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讀者問到,有沒有關於讓孩子理解宇宙誕生和人類演化的書。今天給你們分享兩本《宇宙的徵程》《人類的旅程》,來自後浪出版公司。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尺寸:1/6開本
頁數:96
套裝原價:256元
精裝大開本
封面厚實,彰顯質感
送給家裡的小小宇宙迷特別好
6開的內頁,採用157g太空梭啞粉紙
環保印刷,顏色舒服
兩本書,一本講「宇宙」,另一本講「人類的演化」。
既是「科學」,也是關係著我們一生的哲學問題:「我從哪裡來」。
讓孩子早早就接觸「宇宙」與「人類演化」的概念。也會幫助他們建立宏大的視野,讓他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與可貴。
也正如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在推薦詞中所說:
「孩子是科學的未來,我們做科普的目的,不僅要傳播知識,更要影響社會。這是一本可以改變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書,可以使他們放眼世界,胸懷宇宙,形成更宏大的的宇宙觀。」
這也是一套能喚起孩子閱讀主動性的、又不那麼「教材」的書。
一開始我拿到書,以為是那種枯燥乏味的調調,想不到居然用了探險故事的方式講述,很有新意。
比如,《宇宙的徵程》用主人公艾娃找外公的一次奇妙旅行,帶我們從地球出發,穿越時空,穿越宇宙。
從拜訪卡爾•薩根開始
從伽利略到牛頓到愛因斯坦
從地球到月球再到外太空
從阿波羅號到哈雷彗星
從宇宙爆炸回到宇宙起點……
宇宙的知識架構輕鬆地被構建起來了;
而《人類的旅程》則將物種演化、古人類學、考古學、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科技的進步與未來,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成果巧妙地融合關聯起來。
語言風格這塊,更贊了!就那種聊天式的,把抽象科普知識隱晦地植入,可讀性很強。
比如《人類的旅途》中,講地球大爆炸和恐龍滅絕:
「我們剛剛經歷的是6500萬年前發生的大災難,恐龍遭到了滅頂之災,恐龍時代也自此結束。恐龍的滅亡有可能是一顆來自外太空的流星,撞擊現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而引發的。此外,撞擊造成的生態環境的巨大變化也使得地球上一半的物種從此消失。」
「恐龍消失了,所有其他有生命的東西也消失了......這大爆炸的威力可真驚人!」
「歐達爾德,你說得不對。在物種大滅絕中,不是所有的生命體都會消亡。」
「但是,連恐龍這麼強大的動物都消失了......」
「恐龍相對於其他動物來講是強大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動物。
」達爾文用遮陽帽擋著太陽,對我解釋說,「自然選擇的結果是這樣的:強者未必能生存,能夠及時改變行為模式以適應環境變化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所以,人類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從樹上下到了地面。」
再比如,講原始人的生存和當時的生活狀態:
我們馬上就被十幾個原始人圍住了。他們好奇地摸著我們的衣服和我們白色皮膚的臉。
我們當中只有莫裡斯覺得這些場景很好玩,它站在高大的石塊上,一眨不眨地注視著這一切。
「如果他們是食肉動物,我們的旅行就到頭了。」達爾文驚恐萬分。
「別擔心,」我安慰著他,「我們的祖先更多的是吃果實、葉子和其他的植物。可以這麼說,他們就像素食主義者。」
是不是挺有意思?不僅有趣,把科學知識講得深入淺出且準確專業,而且文字和情節都巧妙地融合在每幅精彩的手繪彩頁之中.
