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倒劉強東的奧數題,智能供應鏈解開了

2020-12-08 親愛的數據

原創:譚婧

劉強東有幾個問題,需要你幫忙做個決策:

(一)

到貨快,花錢爽,建議商品離消費者越近越好。除了京東超級大倉庫亞洲一號之外,得增加倉庫數量,擴大倉庫網絡。而倉庫又分一二三四好幾級,一級一級把商品庫存下沉。然鵝,快樂從不便宜,不斷擴建,費用會上漲。據測算,每多一層倉庫節點,增加大概1.4倍的庫存成本。

問題來了,你會建議劉強東擴建倉庫嗎,那建多少個呢?

(二)

中國消費者酷愛促銷打折,還得打骨折,即使常年買199減99,也不夠。秒殺和爆款的優惠券,一張都不能少,圖書節、電腦節、廚衛節、美妝節、母嬰節,一個節都不能落下。

然鵝,促銷多了,銷量預測難,備貨難,到底多便宜才能拉動銷售?

問題來了,你會建議劉強東打幾折呢?

(三)

目前京東自營商品540萬個單品(SKU),員工變成保險精算師也算不過來,這樣,熱銷品專人照顧,小眾商品顧不過來,沒日沒夜加班也不行……

問題來了,你會建議劉強東停售哪些小眾商品呢?

企業經營,靠「拋硬幣」決策,太過兒戲。這些大決策又會被分解為成千上萬個小決策,落在京東員工的工位上,電腦前,電話裡,分分鐘考驗智商。

85後員工,「題這麼難,我要跳槽了。」

90後員工,「這哪裡是工作,這是奧賽題,我不高興了。」

95後員工,「這麼多報表,本來後天交,為什麼明天交,你活不到後天嗎?」

借北京亦莊傍晚最後的光,劉強東在集團大廈的辦公室裡,思考供應鏈對京東意味著什麼。零售的本質是效率,僅僅用人的腦力來提效的做法,就像窗邊的晚霞,註定落幕。

靠什麼?靠科技。

京東的未來,要壓在智能供應鏈上。劉強東回想起十幾年前關閉賣光磁產品門店的那幾夜。

如今,大數據、自動化、智能化,大雨滂沱,鼻孔裡都是溼潤的泥土味兒。

「雨後泥土的氣息」一詞最早出現於1964年,美酒鑑賞師常稱,這種氣味藏在葡萄酒中,味蕾都可以感受到。不過最新的研究表明,這種氣息應該是由微生物帶來的。

氣候變化,小微生物,最為敏感。

星星掛上深藍色夜幕,劉強東在集團高管會上提出了堅定的要求:「智能供應鏈是京東的未來。Y負責此事,負責到底。」

未來,充滿未知。Y是數學裡的未知數。用Y命名,其意義非常明確。

Y現在叫做「智能供應鏈Y業務部」,它有個曾用名,Y事業部,下文簡稱Y。

Y這顆星星,光芒初閃,並不搶眼。

彼時,老闆們方向清晰了,但是員工還很陌生。供應鏈是一個超級複雜的系統,就好比全北京的車都堵在五環上,交警搞不定,市長搞不定,智能能搞定?我不信。

供應鏈的實際情況可能比全世界大都市的交通還要複雜,還沒有交警。「智能供應鏈」在工業界沒有先例可循,學術界仍在理論裡推演。

彼時,中國電商野戰軍在摩拳擦掌。沃爾瑪、家樂福等傳統超市在擁抱變革時遲到。舊式供應鏈方法論無法照抄。

擺在Y團隊面前的第一個難關,是供應鏈智能系統沒啥人願意用。比起代碼醜、BUG多,更讓技術人員心碎的是——沒人用。管你技術大拿還是小拿,技術必須為業務服務,為零售這門生意服務。

老張,一位有著二十多年採購經驗的員工。他對什麼自動系統、什麼人工智慧,一臉不屑。對零售生意的掌控,他完全不亞於一位港交所裡的股票操盤手。

他對行業、對要賣的商品非常熟,他知道最好的價格段在什麼位置,競爭對手會怎麼定價,近期消費者的轉化率會怎麼樣,商家促銷會怎麼樣,返利怎麼樣……這一切棘手的問題,經他之手,都能做一個挺好的平衡。

