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非遺紀行|畲族薴布織染縫紉技藝:梭間絲線 質樸傳承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福州12月25日電(劉豐 蔣巧玲 陳醉)古樸的織布機上,蠶絲做「經」,黑色和白色的棉線做「緯」,梭子在雷妹金手裡上下翻飛,經緯交織,織出精緻美麗的紋理。蠶絲織就的腰帶象徵鳳尾,是「鳳凰裝」的重要配飾。

「鳳凰裝」是畲族女性的傳統服飾。最早的畲服使用薴麻,腰帶用蠶絲。以前,畲族人家家戶戶種薴麻、養蠶,自己紡線、染色、織布、製衣。如今,畲服大多改用棉布,但腰帶保留了傳統的蠶絲帶,只是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雷妹金是福建省級非遺項目畲族薴布織染縫紉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她的手藝來自母親,母親的師傅是外婆,傳統技藝就這樣一代代傳了下來。

和手藝一樣一代代傳下來的織布機吱吱呀呀地響著。織布機上紅色的絲線就是雷妹金自製的蠶絲。養蠶、抽絲、紡線、晾曬、染色,這些工序要耗費好幾個月時間。

雷妹金介紹,一條寬7寸、長12尺的蠶絲帶,要織一天,每年產量100多條,主要賣給製作畲服的廠家,也有一些畲民自己上門求購搭配衣服。

相比蠶絲帶,現在畲民對薴布的需求更小了。雷妹金家種了4畝薴麻,剝下的麻皮泡軟撕細,用手擰接,搓成細線,漂洗晾乾,繞成線團,通過紡車把麻線紡實,織成薴布。現在,薴布已經逐漸退出畲服用布範圍,只有畲民的嫁妝中需要的「新面裳」和紅布袋還是使用薴布。

如今,雷妹金的女兒蘭愛玉也跟著母親坐上了織布機。蘭愛玉說,這門手藝是家裡一代代傳下來的,不希望到自己這一代就斷了,所以前幾年,她開始跟著母親,邊打下手邊學習。但今後,這項技藝要怎麼傳下去,確實是個問題。

