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演化歷程如何促使人類誕生?

2020-11-28 cnBeta

人類是如何誕生的?關於這個解釋需要各種各樣的「宇宙前輩」,與早期恆星、遠古星系合併,以及大爆炸都有關聯。即使是暗物質,也對人類存在於宇宙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據國外媒體報導,通過觀察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可以了解很多宇宙歷史。一位成年人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身體系統,由數萬億個細胞構成,如何造就一個人的科學故事不僅教會我們關於地球生命的進化和演變,還能洞悉整個宇宙發展歷程。

資料圖

事實上,人類的誕生不僅是地球數十億年生命繁衍、填充地球每個生態龕位的最終演變結果,而且與整個宇宙有著密切聯繫。

人類是如何誕生的?關於這個解釋需要各種各樣的「宇宙前輩」,與早期恆星、遠古星系合併,以及大爆炸都有關聯。即使是暗物質,也對人類存在於宇宙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宇宙角度來看,用了138億年時間才使地球誕生人類文明,我們將講述人類如何孕育的宇宙故事。

在生命最基礎層面,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構成人體的微小組成部分——原子,來洞察人類的秘密。氧是我們體內最豐富的元素,其次是碳、氫、氮和鈣,總體而言,元素周期表中至少有56種不同元素,人體內包含的每種元素至少有0.1毫克,其中輕元素和重元素都在人體的生物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0萬年前,早期人類已在地球上行走活動,他們世代繁衍生息,每一代都是從母體生物體(或從多個雙親生物體)進化而來,遺傳物質以及發生的任何突變都會從母體遺傳給後代,在40多億年的地球生命演化史中,所有生物都遵循這樣的起源和繁衍方式。

然而,所有曾經存在的各種生命形式,都依賴於和人類相同的成分:相同的原子和元素。它們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園」,然後聚合形成生命形式,在數十億年時間裡繁衍和維持自己物種發展,這就像類似地球的行星環繞相對穩定的恆星——太陽,持續運行數十億年時間。科學家無法斷定像人類這樣的生物是生物進化的必然產物,但對於宇宙中與地球條件相似的每一顆星球而言,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是可能實現的。

科學家提出了置疑:宇宙中需要發生什麼,才能使一顆環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類地行星擁有產生生命所需的原材料呢?人們不能只是解釋宇宙運行機制可以創造出生命元素,畢竟這樣的解釋沒有確切的科學依據。在科學研究中,如果你想知道一個關於宇宙問題的答案,就必須全面了解宇宙原理。我們的方法是通過提出假設、進行實驗、觀察,最終得出結論。

幸運的是,這種方法非常成功地提供了我們所尋求的答案。生命第一種元素是構成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原子,當我們仔細觀察地球和太陽系中其他天體時,包括:墜落在地球上的隕石,我們可以確定哪些元素以何種比例存在,這其中就包括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

通過研究較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炸、小型類太陽恆星、類似白矮星和中子星的恆星殘骸、宇宙射線、甚至宇宙大爆炸,我們可以確定元素周期表中每個元素主要來自何處。

如果宇宙最初是熾熱的大爆炸,那麼僅產生的元素是氫、氦和少量鋰,再沒有其他元素。原因很簡單,但相關的限制也很嚴格,在最早、最熾熱的階段,大量高能量的質子和中子,也有足夠的光子(或者光粒子),每當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時,光線就會照射進來,並將它們分離開來。

只有當宇宙充分膨脹和冷卻之後,質子和中子才能結合在一起形成更重的元素,而該過程需要時間。但到那個時候,物質的密度和能量都小很多,以至於排斥氦原子的電力非常強,粒子無法克服它。在大爆炸中可產生最輕的元素,但不能產生較重的元素,必須等待很長時間才能形成恆星。

宇宙需要幾千萬甚至數億年時間,才能冷卻到足夠冷卻下來,引力將足夠多的物質吸引到獨立區域,從而引發首次恆星誕生。達到該狀況需要以下幾個條件:一是恆星誕生時存在「微小瑕疵」,恆星誕生區域更具重要性;二是達到足夠低溫狀態,可以從電離原子核和自由電子中形成穩定原子;三是吸引足夠多的宇宙物質進入一個區域,導致氣體雲崩潰形成恆星;四是坍縮的宇宙物質輻射出足夠的能量,使恆星內核區域出現核聚變。

