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腸炎期間腸道微生物被破壞的過程

2020-12-05 生物谷

2019年6月5日訊 /

生物谷

BIOON /——由哈佛大學T.H.Chan公共衛生學院、麻省理工和哈佛Broad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完成的一項新研究是第一個觀察到擾亂微生物和觸發炎症性腸病(IBD)發病期間免疫反應的複雜的化學和分子事件的研究,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雖然之前的研究已經對IBD期間的微生物變化進行了分類,但本研究中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獨特的生物技術工具箱,以了解IBD期間微生物群發生變化的原因以及這如何引發不健康的炎症反應。這些工具使他們能夠測量微生物的化學變化和人類基因調控的變化,潛在地為未來的新療法提供了可能。

圖片來源:Nature


這項包括數十名合作者的研究是人類微生物組項目(HMP)第二階段的一部分。該項目的第一階段於2007年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共同基金髮起,旨在確定健康成年人和特定微生物群相關疾病患者的微生物群特徵。最新的研究階段始於2013年,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各部門的支持,並受命梳理微生物群落在疾病中的作用背後的分子機制。


"人類微生物組項目努力在理解微生物對健康的貢獻,並在創建一個社區的研究人員可以研究微生物發現新的

診斷

和治療疾病。"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哈佛大學計算生物學和

生物信息學

教授Curtis Huttenhower說道。"我們的研究結果為早期發現疾病活動中即將出現的情況鋪平了道路,這些情狀況可以被積極治療,或者潛在地為鼓勵IBD完全緩解的新的生化治療機會鋪平了道路。"該研究結果將於近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腸道微生物群是由數萬億微生物組成的群落,包括

細菌

、病毒和真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微生物群,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在包括IBD在內的許多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IBD在全球影響著350多萬人,而且發病率正在不斷上升。IBD是一種慢性疾病,以緩解期為特徵,然後突然發作,在此期間疾病變得活躍。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132名參與者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跟蹤研究,並將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與一組沒有患有IBD的對照組進行了比較。參與者每兩周提供一次糞便樣本,大約每季度提供一次血液樣本,並在研究開始時提供一組結腸活檢以進行分析。總計2965例糞便、活組織檢查和血液樣本被前所未有的分子、細胞和臨床工具所分析,以了解該疾病的詳細生物化學特徵。


首先,這些詳細的測量使得觀察和確認以前的研究結果變得容易,比如整體腸道生態多樣性的減少,以及在疾病期間特定的"親"和"抗炎"微生物的得失。


更重要的是,為這項研究部署的工具套件允許研究人員確定這些變化的原因。結果顯示,在疾病活動期間,IBD患者體內的微生物源性化學物質較少,他們推測這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有益的微生物代謝更少、營養吸收更差、腸道內的水或血液水平更高以及腸道運動更急。這些因素降低了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導致IBD患者出現更多的免疫反應不當和對正常腸道微生物群的過度反應。


具體來說,在疾病活動期,IBD患者的多不飽和脂肪酸水平較高,包括腎上腺素和花生四烯酸鹽。研究人員還發現,煙酸幾乎只存在於IBD患者的糞便中,IBD患者的腸道中維生素B5和B3的水平特別低。


研究小組還發現,膽汁酸--一組由人類製造但由腸道微生物進行化學修飾的化合物--在IBD過程中也被破壞,這與微生物群的分子調控有關。這些細菌包括一組與Subdoligranulum屬有關的細菌,幾乎所有人都攜帶Subdoligranulum屬的細菌,但在炎症過程中細菌數量減少,而這些

細菌

此前從未被分離出來或加以鑑定。


總的來說,這些發現提供了迄今為止IBD患者體內活躍和非活躍疾病狀態下微生物群的最詳細快照。研究結果表明,與潰瘍性結腸炎相比,不同形式的IBD-Crohn病對微生物群的活性和組成有不同的影響。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為潛在的IBD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新靶點,包括多不飽和脂肪酸、膽汁酸衍生物和人類免疫反應途徑,以及新的數據、工具和協議,將使未來對IBD和微生物群的研究成為可能。