說白了,一個人的供應鏈的經驗和知識價值千金,銷量是真金白銀,這是他賴以生存的根本,他會用一切去捍衛。

「還智能補貨,你咋不叫智障補貨呢?」

心底裡,老張也希望能夠多帶出幾個高徒。

公司的業務增長越來越快,京東的貨架是電子的,數字的,這也意味可以放下比隔壁沃爾瑪超市多n倍的商品。電子貨架的成本可以不做計算,但是倉庫裡的貨可不行,壓貨就是壓錢。

手藝可以傳承,經驗不能立馬複製。這位專家若在京東開課的話,少說能教這樣幾門課:動態定價、收益管理、促銷管理、市場洞察、渠道管理、銷售預測、補貨預測……

這些頭疼的事,都直接關係到生意的好壞。老張心裡苦,也想有人幫。

在京東,像老張一樣的業務專家,有千餘位,企業繼續發展,一味增加人手的方法,也並不可取。

這些困難,Y部門早都開始留意了。

當第一代的智能系統上線的時候,老張們齊刷刷的目光裡,都藏著鄙視。Y的人也很著急,技術大牛們的夢想就是自己開發的軟體工具能讓人使用,用得越多越好,順手改變一下世界。

再這樣下去,世界改變不了,得改簡歷,換工作單位了。

沒人用怎麼辦?總不能給業務團隊下跪吧。這麼幹,一是尊嚴不允許,二是有七大事業群,幾十個業務部門,跪得過來嗎?

就拿第一代智能系統裡的補貨系統來說,好不好用呢?

實話講,肯定是沒有2020年版的第三代好用。

坦白講,第一代補貨系統是有缺陷的。

比如,建模比較簡單,很多特殊場景並沒有考慮到。凡事都得有個過程。

人間事,千難萬難,難在許多人不肯有個開始。

於是,研發團隊人人手裡都揣上了業務書籍和各種學習資料,哪怕是坐在馬桶上也不歇。想當年學編程的時候,也都是學霸。學零售業務知識,不能丟人。

學習雷鋒,好榜樣。學習零售,好研發。

人在突破認知之際,往往伴生恐懼。Y的研發人員發現,供應鏈是零售的核心。用智能軟體系統把人的決策方式改變了,這是要鬧革命。

說好只是寫代碼、寫算法的美好生活去哪裡了?

Y團隊看透了,無處退。

Y團隊想通了,不想輸。

隔行如隔山,研發人員對業務專家的敬仰之情,猶如滔滔江水。多年後,回想當初,技術團隊才領悟到,正是當初心裡充滿了對業務的尊重,對業務的敬畏,才在漆黑一片中摸到了「入口」,看見了微弱的光。

當研發專家碰上業務專家,也會鬧笑話。

不善言辭的研發專家,開口第一句:「我觀察你好長一段時間了。」然後,陷入一陣沉默。

某銷售品類負責人是一位美女,人靚音柔,態度好。聽到這話,看著對方的神情,一臉疑惑。

「啥情況,剛上班,就有帥哥來表白嗎?」

看看他手上,也沒有準備鮮花。

某銷售品類負責人的內心戲:「一個銷售人員,到底如何精細化管理京東要賣出的商品?京東的每一件自營商品,自從買進來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佔庫房、佔資金,這些都是成本,你一定要追求一個最優解。」

問題像飛蟲一樣天天在腦海嗡鳴盤旋,精疲力盡。

研發同事:「坦白地講,我觀察過你一段時間了,你的小組有20個人,每個人精細化管理的商品數量,不超過200個單品,這是一個正常員工不藉助工具能達到的工作量的極限。」

某銷售品類負責人的內心戲:「哎呀,有人抓住了痛點。京東現有的單品已經超過500萬了。得多大一支人馬來管理才夠數?」

這次,研發帥哥和業務美女終於順利對齊了思路。

老辦法是淘汰法,把銷售額、銷售量排名,尾部淘汰掉,不要了。但是,沒有人能保證這個方法正確。堂堂零售巨頭,用的還是小學老師的方法。糟糕的是,銷售是波動的,消費者是善變的,規律越來越難抓。