第一個條件是宇宙膨脹的關鍵證據之一;第二個條件是宇宙微波背景來源;第三個條件是需要數千萬年至數億年時間才能出現的;第四個條件存在一定的挑戰。

為什麼呢?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氣體冷卻形成恆星的方式涉及到較重元素將能量輻射出去,如果沒有它們,唯一的冷卻方法就是通過氫氣輻射,這是非常低效的。因此,宇宙中最早的恆星,也就是天文學家所說的第三類恆星,與現今形成的恆星差異很大。

平均而言,當誕生新恆星的時候,宇宙都會形成一些較大、較重的藍色恆星,但新誕生恆星的平均質量很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40%。由於缺少重元素,宇宙第三類恆星的平均質量應當是太陽的10倍左右,這意味著它們生命很短暫,很可能在超新星爆炸中消亡。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有利於產生較重的元素,因為超新星爆炸不僅會產生大量的重元素,還會促使中子星形成,而中子星本身可以合併在一起,形成碘、金、鉑和鎢等較重元素。因此宇宙初期的恆星很重要,它們形成超新星爆炸的過程也很重要。

但這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因為早期星團僅有少量宇宙物質,而超新星以令人難以置信的猛烈速度釋放物質。如果你計算一下「有多少物質可以形成宇宙早期恆星」,並將其與「超新星噴射物質的速度有多快」進行比較,你就會遇到一個難題。

超新星噴射物質的速度太快了,這就意味著這些較重元素會以壓倒性的速度被拋射至星系介質中。這將是非常糟糕的事情!這些較重元素不能快速逃逸到太空中,否則無法參與未來幾代恆星的孕育形成。

後續幾代出現的恆星是低質量恆星,存在著巖石行星,極有可能出現像地球一樣的巖石星球,並非完全是氣態行星。同時,這些條件對於生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生命所需較重的化學元素已形成。

單憑宇宙中普通的原子物質不足以實現,所有氣體、灰塵、黑洞都無法為我們提供充足引力來吸附這些物質。在一個僅由原子構成的宇宙中,我們不可能看到的是更大質量的天體結構,例如:銀河系,為了形成它們,還需要一個額外成分——暗物質。

在暗物質的作用下,早期星簇和原始星系擁有足夠的引力吸附超新星噴射物質,同時吸收越來越多的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充足的重元素累積並進化形成恆星。這些恆星質量較低,但這有助於形成元素周期表中的許多元素,而且還能產生白矮星。白矮星合併和爆炸過程中,會形成碳、氫、氮 、鈣等原子,而這些原子正是人類身體的組成元素。

最終,經歷數十億年之後,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將擁有足夠多的重元素,當新恆星形成時,它們會在周圍形成巖石類地行星。科學家認為,大爆炸92億年之後,銀河系的一個恆星誕生區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其中包括我們的太陽。太陽的原行星盤形成4顆內部巖石行星,以及一顆外部氣態巨行星,地球是距離太陽最近的第3顆行星,最終形成生命,人類文明開始崛起。

這一切都不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我們將時鐘追溯至數十億年前太陽系最初形成時期,那時人類出現的可能性較低。但如果我們將時鐘追溯至大爆炸早期階段,當時是一個充滿恆星、星系、巖石行星、類太陽恆星的宇宙環境,生命孕育形成的概率會更高。

其原因很簡單:宇宙運行機制和原始成分始終不變,宇宙初期存在大量正常物質,將有助於促進較輕元素形成;物質密度不均衡的宇宙將產生第一代恆星;宇宙在暗物質的作用下會緊緊吸引被拋射的物質,並且與較重元素結合形成恆星。擁有第二代恆星的宇宙將形成巖石行星和類太陽恆星,如果宇宙中存在巖石類地行星,那麼生命就能在數十億年時間裡繁衍,此外,還可能取決於一些不確定性因素。