"鑑於微生物與我們的健康和幸福之間的緊密聯繫,這些結果解釋我們如何避免這種關係出錯時出現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更好地管理這些終身伴侶。" Jason Lloyd-Price說道,他是該論文的主要作者之一。(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當你能好好入睡時,請不要忘記感謝你的腸道微生物
    因為腸道微菌群失調改變腸道代謝從而影響生理過程,包括大腦功能。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覺醒調節的影響。由日本筑波大學的Yanagisawa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腸道中的細菌微生物上。他們對老鼠進行了研究,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
  • 乳化劑增加小鼠患腸炎風險
    研究者在給小鼠餵食這兩種乳化劑後發現,小鼠代謝疾病和腸炎的發生率有所提高。這一現象離在人類身上得到驗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研究者指出,這些成分對身體造成傷害的方式是破壞免疫系統與微生物菌群之間的屏障——而這些微生物菌群在人的腸道內也存在。研究論文於2月25日發表在期刊《自然》(Nature)上。
  • 出差期間腹瀉應該怎麼辦?我有康恩貝腸炎寧!
    注意飲用水衛生飲用水煮沸後再飲用,可殺滅致病微生物。外出旅遊時,若無法飲用開水應選擇瓶裝水,不要飲用生水或地表水,以防水源水被汙染造成的疾病傳播。山區旅遊要注意到山區旅遊,尤其要注意不隨便食用野菜和野蘑菇,儘量不食用涼菜。
  • Nature Genetics:一項基於德國人群的 GWAS 研究:血型影響腸道微生物的組成
    • 腸道微生物組是多種炎症,神經系統疾病和贅生性疾病的重要調節因子。最近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產生了不一致、欠缺優勢且很少重複的結果,因此人類宿主遺傳學作為微生物組和結構的促成因素的作用仍然不確定。然而,雙胞胎研究清楚地表明宿主遺傳學是微生物組組成的驅動力。
  • Nature:遺傳印跡揭示導致癌症發生的腸道微生物
    2020年2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腸道中常見的一種細菌可能導致腸癌。這項由來自荷蘭,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做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腸桿菌釋放的毒素會導致腸道內膜細胞發生「獨特」的DNA損傷模式。這一結果首次顯示出細菌毒素與驅動癌症發展的遺傳變化之間的直接聯繫。
  • Nature | 微生物膽酸代謝產物調節腸道RORγ + 調節性T細胞穩態
    大家好,今天分享一篇nature上的文章:Microbial bile acid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強大的腸道菌群已被成為公認的人體另一大「器官」,它的功能也被挖掘出來。 腸道菌群失調是如何導致腫瘤的? 如何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腫瘤? 今天康小橙就來為大家揭示腸道菌群和腫瘤的那些事兒。
  • Nature等多篇論文揭示生命早期的TLR5表達會影響長期的腸道菌群組成
    隨後,在腸道菌群變化期間,微生物物種的增加和減少連續地發生,其中在人類中,這一變化持續大約18個月的時間[3]。生命早期的營養狀況和免疫系統發育都會影響腸道定植,這將對隨後的生長和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可悲的是,全球有1500多萬5歲以下的兒童遭受營養不良和嚴重消瘦。
  • 當你能好好入睡時,請不要忘記感謝你的腸道微生物
    因為腸道微菌群失調改變腸道代謝從而影響生理過程,包括大腦功能。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覺醒調節的影響。由日本筑波大學的Yanagisawa教授領導的研究人員將注意力集中在腸道中的細菌微生物上。他們對老鼠進行了研究,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實驗相當簡單,研究人員給一組老鼠餵食了4周的強力混合抗生素,耗盡了它們的腸道微生物。然後,他們對比這些老鼠和同樣飲食的對照老鼠的腸道內容物。
  • 「Nature」首次!科學家發現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
    他們進行的這項研究發現:血液中不同類型免疫細胞的濃度隨著腸道內細菌菌株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研究首次揭示了腸道菌群與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的直接聯繫。該研究於11月25日發表在《自然》雜誌,題為「The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dynamics in humans」。
  • 華大基因主導完成腸道微生物與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
    Ⅱ型糖尿病的宏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nature)上在線發表。該研究為全面揭示Ⅱ型糖尿病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奠定了重要的分子基礎,為通過DNA序列的微生物分類提供了新方法。這項成果同時也體現出基於腸道菌群的關聯分析在糖尿病的臨床評定和病人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和前景。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
  • 科學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所產基因毒素對DNA的破壞機制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腸道細菌毒素破壞雙鏈dNA的機制,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The human gut bacterial genotoxin colibactin alkylates DNA」的文章。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3.Cell:腸道細菌有望延緩衰老,提高動物壽命doi:10.1016/j.cell.2017.05.036利用源自腸道細菌的補充物延緩衰老過程可能有朝一日是可行的。10.Cell:揭示腸道微生物組與自身免疫疾病存在關聯doi:10.1016/j.cell.2017.09.022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Santamaria和卡明醫學院的Kathy McCoy博士及其團隊揭示出腸道微生物組中的一種調節促炎性細胞和抗炎性細胞的新機制。
  •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自體幹細胞移植期間患者腸道菌群多樣性的變化及與移植預後的相關性 2021-01-0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腸-腦新發現!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這有助於確保身體產生最佳抗體,以靶向和破壞特定抗原。通常,在血液中發現的抗體是免疫球蛋白G(IgG),這種抗體產生於脾臟和骨髓中,負責保護身體內部。然而,在腦膜中發現的抗體是免疫球蛋白A(IgA),它通常在腸道內壁或鼻或肺的襯裡中產生,這些抗體保護黏膜表面,即與外界環境接觸的表面。
  • Sci Adv:中國科學家揭示腸道微生物群落的缺失與兒童患自閉症譜系...
    2020年11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自閉症譜系障礙(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兒童機體中發現了腸道微生物的缺失,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出現這一現象的機制和原因。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新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據外媒報導,腸道微生物組變化可能導致許多負面健康後果,其中包括睡眠不佳,最近的研究發現它與腸道細菌群落的改變之間的聯繫。日本筑波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正在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描述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大量減少如何導致小鼠的睡眠中斷。
  • Nature:微生物通過腸-腦迴路調節交感神經元
    2020年7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腸道和大腦之間的聯繫監控著腸道組織及其微生物和飲食內容,調節著腸道的生理功能,如營養吸收和節律,以及與大腦相連的進食行為。因此,有可能存在檢測腸道微生物的迴路,並將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區域,而中樞神經系統反過來又調節腸道的生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