沒把淘汰法淘汰掉的原因是,你沒有更好辦法了。

新辦法是智能化,用AI算法去發現商品的「效應排名」。京東的理念是,商品要對消費者有吸引力,才是你經營這款商品的基本邏輯。這是一套圍繞消費者的思路。

Y團隊認為,每個商品的貢獻,應該按每一個部門自己的理解去定位。最終是為業務、生意定製。這也是「智能選品系統」的產品邏輯。

「智能選品系統」瓜熟蒂落,但是別高興得太早,後面遊戲終極Boss——「智能補貨系統」。

CEO當著所有人的面說:「這事兒特別重要,這是公司的能力建設。」一談到能力,大家都認真了,誰也不想「沒能力」。

更重要的是,這是劉強東說的,你不聽,試一試,「企業咚咚」馬上就登不上去了(可能是辦公室網絡不好,領導沒有讀心術,這位同學,把頭上的汗擦擦)。

CEO站臺是很重要,但是不代表,CEO能站在每個京東業務員工的背後,盯著大家用智能系統。

到底能不能用起來,你得有真本事——智能產品得用業務邏輯「思考」。

2015年,從第一代智能補貨上線。

系統迭三代,已是五年後。

京東集團智能供應鏈Y業務管理部高級總監,胡浩在心中感慨:「你要是問我當時的心裡話,我都不認為智能補貨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胡浩的記憶裡:「智能補貨,我們花了非常長的時間,相當於智能補貨是一個CEO級的項目」。

胡浩微信朋友圈

誰說不是呢?劉強東都來站臺了。

2017年,智能補貨「誕生」第二代,這一代完整些了,各種模型都考慮到了,家電、快消、美妝都和這個系統混了個「臉熟」。

第二代做完,第三代補貨系統的難題來了,重卡陷泥沼,不知道該怎麼提高了。

比如劉強東最喜歡的保溫杯,就是用來泡枸杞的那款,斷貨了怎麼辦?

一共兩步。

第一步,先做預測,看這個杯子未來能賣多少個,有多少人和老劉品位相近。

第二步,依據上一步的預測,來決定這個杯子補多少個。

最早學術界研究供應鏈的方法,就是教科書裡的方法,沒有人會質疑。學校裡老師如此教,學生如此學。然而,這個方法,有個Bug,假如第一步預測錯了,第二步也歇菜了。

Y部門的上空,烏雲壓頂,城防欲催。

研發工程師回家衝澡的時候,旁若無人地乾嚎,水聲混著調不準的歌聲。

「哭著來,要笑著走過啊。」

「哭著建模,要笑著調包啊。」

2017年12月的一天,一輛黑色的轎車,停在了京東總部樓下,胡浩在等著接人。幾位背著黑色雙肩包的人,匆匆下車。

那一刻,學界宗師,推開Y部門的大門。

大洋彼岸起飛,降落首都國際機場,趕到北京亦莊的京東大廈時,時差還沒有倒過來,就直接坐到了會議室裡。

「只要我們利用好京東生態圈高質量、高深度、全面的數據,我們完全可以比亞馬遜電商平臺做得更好。」

算法研發團隊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人敢打斷申作軍教授的發言。

憋在心裡的話是:「以前,誰敢想?」

申作軍教授,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申作軍教授做客京東,到訪Y部門,一待就是三個月,同行的還有幾位博士生。他們的背後是京東矽谷實驗室的200多位科學家。

京東矽谷辦公室

在矽谷,京東跟Facebook、谷歌搶人才,團隊成員大多來自MIT、Stanford、UC Berkeley、Georgia Tech、Michigan等美國知名高校。

吸引人才的不是錢,是技術上的高難度問題,技術的難題裡蘊含著前沿發現。

你越說難,科學家們越興奮。

供應鏈科學家研究的問題不會從實驗室的試管裡冒出來,難點都在工業界,因為供應鏈生於工業界。難點要在大型企業的生意中找,越大越好,越大越有難題。

前面提到的補貨,在倉庫管理員眼裡,就是缺啥補啥,和缺鈣補鈣是一個道理。補貨難題在科學家眼中,是《大數據驅動的自動補貨系統研究》。

申作軍教授和胡浩,還有Y部門研發團隊的一幫人天天在一起,有人聲鼎沸的爭論,有陷入困境的迷茫,有找到突破的興奮。

幾個月以來,他們為了一個共識——「用機器學習的方式來解運籌的問題,而不是用運籌的問題來解一個機器學習的算法。」當你面對面聽到這句話時,仿佛能從胡浩略帶湖南腔的尾音裡,聞出一股鹹鮮麻辣的香氣和湘軍的霸氣。