大開本的沉浸式閱讀體驗,讓孩子每翻開一頁,都能被宇宙的恢弘與瑰麗所撼動,被人類歷史的演進所感動。
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宇宙的徵程》保證科學性的同時,又富有哲學意味。而《人類的旅程》是更具有人文氣息。
關於閱讀年齡的建議:宇宙和人類的的起源與歸宿問題,本來就比較複雜,如果之前沒有相關的知識做鋪墊的話,孩子會很難理解。所以我建議閱讀年齡是8歲+以上。8歲以下的孩子,別著急囤了。
用冒險、穿越方式講述
有趣
孩子們都喜歡看故事,《宇宙的徵程》和《人類的旅途》就用了探險故事的方式,既創新,又方便孩子理解。
比如《宇宙的徵程》講的是,艾娃發現外公不見了,就坐進了外公的新發明「宇宙蛋」去找外公的故事。
據說,這個宇宙蛋,可以帶艾娃去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但外公沒有告訴艾娃,自己在宇宙的什麼位置。
• 在太空中翱翔的「宇宙蛋」——《宇宙的徵程》
在太空翱翔的過程中,艾娃遇到了很多外公的老朋友們,她向他們打聽外公的下落。每一位都會提供一定的線索給艾娃,並給她一個用來修補宇宙蛋的小零件,讓艾娃的旅程繼續。
外公的這些老朋友們,其實就是歷史上知名的科學家。
這樣,孩子讀這書,至少可以和8位科學家對話,雖然他們並不是按照各自時代的現後順序依次登場的。這樣「混亂」的登場順序,其實是為幫助小朋友構建「宇宙知識」的框架而服務的。
首先登場的卡爾·薩根負責讓孩子們理解「宇宙有多麼浩瀚,我們生活的太陽系以及太陽、地球是多麼渺小」;
接下去,埃拉託色尼負責講解地球的形狀;
伽利略和阿姆斯特朗重點介紹月亮;
牛頓、哈雷闡釋了萬有引力;
夫琅和費說明了恆星的爆炸和宇宙中各種元素的誕生;
愛因斯坦重點介紹了黑洞。
與愛因斯坦邂逅——《宇宙的徵程》
最後,卡爾·薩根再度登場,告訴了我們旅行者號飛船的故事,將我們的視野拉向未來。
通過這樣的方式了解宇宙的歷史,了解科學家和他們的成就,也是一種耳目一新的方式,而且會印象很深刻。
而在《人類的旅途》裡,主人公歐達爾德·卡沃內爾則是在一個尋常的夜晚,遇到了一隻長著猴子臉的小怪物,然後被小怪物邀請和達爾文一起旅行。
和達爾文一起踏上探險之旅——《人類的旅程》
作者在達爾文的帶領下,前往了300萬年前人類剛剛出現的時代,觀察人類先祖的生活。
不斷地在時間長河中穿梭,親眼見證「生命的起源」「適者生存」「共生的力量」……目睹了「製造並使用工具」如何一次次迸發出社會大變革的力量。
你能在這張「工業革命」的圖裡,發現蒸汽機車的圖紙嗎?
相比《宇宙的徵程》,《人類的旅途》還有更多人文內容,引發我們對未來生活的思考。
《人類的旅途》中包含了對戰爭的反思
同時,在故事主線進展的同時,還有一條線也在開展,那就是每頁邊上的知識模塊,讓孩子在閱讀中積累很多乾貨。
我整理了其中的一部分,大家可以感受下。
▼ 整理自《宇宙的徵程》
▼ 整理至《人類的旅程》
語言生動
科學常識不再晦澀難懂
判斷一套科普書是否好壞的標準,就是孩子能否看得懂,能否讀得進去
這兩本書,可以說是做到了這個標準。
我舉個例子,講黑洞,語言也非常有感染力。
「那片黑色區域一定是個超大質量黑洞。」愛因斯坦激動地大聲說。
「是的。」卡西尼對我們娓娓道來,「這個巨大的洞比太陽要大至少10倍,質量是太陽的幾百萬倍。」
「誰挖了這些黑洞啊?」我問卡西尼。
「是一些巨大的恆星,那些能量已經耗盡的紅超巨星。它們比太陽大10倍還多,但壽命卻要短得多。當它們衰老時,就成了超新星。超新星的所有物質都集中在幾千米大小的一個球體上。」
講重量和質量的區別,作者用了對比的方法。
「......對了,你有多重?」
「我外婆一定會說,對女士不應該提這樣的問題......我差不多有30千克,不過,我還小。」
「事實上,這不是你的質量,而是你的重量。好吧,我不把事情弄那麼複雜了,我們接著說吧。」阿姆斯特朗一邊說,一邊心算著什麼,
「如果你在地球上的體重是30千克,那麼你在月球上的體重就是5千克,在火星上就是11千克,因為火星的引力大概是月球的2倍、而在木星,這個存在巨大引力的星球上,你的體重會重達75千克。」
精彩配圖,圖文結合巧妙
比如《宇宙的徵程》中巨型恆星消亡時會大爆炸的場景,大大的跨頁,讓小讀者對大爆炸印象深刻。
「巨型恆星消亡時會伴隨著大爆炸。這顆恆星膨脹得越來越大,已經無法再繼續膨脹了。這時,隨著一聲大爆炸,它的生命就結束了。」
又比如展示黑洞的那個頁面,很震撼!
「宇宙中存在這一些質量無限大的龐然怪物,人們稱它們為黑洞。」
其次圖文結合得也很好,基本上每頁都有大尺寸的跨頁圖,讓孩子很清晰地了解知識點或者概念或者人類演進的歷程。
又比如講火的由來,圖片和文字配合得很緊密。
「有一天,草原上著了大火,我們因此而發現了火。在大雨把火澆滅之前,我們保存了一朵火苗,我們加幹樹枝讓火一直燒著。
隨即我們就明白了火有很多用途:可以用來取暖,在黑夜裡照明,烤熟捕獲的獵物......我們也驗證了烤熟的肉能比生肉存放得更久一些。但是,有一天負責守護火苗的人睡著了......我們弄秀了火苗。」
向孩子傳遞出一個觀念
——要敢於探索!