相關焦點

  • 科學分析:宇宙演化歷程如何促使人類誕生?
    通過觀察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可以了解很多宇宙歷史。一位成年人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身體系統,由數萬億個細胞構成,如何造就一個人的科學故事不僅教會我們關於地球生命的進化和演變,還能洞悉整個宇宙發展歷程。
  • 8歲+看的【宇宙誕生+人類演化】
    經常有讀者問到,有沒有關於讓孩子理解宇宙誕生和人類演化的書。
  • 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思考促使了宇宙的誕生」,這是怎麼回事?
    相信很多讀者都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宇宙為什麼會誕生?」,這個問題可以在很多方面延伸,但是很難去解答,因為人類是宇宙中的產物,生命誕生在地球上,依靠陽光不斷進化,最終出現了複雜的生態鏈。可是生命的演化並不能用巧合來解釋,既然宇宙出現了地球上的生命,那麼從宇宙浩瀚無邊的尺度來看,雖然生命的誕生是一件十分小概率的事情,也應該在宇宙中出現了很多次,科學家估計,在銀河系中就可能存在50萬個生物文明。這是一個讓人驚訝的數字,但是從太陽系和銀河系的關係就可以判斷,如果生命的誕生真的和我們研究的一樣,那麼在宇宙中生命雖然稀少,也不至於只有人類文明存在。
  • 同名紀錄片榮獲艾美獎:《宇宙的歷程》
    我們與地球上的生命應該如何共存?人類從誕生之初起就在一直苦苦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如今面對環境汙染、物種滅絕、生態惡化等諸多挑戰,這些問題更變得愈發重要和迫切起來。同時隨著科學方法和工程技術的發展,今天的人類也得以從前人無從了解的視角重新審視宇宙、地球上的生命以及我們人類的歷史。在這本小書中,作者巧妙融合了科學知識與東西方的哲學智慧,娓娓講述了一個關於宇宙、地球和人類演化的史詩故事。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地球是生命的搖籃,人類是地球的嬌子。終有一天,人類必將長大,走出搖籃,飛向浩瀚的宇宙。」孩提時的我們,可能都曾聽老師朗誦過這類極富想像力的語句,能夠靈活運用這樣的句式,作文往往就可以拿高分。其實,早在地球生命誕生之初,這種走出襁褓,奔向更廣闊世界的創舉就已經在海底發生了。
  • 臺北雙年展:人類自然書寫的演化歷程
    此次雙年展關注與人類切身相關的環境與生存議題,探究自然生態系統持續演變的特質,以及這項特質如何被反映在藝術與機構的運作機制中。 本屆雙年展參與者除藝術家外,還有科學家、社會學者、都市規劃者、社會運動人士、作家、建築師、紀錄片導演、非政府組織成員等,藉由多元形式的實踐與創作,重新觀照人類在自然中的角色。
  • 宇宙演化編年史: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從0到1的,生命又是何時出現的
    如何解釋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是現代天體物理學的最大挑戰之一。在過去的幾個世紀,甚至在人類開始了解宇宙之前,這一直是人們熱衷於討論的話題。事實上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每一個理論,都應該能夠解決以下問題:宇宙構造的起源是什麼?宇宙是怎樣逐漸從最初的階段發展到現在的狀態的?
  • 宇宙演化編年史: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從0到1的,生命是何時出現的
    如何解釋宇宙的起源形成和演化,是現代天體物理學的最大挑戰之一。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甚至在人類開始了解宇宙之前,這一直是人們熱衷於討論的話題。
  • 黑洞演化跟宇宙誕生十分相似,難道我們生活的宇宙在一個黑洞中?
    所以,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基本也都是那些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原因就是這些黑洞的質量太大,吸積盤非常明顯,而那些中小型的黑洞,沒有吸積盤或者吸積盤非常弱,我們就無法觀測到了。當黑洞的存在被證實之後,它就成為了科學界探索研究最多的神秘事物,科學家想要搞明白,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跟宇宙的演化到底有什麼關係?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地球是生命的搖籃,人類是地球的嬌子。終有一天,人類必將長大,走出搖籃,飛向浩瀚的宇宙。」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有機生命體的很多基本特性自其誕生之初便已確立,不管生命體如何進化,這些特性都將被維持下來。甚至生命的進化現象,本身也只不過是為了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尋找到更理想的方式去維續那最初最基本的生命本徵。
  • 關於宇宙是如何誕生的?人類努力探索的幾種假說!
    宇宙是怎麼誕生的?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現在的樣子是一直維持不變的,還是逐漸演變而成的呢?當人類第一次有了思維開始仰望蒼穹,看到這廣闊無垠的天空和閃閃發光的星星時,這些疑問就不斷在大腦中盤旋!關於宇宙的誕生,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著,目前大致有這樣幾種假說。第一種假說是(宇宙永恆論),這種假說認為宇宙的時空是無限的,宇宙中的時間也是無限的,宇宙是無限大的,並且是永恆存在的,宇宙中不存在創始,也不存在終結。宇宙在整體範圍是穩定的,不存在消失或者滅亡!
