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低纖維飲食或使後代機體腸道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發生不可逆地...

2021-01-10 生物谷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

2016年1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工業化社會裡低纖維飲食引發機體腸道細菌不可逆的耗竭或將遺傳給後代,研究者利用小鼠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低纖維飲食不僅會降低哺乳動物機體中的複雜微生物生態系統,還會引發3代或4代人機體腸道中微生物生態多樣性的不可逆缺失。

研究者Justin Sonnenburg說道,從20世紀中期開始,幾乎無纖維的加工方便食品的增加使得工業化社會人群中的人均纖維消費量大約每天15克,這是狩獵和及農村農業人口攝入量的十分之一,而這些區域居住的條件和飲食攝入方式和我們祖先非常相似。通常情況下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細菌棲息在健康機體的大腸中,沒有這些細菌我們難以生存下去,其可以幫助機體抵禦病原體入侵,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來幫助機體維持健康狀態。

研究者對棲息在人類機體中的微生物群落進行調查發現,「居住」在狩獵及農村人群機體中的細菌種類的多樣性遠超於居住在現代工業化社會的人群;研究者Erica Sonnenburg說道,很多因素都可以幫助解釋為何現代化社會人群中機體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會降低,比如抗生素的使用、頻繁的剖宮產術及較低頻率的母乳餵養等,我們應該問問自己是否傳統和現代社會飲食攝入的改變導致了上述問題的發生。

隨後研究人員對特殊的在無菌環境下生長的幼年小鼠盡心研究,這些小鼠並不像普通小鼠那樣,其腸道中缺少天然的微生物群落,當給予這小鼠來自人類機體的微生物群落後,研究者將其分為兩個研究小組,其中一組餵食富含植物纖維的飲食,另外一組餵食和前者含有相同蛋白質、脂肪和卡路裡的飲食,但這種飲食中缺乏纖維成分;在實驗進行中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糞便樣本進行分析,兩組小鼠機體腸道的細菌表現剛開始並沒有任何區別,但慢慢就開始變得不同了,在兩周研究後,研究者就觀察到了明顯的區別,低纖維飲食組小鼠機體腸道中的細菌種類明顯降低了,有超過一半的細菌種類的數量都降低了超過75%,而且很多細菌群落都消失了。在7周研究後,攝入低纖維飲食的小鼠慢慢轉向高纖維飲食療法,療法周期為4周,隨後研究者發現,小鼠腸道中的細菌群落髮生了部分恢復,這可能是由於某些細菌的活力得到了恢復,然而細菌種類的恢復僅僅是部分,儘管進行了高纖維的飲食,仍然有三分之一的細菌群落並沒有恢復。

研究者表示,暴露於微生物的小鼠僅和其父母有接觸,而且每一代小鼠的腸道細菌生態系統多樣性都會降低,當遺傳至第四代時,細菌菌群的缺失就會達到一個點,即在曾祖代親本機體場中寄居的細菌種類中幾乎有四分之三都在後代中缺失了;而當對這些小鼠餵食高纖維飲食後,在第一代祖先腸道中鑑別出的細菌種類中也有超過三分之二不能夠恢復,這就表明飲食中纖維剝除後會使得第四代後代機體中的細菌種類數幾乎完全消失。

從一方面來講,糞便移植或許可以使得失去的細菌種群得到恢復,而將第四代高纖維膳食小鼠機體中的分辨內容物引入到低纖維飲食的小鼠,同時給這些小鼠餵食高纖維的飲食2周時間,或許就可以完全恢復細菌的特性,進行高過程10天內,小鼠機體腸道中細菌的組成和多樣性就和對照組小鼠幾乎沒有區別了。

本文研究對於進行人類機體研究具有一定意義,而且對於開發新型膳食療法來有效改善機體腸道微生物群落,進而改善機體健康或將帶來一定希望和思路。(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iet-induced extinc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ta compound over generations

Erica D. Sonnenburg, Samuel A. Smits, Mikhail Tikhonov, Steven K. Higginbottom, Ned S. Wingreen & Justin L. Sonnenburg

The gut is home to trillions of microorganisms that have fundamental roles in many aspects of human biology, including immune function and metabolism1, 2. The reduced diversity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Western populations compared to that in populations living traditional lifestyles presents the question of which factors have driven microbiota change during modernization. Microbiota-accessible carbohydrates (MACs) found in dietary fibre have a crucial involvement in shaping this microbial ecosystem, and are notably reduced in the Western diet (high in fat and simple carbohydrates, low in fibre) compared with a more traditional diet3. Here we show that changes in the microbiota of mice consuming a low-MAC diet and harbouring a human microbiota are largely reversible within a single generation. However, over several generations, a low-MAC diet results in a progressive loss of diversity, which is not recoverable after the reintroduction of dietary MACs. To restore the microbiota to its original state requires the administration of missing taxa in combination with dietary MAC consumption. Our data illustrate that taxa driven to low abundance when dietary MACs are scarce are inefficiently transferred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becoming extinct within an isolated population. As more diseases are linked to the Western microbiota and the microbiota is targeted therapeutically, microbiota reprogramming may need to involve strategies that incorporate dietary MACs as well as taxa not currently present in the Western gut.