這是一套真正的科學家給小朋友講自己專業領域的科學,從根本上保證了內容的準確和專業性。
《宇宙的徵途》的作者之一索尼婭·費爾南德斯—比達爾是一位物理學博士,曾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時和位於西班牙的光子科學研究所等地工作或參與項目合作。
在學術之外,她也熱愛教育,不但在大學,也在繼續教育中心授課,並長期堅持科普創作。
而另一位作者弗蘭塞斯克·米拉列斯則是西班牙傳播領域的標誌性人物,精通心理學和心理活動的細膩描寫。
而《人類的旅途》中的毆達爾德·卡沃內爾,實際上他本人就是個古生物學家,2008年《自然》雜誌報導,他帶領著他的古生物學家小組,在西班牙北部發現了該地區最古老的人類化石。
他在專業刊物上已發表了超過250篇文章,還寫了多達15本科普書籍。
在《人類的旅途》裡歐達爾德·卡沃內爾一直一身探險裝,讓自己和達爾文一起旅行,共同見證人類的演化歷程。
正是因為作者們的專業足夠紮實,所以才能用輕鬆的探險故事的方式,向孩子們講述宇宙和人類。
而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科學家作者們都不約而同地向小朋友傳遞出一個觀念——要敢於探索!這正是這套書的精髓所在。
比如《人類的旅途》一開篇就援引了詩人紀德的一段話:
「如果沒有勇氣遠離海岸線,長時期在海上孤寂地漂流,那麼你永遠不可能發現新大陸。」
在結語中,又有一段激勵人心的話:
「未來是不確定的,不過,請不要害怕。你要繼續前行,直面新的挑戰,因為挑戰讓人類變得更加美好!」
「你可以閉上眼睛,認為所有這一切都是一場夢,或者你也可以點燃火苗,來繼續點亮一條能通往所有可能性的未來大道。生活的冒險之旅剛剛開始。祝你旅途愉快!」
而《宇宙的徵程》則通過一封發給主人公的信,傳達了同樣的觀點:
「一定要享受旅行,並從每一段旅程中學習新的知識。生命是一個奇蹟,我們不能總是踮著腳,過得小心翼翼。」
我看到這些文字,都覺得特別感動。
下面是兩本書簡單的內容介紹,方便大家更好地做選擇。
《宇宙的徵程》是關於宇宙科學與天文研究的少兒科普書。宇宙孕育著地球與人類,我們也見證著宇宙的成長。讀完《宇宙的徵程》,宇宙觸手可及,不再遙遠神秘。
書最後有《快速訪問》頁
幫你理清書的結構
定位到想查找的內容
當艾娃到達外公工作的閣樓時,發現他莫名消失了。外公是一位非常聰明的發明家,經常向艾娃解釋科學萬物。
也許這次他做了一個危險的實驗。也許這架開著艙門的宇宙飛船與他的失蹤有關。
艾娃在不知道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冒險徵程即將開始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啟動飛船:從地球出發,按照外公書信的指引,穿越時空,穿越宇宙。
最後艾娃終於找到了發明家外公,終於他順利接回了家中。還好地球時間只過去了十多分鐘,大家又能一起吃上媽媽做的香噴噴的肉卷啦!
《人類的旅程》全書內容體系龐大,將物種演化、古人類學、考古學、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科技的進步與未來等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成果巧妙地融合關聯起來。
讓讀者在閱讀此書時有身臨其境的體驗,並在一次次精彩的探險之旅中獲得新知。
書最後也有《快速訪問》頁
幫你理清書的結構
定位到想查找的內容
這個故事的主角正是作者本人歐達爾德·卡沃內爾(負責阿塔普爾卡遺址項目的研究員)。
正在午睡的他被科學猴子莫裡斯從夢中驚醒之後,便跟隨莫裡斯來到停靠在附近港口的貝格爾號船上,並和達爾文一道,沿著時間之河,開啟了一趟從過去到未來,關於地球與人類發展的探險之旅。
一路上,他們親歷物種滅絕、人類演化,以及文明的啟蒙與科技的發展,親歷人類演化歷程中的種種艱辛與喜悅。
這套書純推薦哈
價格和出版社談過沒啥優勢
所以沒購買連結,大家自行解決哦
《馬克的完美計劃》
《佐賀的超級阿嬤》
成百上千版的紅樓夢,哪本值得買
11套熱門西遊記,到底哪套最值得看
[ 漫畫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