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12月25日電(劉豐 蔣巧玲 陳醉)古樸的織布機上,蠶絲做「經」,黑色和白色的棉線做「緯」,梭子在雷妹金手裡上下翻飛,經緯交織,織出精緻美麗的紋理。蠶絲織就的腰帶象徵鳳尾,是「鳳凰裝」的重要配飾。
「鳳凰裝」是畲族女性的傳統服飾。最早的畲服使用薴麻,腰帶用蠶絲。以前,畲族人家家戶戶種薴麻、養蠶,自己紡線、染色、織布、製衣。如今,畲服大多改用棉布,但腰帶保留了傳統的蠶絲帶,只是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雷妹金是福建省級非遺項目畲族薴布織染縫紉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她的手藝來自母親,母親的師傅是外婆,傳統技藝就這樣一代代傳了下來。
和手藝一樣一代代傳下來的織布機吱吱呀呀地響著。織布機上紅色的絲線就是雷妹金自製的蠶絲。養蠶、抽絲、紡線、晾曬、染色,這些工序要耗費好幾個月時間。
雷妹金介紹,一條寬7寸、長12尺的蠶絲帶,要織一天,每年產量100多條,主要賣給製作畲服的廠家,也有一些畲民自己上門求購搭配衣服。
相比蠶絲帶,現在畲民對薴布的需求更小了。雷妹金家種了4畝薴麻,剝下的麻皮泡軟撕細,用手擰接,搓成細線,漂洗晾乾,繞成線團,通過紡車把麻線紡實,織成薴布。現在,薴布已經逐漸退出畲服用布範圍,只有畲民的嫁妝中需要的「新面裳」和紅布袋還是使用薴布。
如今,雷妹金的女兒蘭愛玉也跟著母親坐上了織布機。蘭愛玉說,這門手藝是家裡一代代傳下來的,不希望到自己這一代就斷了,所以前幾年,她開始跟著母親,邊打下手邊學習。但今後,這項技藝要怎麼傳下去,確實是個問題。
蘭愛玉說,接下來,她想嘗試著把薴麻線做得更細、更軟一點,織一些小手帕之類的小飾品,作為旅遊衍生品,讓更多人能體驗到畲家古老風情,也希望這門傳統手藝能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