  • 青島市博物館《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開展
    《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近日在青島市博物館開展。該展覽是是青島市博物館在2021年開年之際,為廣大觀眾精心奉上的一場大型科普探索類展覽。展覽由青島市博物館與北京北大寶石鑑定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提供全部展品和學術支持。
  • 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46億年,是一個極其漫長的地質過程,伴隨著地球內部和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生命從無到有再時刻地演化,而地球上的生命,一方面在適應著地球的環境,同時物種也在改造著生態環境。在不同的地質時期,曾經有不同的新物種出現,同時也有不同的物種滅絕。生命演化的場景,構成地球上最為壯觀的「表演」。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
  • 【物理前沿】宇宙誕生猜想之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及宇宙演化。
    原標題:【物理前沿】宇宙誕生猜想之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及宇宙演化。在他的理論中,宇宙的誕生是從一個歐氏空間向洛氏時空的量子轉變,這就實現了宇宙的無中生有的思想。這個歐氏空間是一個四維球。在四維球轉變成洛氏時空的最初階段,時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規來近似描述的暴漲階段。然後膨脹減緩,再接著由大爆炸模型來描寫。這個宇宙模型中空間是有限的,但沒有邊界,被稱作封閉的宇宙模型。
  • 宇宙大爆炸以後,宇宙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到現在的?
    我們的宇宙大概誕生於138億年前,從一個緻密無限熱的奇點處發生大爆炸,爆炸的一瞬間,時間與空間誕生了。最初的高溫也隨著宇宙的膨脹慢慢的變低了,這138億年來我們的宇宙進行了一個從熱到冷的演化過程。這個年齡通過與目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結合後,科學家便推測除出了宇宙誕生之初發生的事,也就是知道了宇宙是如何一步步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的。
  •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關於宇宙誕生有幾種說法呢?
    千百年來宇宙一直伴隨在我們左右,我們對於宇宙的理解也不足百分之5。在我們印象中宇宙就是一個無窮無盡的世界,但是在科學家眼裡這一切都能用數據來衡量。對於如何清晰地認識宇宙,我們尚不明確,對於如何正確的探索宇宙,我們實力還不夠。如今我們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理論」來解釋這個無與倫比的「宇宙」。那麼今天就來看一下宇宙誕生的幾種理論吧。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立體書封【基本信息】    書名:《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    作者:(美)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美)唐納德•戈德史密斯    譯者:陽曦   在整個宇宙的奇特和壯麗之下,地球如此渺小,日常生活的紛擾不值一提。然而,身在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裡,人類卻創造了文明,有了文學和藝術,也有了對自然世界的不懈探索,這也是整個宇宙中最偉大的奇蹟。【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自古以來,人類就對浩瀚的星空充滿了好奇。宇宙如何誕生?星辰如何出現?銀河系和地球為什麼是現在這樣?
  • 宇宙究竟是如何誕生的?會不會宇宙本身就處於黑洞之中?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宇宙是由奇點爆炸後產生的,大約在137億年之前,炙熱的奇點終於引爆,宇宙、時間和空間等一切也隨之出現。不過,奇點是如何來的呢?這個問題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不過,因為從未找到黑洞,包括霍金在內,很多物理學家都否定過黑洞的存在,一直到今年4月份,科學家公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愛因斯坦的猜想又一次得到了證實,關於奇點的探尋似乎也有了新的方向。
  • 《生命簡史》:人類不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旁觀者
    46億年,是一個極其漫長的地質過程,伴隨著地球內部和外部環境的巨大變化,生命從無到有在時刻地演化,而地球上的生命,一方面在適應著地球的環境,同時物種也在改造著生態環境。在不同的地質時期,曾經有不同的新物種出現,同時也有不同的物種滅絕。生命演化的場景,構成地球上最為壯觀的「表演」。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西方神話認為其是造物主創造的,上千年來人們曾對這種觀點深信不疑。
  • 從恆星演化來認識宇宙演化
    前言  沒有認識到引力本質的廣義相對論引力場方程的解,被推出宇宙大爆炸誕生宇宙說已經無法使人相信:)這帶有對神的迷信的神賜奇點宇宙大爆炸說。本文依據天文觀測和能夠理性認識到微觀世界的系統唯物論,認識符合系統邏輯物質運動物理的宇宙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