供應鏈裡,一個決定決定著下一個決定,這不是繞口令,這是多米諾骨牌,嚴肅理論叫做牛鞭效應。

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算法面前,供應鏈提效找到了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大提速的可能。相比傳統的方法,數據驅動的技術改變了供應鏈。

那為何到了2017年才討論用數據驅動的方法,為什麼不從第一代開始?你信不信,中國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一開始也想修高速的火車。

原因是,以前並沒有這麼強的數據處理能力,所以大家只好從簡化複雜問題入手。根據你對業務的分析,對業務的理解,你與業務專家坐下來訪談,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哪些是關鍵,重要的事情如何影響,如何衡量量化因素,最後用建模型來解決掉,這是傳統的理論。

一句話就是,靠人腦分析總結。

從供應鏈誕生之日起,傳統方法的思路都沒變過。師傅帶徒弟,老師帶學生。以前,白髮蒼蒼的供應鏈專家這樣思考,而今,深受脫髮困擾的供應鏈IT專家還是這樣。

2017年,依靠高質量的數據和機器學習,新方法走入白色鎂光燈光束的中央。

胡浩感覺到技術的方向發生了變化,但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和團隊嘗試往新的方向去調整、改變。胡浩側耳傾聽,技術直覺告訴他,老的方法已經把效率提到了極致,前進一步都非常困難,新的方法也許能成。

為了提效,甚至整個公司的企業流程都改變了。出發時,這一切根本無法想像。

加班的京東,大廈裡到處都是燈光、人聲、人影。

京東總部大廈

每每體力耗盡,胡浩的內心更為堅定:「此時的京東是一家技術驅動型的公司,僅憑人力所能及,僅憑企業管理所能及的提效,都已見頂。」

晚上,恍惚中,胡浩夢見自己身披戰甲在敵軍中廝殺,汙血和泥濘中,他遠遠望見申作軍教授,仿佛聽見教授在說什麼,他想用力聽清,他想嘶吼,但發不出聲音,嗓子幹得要冒火,舔一下嘴唇,嘗到鹹鹹的腥味。

胡浩對我說:「我認為整個供應鏈都是一個運籌的模型,把處理決策的關鍵步驟抽調出來,建立一個模型。通過模型計算出決策,這是傳統供應鏈的基本方法論。未來,很大一條分支來自於數據驅動和機器學習方法,就不再派人去鑽研關鍵因素了。實際上,它是一個輸入跟輸出的轉化模型,機器學習模型的思維,和傳統供應鏈思維,這是完全兩個不同。」

提及過往,申作軍教授如此總結:

京東有零售供應鏈最全面的數據。很多友商掌握著殘缺的數據,也沒有一體化的決策系統。供應鏈的很多環節,需要整體優化,越全面,可以優化的空間越大。

京東不一樣,可以全面、全局、全鏈條地優化,為什麼我要在京東推「端到端算法」?因為我推得動,所有數據都有,都可以打通,其他友商就比較困難。

申教授的平靜與篤定,撲面而來。

端到端的英文是end to end,是人工智慧的術語,端到端算法是AI技術在供應鏈的突破點之一,也是一種方法論、思維方式。從軟體角度來理解就是,輸入端的數據直接得到輸出端的結果。

端到端是一步解題,與之對應的是多步解題。簡單理解就是,分步走和並步走。

有人會問,並步走,會不會步子邁太大,扯到褲子裡不該扯到的?

用常識判斷,並步走這個做法並不對。考試的時候把分步解題過程寫一下,萬一算錯了,還能得步驟分,責任也好區分,預測銷量沒算對,甩鍋給上遊呀?

預測,在AI領域是一個超級難題,在供應鏈裡也是。

從技術的角度講,為什麼預測最難?

