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張運 趙婷婷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二次爆發的可能性引發了越來越多的擔憂。那麼,我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到底如何?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怎樣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
10月19日,科技日報記者從揚州大學了解到,該校林支桂教授科研團隊利用數學模型刻畫了在我國公共衛生四級應急響應機制下採用分階段實施幹預措施控制疫情的發展,驗證了國家早期採取公共衛生應急預案一級響應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並對國內疫情防控的措施和成效進行數據化解構,系統分析了原理和意義。
這項由加拿大約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生物數學科研團隊等共同參與完成的研究成果,以揚州大學為通訊作者單位的論文《基於網絡模型的中國四級應急響應機制和新型冠狀病毒的空間傳播》,日前在國際著名生物數學期刊Mathematical Biosciences上在線發表。
記者了解到,疫情發生以來,該團隊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態勢,從生物數學的角度系統記錄並研究了封城、閉戶、保持社交距離及建立收治醫院等影響疫情發展的因素,利用數學語言記錄了我國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的各種做法,並通過科學的方式來展現我國在不同階段實施響應舉措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為預防全球範圍內的第二波疫情提供一些幫助。
該團隊葛靜博士告訴記者,SARS之後,我國建立了國家公共衛生應急響應機制。當前,主流的應對方式是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情況下,對疫情採取不一樣的應急機制。團隊以此為突破口,通過查閱資料和整理城市間遷徙數據,以全國最嚴重的19個城市疫情數據為基礎,以城市間和城市內部的人口流動為依據,以國家四級應急響應防控時間表為主線,從數學角度驗證國家採取公共衛生應急預案一級響應的實施成效。
「我們對比2019年和2020年國內各城市之間以及城市內部的人口流動數據,發現人口流動量在疫情期間顯著減少。」葛靜說,團隊將這些因素和產生的結果數據化,呈現一個更為直觀的表達。這些數據對於制定更加科學的防控舉措意義重大。
如何使用同一個系統刻畫不同城市之間以及城市內部的人口流動情況和感染趨勢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困難。團隊經過縝密思考,並多次商討和實驗後,決定利用「有向圖」的方法建立模型,使數據更為直觀和簡潔。
不同應急響應機制下,疫情防控的具體成效如何?
林支桂說:「我們用數學模型模擬了不同應急機制下疫情感染趨勢和風險程度,建立了不同應急強度下,有效再生數的模擬圖。這是一種數據化的防控成效呈現方式,通過數據直觀地體現了不同防控力度可能造成的影響。」
「為了獲得民眾參與度對疫情防控成效的影響,我們以遵從度指標表示居民對各階段政策的響應程度,並計算各階段的基本再生數來評估不同階段病毒的感染風險。」葛靜說。
該團隊研究數據結果顯示,四級應急響應防控系統及時有效地展開,對中國在疫情防控取得成功有著極大的助力。國內疫情防控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於政府及時有效的政策、各級機關對於政策的高執行度以及群眾的自覺配合,這也是國內疫情防控區別於世界疫情防控的優勢所在。
「此外,我們團隊通過數學模型發現,疫情防控的措施越嚴格,防控效果越好。但嚴格的疫情防控也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精神壓力。」林支桂說,團隊在發表文章最後提出了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即如何協調防控力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未來,該方向將成為團隊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
(受訪者供圖)
編輯:嶽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