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關於貼標籤還有一些惡意的行為,有些人故意給某人貼上侮辱性標籤,來抹黑對方。常用套路是先給對方扣上一頂「大帽子」,然後搜集材料、歪曲事實往對方身上「潑髒水」,接著就是發動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給高層施加壓力,最終把這個「眼中釘肉中刺」硬生生搞走、搞垮甚至搞死。
這一套組合拳中「扣大帽子」就是一種惡意的貼標籤行為,這一招在文革期間很常見。像什麼「黑五類」、「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就是當時常用的標籤。現在社會上愛用這一招的人也大有人在,以前嘟爸在公司裡工作的時候就遇見過這種人。記得其中一位長了一張皮笑肉不笑的大黑臉,看著就不像什麼善類(嘟爸這個標籤貼對了),後來這廝成功用此陰招把嘟爸敬愛的一位領導給搞走了,不過這傢伙最終也沒落什麼好下場。所以以後大家一定要小心這種笑面虎。
貼標籤如果貼的是正向標籤實際上是個好事。
在二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犯人並沒有進行說教,反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又要求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打仗時正如他們信中所寫的那樣服從指揮、勇敢拼搏。
這個就是正向標籤的積極作用。所以你要想讓你的孩子學習好,就得給他貼上「學神」、「學霸」的標籤,如果想讓他懂禮貌、性格好就得給他貼上「知書達理」、「陽光少年」的標籤。
標籤之所以有這樣的作用,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暗示效應」,一個人一旦被貼了某種標籤,他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暗示,其行為會不自覺地朝著標籤所代表的行為模式去靠攏。因此家長無論如何不要給孩子貼上負向的標籤,比如罵孩子是笨蛋、蠢貨、學渣等等。本來可塑性很強的孩子,可能就因為你這一罵,真就成了笨蛋、學渣。
嘟爸也有過這樣的教訓,嘟嘟學奧數的時候幾何做的不好,於是嘟爸就認為幾何不是嘟嘟的強項,然後就給嘟嘟貼了這樣一個標籤。結果嘟嘟每次也都說幾何不是自己的強項,之後幾何始終學不好。
對於已經給孩子貼了負向標籤的家長,需要立刻把負向標籤換成正向標籤,讓心理暗示朝著積極的方向轉變。這種換標籤的行動宜早不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