第一,你需要還原過去這個事情發生背後的,所有的關鍵因素。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你不能描述和解釋過去,你就不能理解事情發生的成因和機制。

第二,有很多東西會影響未來,對於零售賣貨來說,未來流量確切能有多少,未來價格能定在多少的價位。哪怕是問最資深的業務專家,都沒人清楚。比如,羅永浩首次直播帶貨,誰知道有多少人來,有多少人下單。

創新,就是不按套路出牌。機器學習技術,一臉自信,拽得和麻將二五八萬一樣。

機器學習技術說:「咋的,做端到端的預測時,把供應鏈管理中的幾個步驟忽略掉了(比如銷量預測、補貨預測中都有這種情況)。」

供應鏈上存在信息歪曲,這個就跟日常生活中傳話一樣,比如張三跟他媳婦說一句話,媳婦又跟她婆婆傳話,婆婆再跟小姑子傳話……

深受其害的已婚男士們,齊刷刷地點頭,深刻理解這個過程中信息會發生扭曲。而機器學習技術不會,機器替人類把數據的特徵提取出來。

換句話說,機器學習技術沒有給這些已婚婦女們嘰嘰喳喳扭曲信息的機會。

對此,申作軍教授的標準答案是:以前智能供應鏈系統是「分步走」式的決策流程,現在京東使用的是「端到端」補貨決策模型,關鍵是避免了預測誤差在每一步的決策中放大。

再技術一點,端到端補貨決策模型的實質是,銷量預測+VLT預測+補貨決策,用一個模型做出來,最後做到了自動下單。

庫管員、下單員、銷售、技術,要擠在一起來張大合影,齊聲高呼生產力的大解放。

「電腦裡的Excel表能不能都刪了?」

「不,要Excel卸載了才解恨。」

申作軍教授作為全球頂級運籌學專家,向我表達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我們不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的方法,僅僅憑採購銷售人員的多年工作經驗,和做也做不完的Excel表格,管理的精度和效率永遠做不上去」。

機器學習是現在,也是未來。這是所有的IT技術人員都要理解和掌握的技術,不對該項技術有所涉獵的話,很可能會被時代所淘汰。

高技術含量的算法在中國真實智能供應鏈裡鍛造,其前沿性在學術領域得到了多次驗證。

2019年11月,申作軍教授就告訴我,他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團隊,高頻發表頂級學術會議論文,KDD(知識發現與數據挖掘)就發了差不多十篇論文。

在第三代「端到端補貨系統」放響打進業務工作最後一槍的時候,這些Y部門瘋狂的技術宅才有了笑傲江湖的自信。

這個故事,寫成於京東智能供應鏈系統發布第三版之際。

有一個重點不能忽略,研發人員披荊斬棘的背後,京東為了推行智能供應鏈,進行了戰略、業務、組織、流程、人員的變革,這些很難被看見。

「智能化是終極目標,但是,我們要沿著規則化、線上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策略分步實施,離開了業務專家know how(技術訣竅)的智能補貨是沒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零售生態業務中心負責人林琛接手Y以後,進一步給智能補貨疊加了專家經驗和業務價值。

暗流湧動,無聲無息。

胡浩對我說:「算法要服務業務,業務裡有什麼?有戰略、有組織、有流程、有人員。業務加上人工智慧算法,才可能發揮出科技應有的威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我們遇上很多障礙,首先需要業務去解決,而不是算法衝上去解決。AI技術會被說得非常的厲害,但是在技術落地的時候又被數落得啥也不是。想要技術解決業務問題,要先解決業務本身的問題。」

告別的時候,我問胡浩:「未來的目標是啥?」

他說:「三年周轉規劃,希望京東零售供應效率能夠做到全球最領先。現在的庫存周轉天數低至34天,34是3開頭的數字,我們想衝刺2字頭(就是二十幾天)。」

我眼中的胡浩,只要將「難題」在頭腦中穿梭不息,就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最後,我想說,京東智能供應鏈的故事裡有三個重點。

第一、很多場景下,唯算法論英雄的那頁,翻篇了。中國AI工程化面臨新一輪的挑戰,京東內部也靠管理,業務加算法三輪驅動。零售流程,說簡單一點,就是買與賣。便利蜂一直說自己在做高度自動化的便利店體系。所以,選貨、收銀、結算等整個流程都變了。全新的流程再結合算法才能發揮威力。在一個傳統的流程裡去做算法突破的時候,算法可能會變成廢物,啥也解決不了。