蘭愛玉說,接下來,她想嘗試著把薴麻線做得更細、更軟一點,織一些小手帕之類的小飾品,作為旅遊衍生品,讓更多人能體驗到畲家古老風情,也希望這門傳統手藝能獲得新生。

相關焦點

  • 雲錦"蒙娜麗莎的微笑"6個月織出 用70種色彩絲線
    雲錦"蒙娜麗莎的微笑"6個月織出 用70種色彩絲線 2015-06-29 16:53:36「蒙娜麗莎的微笑」  首次搬出超大型織機、採用「逐層異色」染織——  織錦工藝再現油畫技法  文藝復興時期,為了表現蒙娜麗莎神秘而美麗的微笑,達·文西用自創的手指塗抹法,將40多層極纖薄的油彩層層疊加;如今,南京雲錦研究所的大師們首次採用「逐層異色」的染織方法,以70多種色彩的絲線原料,正在用織機織出「蒙娜麗莎的微笑」。
  • 植物染,延續千年的技藝
    植物染,這種曾在工業化進程中一度淡出大眾視野的古老工藝,正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重返大眾生活,現在,喜歡中國傳統染色的人越來越多,享受手工藝帶來的快樂。他的回歸併不是偶然,隨著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自然、質樸、環保的生活理念追求越來越深。
  • 崇文街┃【非遺】緙絲技藝
    即緙絲通常以素色生蠶絲作經線,彩色熟蠶絲作緯線,藝人緙織時以數十個裝有各色緯線的舟形竹梭和竹製的木梳形小撥子,按預先設計勾繪在經面上的圖案輪廓,不斷地變換梭子來回穿梭織緯,分塊緙織,這就是所謂的「通經斷緯」,織完形成一種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雕琢鏤刻效果且雙面一致的平紋織物,古人形容為「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
  • 一天只能織出5釐米,燦若雲霞,寸錦寸金的絲國「天衣」
    只可惜當時製作這件龍袍的技藝,已經失傳了300多年。而且必須用2700多年歷史的中國織機——大花樓木質提花機才能織出來。拽花工下層的織手則用繞有各色絲線的緯管,一步步挖緯妝彩織花。每織入一緯,數十個緯管均需穿織一遍,以達到「逐花異色」的特殊效果。即便是再有經驗的老師傅,一天也織不過百梭,僅能織出5釐米,數年才能織成一匹,故而南京雲錦有「寸錦寸金」之稱。
  • 「國非遺」技藝傳承人林亞凱:為畲銀注入新的元素
    畲銀鍛制技藝第八代傳承人林亞凱熟練地介紹著銀壺的製作工序。  畲族銀器銀飾及其製作技藝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生長在打銀世家的林亞凱,對畲銀有著一種獨特的記憶,尤其是小時候,父輩們挑著打銀工具走街串巷叫「打銀嘍,打銀嘍」。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傳統手工文化情感逐漸淡漠,畲銀鍛制技藝走向沒落。
  • 【探訪煙臺非遺】小棒槌織就煙火人生
    YMG全媒體記者 曲彩雲 通訊員 王美棋 本版攝影 YMG全媒體記者 金海善一架寫滿歲月的木頭繞線車,一架「掛掛」,百餘個小棒槌,一卷絲線如今,66歲的王家卿回憶起兒時的生活,能想起的更多是街頭巷尾那一臺臺織花邊用的小木桌,木桌後面一坐就是一天的大姑娘小媳婦們,當年八九歲的她便在其中。王家卿說不清楚棒槌花邊是哪朝哪代出現的手藝,但卻清晰地記得小時候和奶奶學習織棒槌花邊的情形,也清楚地知道這是家裡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手藝。傳到自己手裡,可不能因為自己的懶或者笨而讓這世代相傳的手藝蒙了灰。
  • 面料一梭什麼意思?面料中緯向多少梭是什麼意思
    面料一梭什麼意思?面料中緯向多少梭是什麼意思 2017-06-13 15:45:11 來源:全球紡織網 面料一梭什麼意思?
  • 絲線造句和解釋_絲線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絲線(sī xiàn)。用蠶絲製成的縫紉用線。絲線在教材中的例句:1、用鉛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鐵絲系一綹紅絲線做一柄蛇矛,給那竹節人裝上,再挖空心思取一個更威風、更嚇人、叫得更響的名號。(出自:統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9、竹節人)絲線參考例句:1、他以五色絲線繡出美麗的圖案。2、她的心緒如同手中的這些絲線,早已亂成一團。3、五十六個民族就好像五十六色絲線一樣,密密織成祖國的錦繡河山。
  • 編織夢想 傳承竹編技藝
    讓竹編技藝得以傳承是張德明的畢生追求。        四川青神是竹編藝術之鄉,其竹編藝術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技藝精湛。近年來更是湧現出一大批竹編工藝大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編的傳承人、今年66歲的張德明便是其中之一。
  • 染出時間的顏色 訪陳思思和她的藍田灣
    在樂清白石街道藍田灣村嵐山植染小院內,高高低低架起的竹竿、木架,掛滿藍染的布衣、絲巾、桌布、帆布包……細看這藍,仿佛能夠看到水流過布料清晰的痕跡,有水珠、有水痕、有水流,還有山間水流過的味道,每一塊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自然得像水一樣蜿蜒流轉。從一顆板藍根種子到藍印花布衣,接觸植物染三年的陳思思將古老質樸的藍染技藝,隱匿於中雁藍白之美的慢時光,與來小院體驗的人分享素靜、悠然的美好生活。
  • 廣東佛山:獅扎技藝進校園 傳承非遺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從興趣到責任,我覺得我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鐵軍小學獅頭工作坊五年級學生伍俐佟說。  突圍 引入STEAM理念 傳統與現代結合  比構建課程體系更難得的是,鐵軍小學對獅扎技藝的傳承,得到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多方支持和喜愛。「有家長自己還錄了製作手工藝獅頭的視頻,來教我們的學生。」張麗琴介紹。  這麼艱深的傳統技藝,為何能夠在鐵軍小學受熱捧?張麗琴介紹,「2018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些很重要的事情。
  • 高清組圖:雕花剪紙傳承指尖技藝
    清代以後,孝感剪紙技藝由使用剪刀剪制發展為用小刀刻鏤。其工藝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兩種方式,作品纖巧秀美,線面結合,虛實相生,疏密得當,主題明確,構圖精緻,線條簡練,刀法流利,破功嚴謹,律動性強,給人以質樸純真、健康活潑的感覺,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裝飾性。
  • 7旬老人織魚網半世紀 1月完成1條售價僅千元
    漁網,大家並不陌生,而相比機器編織的漁網,傳統的漁網製作技藝已日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在安徽阜陽就有一位老人一直堅持製作製作漁網,已經成了當地少有製作漁網的人之一,並且他這一做就是50年。這位老人叫連偉,今年70歲。
  • 絲線走千年 繡針繪乾坤
    一次,戎玉蕊參加在日本舉辦的山東省輸出商品展示會,開始,觀眾以為她們的魯繡作品是國畫,當介紹是魯繡時,外商驚訝了,細細觀察,這才發現圖案上那絲線特有的凸凹,不禁紛紛豎起大拇指。這次展會有好幾家外商與戎玉蕊達成了訂貨協議。
  • 以銀針為畫筆以絲線為顏料 她竟如此作「畫」
    初秋午後,陽光靜好,一張木質繃架上,女子正坐在那裡穿針走線,在陽光的明暗變化之間,她的神情是那樣專注,彩色的細絲在那雙光滑、細嫩的巧手間不停地「穿梭」……她,就是採油二廠第五作業區聚南2-2聯合站集輸工徐丹,雖然僅僅年過而立,但卻有著一手好繡工。十年前,徐丹與蘇繡結緣,從動物到山水,從花卉到綠植,她的作品栩栩如生,靈動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