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炳俊 楊璐 通訊員 餘冬
血壓(bloodpressure,BP)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作用於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血壓過低或過高都會造成嚴重後果。近年來,高血壓疾病已經成為嚴重危害現代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隨著高血壓患者的增多,血壓計也走入千家萬戶,不再僅限於醫生使用。那麼血壓計是如何發展成為現在的樣子的?
血壓的測量從一匹馬開始
1733年,英國博物學家霍爾思牧師為了測量血壓,和助手將一匹馬放倒在地,找到其左側後腿上的股動脈。在結紮住動脈兩端後將血管切開並將一根銅管插入動脈。銅管的另一端連接著一根長9英尺的玻璃管。玻璃管被垂直吊在旁邊的一棵樹上。隨著鬆開被結紮的動脈,霍爾思牧師看到血液在玻璃管裡上升,最後穩定在大約2.4米的高度。這時,動脈壓力與2.4米高的血液的重力相等。這是人類第一次成功記錄到了動脈壓力的具體數字。
1828年法國生理學家、物理學家泊肅葉發明了U形水銀檢壓計,用水銀代替了霍爾思測量馬的血壓時使用的充滿血液的管子,為現代的血壓計奠定了基礎。他在為一個截肢患者進行外科手術時首次測量了人類血壓,他把水銀檢壓計的短管插入病人的動脈內,測得病人的肱動脈血壓為115~120毫米汞柱。
1860年,法國科學家艾蒂安·朱爾·馬雷研製成的血壓計,可以將脈搏的搏動放大,並將搏動的軌跡記錄在捲筒紙上。無創血壓測量的發展
由於直接在動脈上插入管子測血壓難以推廣,血壓的測量從有創到無創,又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
1896年,義大利科學家希皮奧內·裡瓦·羅奇發明了不損傷血管的血壓測定器,即如今醫生所使用的血壓計。測量血壓時,將橡皮囊臂帶圍繞人的大臂,用橡皮球充氣或放氣,以阻斷或恢復血液的流動,觀察水銀的脈動和高度,在刻度表上讀出血壓數。但是,這種血壓計只能測量到人體的收縮壓。
1904年,俄國外科醫生柯洛特柯夫發現用聽診器可以聽到充氣袋下面動脈的跳動。當充氣袋內壓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動脈跳動的聲音就會消失。這時慢慢打開氣門,袋內壓力下降,直到與動脈壓相等的時候,脈搏的聲音便可通過聽診器聽到。最初的一聲鏗鏘有力,那便是心臟收縮時的壓力。繼續減壓,就會聽到脈跳聲漸弱。與第一次弱音對應的水銀計讀數,就是心臟舒張時的壓力,即舒張壓。
後來,又出現了氣壓表式血壓計,在臨床上又稱為無液血壓計、彈簧式血壓計。它利用氣壓泵操作測壓,體積小,攜帶方便,但隨著應用次數的增多,會因彈簧性狀改變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所以需要定期與標準的水銀柱式血壓計進行校準,臨床上已使用甚少。
電子血壓計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微型氣壓泵替代了人工擠壓皮球,利用音頻信號記錄收縮壓和舒張壓,但它的基本原理和結構與之前的血壓計本質上並無多大差異。
血壓計的快速發展
現代血壓計以電子血壓計為主,傳統的水銀血壓計和氣壓表式血壓計已經較少使用。
電子血壓計根據測量的部位又可細分為上臂式、手腕式、手指式、手動式、自動式等。由於操作簡便,讀數直觀,只需打開開關就會自動進行測量,電子血壓計已經走入了千家萬戶。
據河南省醫療器械所的工作人員介紹,一般推薦上臂式血壓計,相對手腕式和手指式的測量結果更為準確。對於過於肥胖或者是血壓過高的患者而言,電子血壓計測量的準確性會受到影響。過去,電子血壓計有時候還需以標準水銀柱式血壓計為準加以校準。隨著技術發展,電子血壓計已能夠更準確地測量血壓。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0月14日,國家藥監局綜合司印發通知(藥監綜械注〔2020〕95號),自2026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產含汞體溫計和含汞血壓計產品,這標誌著擁有幾百年歷史的水銀式血壓計將成為歷史。
未來的血壓計一定更加便攜和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