相關焦點

  • Nature:人類微生物組計劃揭示機體微生物群落之間的關聯及動力學特性
    2014年4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闡明,在健康人機體中不同類別的細菌也會發生多樣性的變異Schloss表示,理解微生物群體的多樣性以及單一類型細菌「變型」的機制將幫助我們更好的利用這些微生物群體來估測人類疾病發生的風險以及開發新型個體化療法。研究者表示,基於個體口腔的細菌群落數據就可以預測該個體胃腸道中的細菌群落類型,而且在機體兩個不同位置的細菌類型也完全不同。科學家們開展人類微生物組計劃就是理解人類機體微生物群落的改變和健康改變之間的關聯。
  • Circulation:低纖維飲食導致高血壓
    2020年2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由莫納什大學科學家做出的一項研究首次證實,低纖維飲食可能導致高血壓。如果不加以治療,高血壓會導致中風,心肌梗塞,心臟動脈和肌肉僵硬以及腎臟僵硬,從而降低其功能。高血壓也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常見危險因素。
  • 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 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機體中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腸道菌群更是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以及與人體互作的關係,最終為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如何調節人體健康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文章中,研究人員首次機械性地描述了微生物分子能夠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線粒體的功能,腸道微生物組所產生的兩種新型分子首先會進入小鼠模型的大腦中,並能集中起來對抗肉鹼分子的功能。在化合物處理誘發急性炎症的模型中,研究者們發現:具有腸道微生物定殖的小鼠出現腸道黏膜細胞DNA甲基化減少的現象,最終激活了與腸道炎症以及癌症有關的許多基因的表達。相反地,無菌小鼠腸道細胞DNA的遺傳活性則沒有明顯的變化。
  • 腸道微生物組對機體心血管健康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這是今年3月份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olog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其靈感來源於一項研究,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當給予老年小鼠廣譜抗生素用以抑制其機體中的微生物組時,其機體動脈的功能就會恢復地像年輕動物一樣,相關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人員所得到的結果相似,研究人員指出,腸道微生物組是一種非常有治療希望的靶點,其能幫助有效降低人類年齡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Sci Adv:中國科學家揭示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缺失與兒童患自閉症譜系...
    2020年1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自閉症譜系障礙(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兒童機體中發現了腸道微生物的缺失,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出現這一現象的機制和原因。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僅僅短短的一天共同生活就導致它們對這種疾病作出的反應發生顯著的變化。起初抵抗結腸炎的小鼠開始顯示出較為嚴重的症狀,而易患上結腸炎的小鼠越來越強地抵抗這種疾病的影響,產生的症狀也比較溫和。這種概念驗證研究表明在共同的生活空間中發生的腸道細菌交換能夠導致這些小鼠應對這種疾病的能力發生變化。調節疾病的微生物隱藏在每隻小鼠中存在的數百種腸道細菌物種中。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Ruth Ley及其同事對居住在60種不同的哺乳類動物的腸道中的微生物品種進行了比較後發現,這些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是共同進化的,並且受到宿主食物的強烈影響。
  • 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Science:新型基因或和哺乳動物機體腸道的特殊代謝通路相關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5年10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在哺乳動物機體的生物群落中發現了一系列和機體特殊代謝通路相關的基因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布朗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助理教授、前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Tyler Kartzine說:「環境變化會影響動物吃什麼,從而以多種方式影響它們的腸道微生物和機體健康。這項基於DNA研究的創新方法最終可能也會為理解人類腸道微生物提供新的途徑。」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具有多種結構和組成的纖維也可以用於增加微生物群的多樣性,微生物群的特徵可能與彈性有關。最後,討論一些未解決的問題和知識缺口。腸道微生物人類腸道內有數萬億種微生物,大多數是細菌。這種微生物生態系統,即微生物群落,在人類生理和健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關於飲食對調節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你了解多少?
    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取決於多種原因,其中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研究表明:飲食可以對腸道微生物產生重大影響,新的飲食習慣可以重塑腸道微生物群落,而且這些變化是協調的和可逆的。因此人們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調節腸道菌群,以達到改善腸道健康的目的。
  • 微生物環境、內分泌、免疫力系統……水土不服,「不服」的到底是誰?
    姜韜說,這些微生物的組成及相互關係是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每個人都不一樣,與其健康狀況和飲食有關,例如,習慣低纖維飲食的人,腸道菌群中厭氧細菌多,需氧細菌少,而喜歡高纖維飲食的人情況則恰好相反。「這是一個動態的調整機制,健康狀況改變、吃了不同食物,微生物的組成及相互關係就會發生一定的變化。」
  • Immunity:腸道菌群竟會誘發機體衰老?
    2018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多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棲息於人類機體腸道中的不同細菌群落是如何對機體功能產生顯著影響的,包括機體免疫系統等;腸道菌群有時被稱為「共生菌」,其存在於所有生活在一定功能平衡下的動物機體中,當這種平衡被打破後就會誘發宿主機體出現共生失調(commensal dysbiosis)的表現,比如疾病或藥物,這常常與一系列疾病有關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a, 人類腸道中普遍微生物屬的豐度分布非常複雜。基於278個MetaHIT樣品中腸型主要指示物種多度數據分析得到的beta多樣性的理論分布模式(左)和實際分布模式(中)和腸型空間分布(右)。我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落是結構化的,雖然在統計學上沒有強有力的支持,但聚類的方法還是可以為微生物組數據提供有效的解釋。另外,由於群落水平的分層分析只解釋了微生物群落變化的某些方面,因此,這種分析方法並不能替代其他分析方法對群落變異的解釋。
  • Nature:揭示腸炎期間腸道微生物被破壞的過程
    雖然之前的研究已經對IBD期間的微生物變化進行了分類,但本研究中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獨特的生物技術工具箱,以了解IBD期間微生物群發生變化的原因以及這如何引發不健康的炎症反應。這些工具使他們能夠測量微生物的化學變化和人類基因調控的變化,潛在地為未來的新療法提供了可能。
  • 為人體瀕危微生物造一艘「諾亞方舟」
    數量龐大的微生物有益人體健康,卻因為抗生素、加工食品的攝入被推向滅絕。好消息是,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正試著為微生物打造一艘「諾亞方舟」,以此保護人類福祉。  位於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項目保護了世界農作物的多樣性,使其免受自然災害或人為災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