第二、京東員工在一個公司大樓裡辦公,不同品類的團隊與團隊之間工位離得不遠。這讓人產生品類之間差別不大的感覺。這是一種錯覺,大錯特錯。賣海飛絲的和賣優衣庫的兩組員工就在一棟樓裡,每天中午吃同一個食堂。但是,日化和服裝行業的差異,天差地別。不能純靠公式、理論,現實算法的設計,就好像帶著紙枷鎖的舞蹈。算法設計的基礎就一定要考慮到品類特性,這也是京東面臨的難點。品類讓智能供應鏈的難度係數,攀上新的高度。

第三、算法儲備在各個場景下的含義不同。我理解,京東智能供應鏈的算法儲備,像一種堡壘戰。重點算法打通了,突破了,供應鏈效率就能夠突破。拿下這個堡壘,性能就會有極大的提升,然後再去找下一個堡壘。算法迭代不追求花樣多,數量大。而是找準「下一個堡壘」。

2020年11月24日,我接到胡浩的電話,聲音中洋溢著喜悅:「論文《A PracticalEnd-to-End Inventory Management Model with Deep Learning》被運籌與管理領域頂級期刊Management Science錄用。」

「論文是什麼時間錄用的?」

「就是今天。」

這篇論文主講,京東在預測補貨時,多分位神經網絡技術(Multi-Quantil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MQRNN)與自學習端到端深度學習補貨模型技術,用在茶具品類上,使得周轉天數和現貨率都得到提高。說得簡單一點,輸入原始銷量,直接輸出最優的補貨建議。

《親愛的數據》出品

不得不說,這真是高科技,不僅自動,還算得準。

2020年11月26日,京東Y Open Day大會上,林琛再次給智能供應鏈劃了重點。

他說:「Y團隊在京東大集團所有整建制的團隊中,研發人員的學歷是最高的,博士博士後的密度最大。這個投入也顯示了對研發的重視。但是,難點在於買與賣的博弈變了,決策流更是發生掉頭式的變化,智能供應鏈在京東內部發揮作用的困難尚可克服,因為內部可控制的地方多,想賦能產業、行業,僅靠技術不行,不靠智能技術更不行,技術和業務know how要共同努力,誰缺了誰都不行。」

(完)

《親愛的數據》出品

《親愛的數據》出品

相關焦點

  • 著名數學家從未學過奧數 被中國小學奧數題難倒
    [提要] 前日中國小學生的奧數題難倒了世界著名數學家安德烈·奧昆科夫,而這位數學大師竟然從來沒上過奧數,他認為那些太刁鑽的題目難怪有專家稱要「打倒萬惡的奧數教育」,也有人直言,更應該警惕的是「敲門磚」現象的泛濫。[奧數之毒來自何處?]
  • 史上最難的奧數題
    難倒整個議題委員會、四位數論專家,還有數學天才陶哲軒的傳奇奧數題目到底有多難?撰文 | 史丹福狂想曲玩過奧數或者其他數學競賽的朋友大概都會聽過」傳奇的第6題」。委員會作了長時間的考慮後,又竟然真的鬥膽敢採用此題,結果這個題目就成了第2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第6題。委員會有人覺得這可能會成為破紀錄的沒有選手解出的國際奧數問題。
  • 史上最難奧數題
    史丹福狂想曲 返樸難倒整個議題委員會、四位數論專家,還有數學天才陶哲軒的傳奇奧數題目到底有多難?撰文 | 史丹福狂想曲玩過奧數或者其他數學競賽的朋友大概都會聽過」傳奇的第6題」。
  • 清華教授不會孫子奧數題,這道「小學數學題」難倒家長,你會嗎?
    為鍛鍊學生的數學能力,近年來學校出的數學題越來越刁鑽,有時候父母都不會,這不就有這樣一道數學題,難倒了一眾家長。一道「小學數學題」難倒眾家長,一本畢業的都算錯曾經本科學校的同學,近日在家長群裡發了這樣一道題,如下圖所示,大家都是同一所一本學校畢業的,且都以為人父母,生孩子早一點的,孩子也都上小學了。
  • 奧數題難倒西方網民 實為國內一道小學五年級奧數題
    新加坡數學題的中文版 新加坡一道為十五六歲學生設計的奧數題被人放上網 這道題出現在本月8日一次考試裡,11日被人放上網,迅速引起全球網民踴躍答題。不少人把自己的解題思路發布在網上,很快便有人跟帖點評,或探討不同方法,或指出錯誤。 英媒「驚豔」刊登上網 一名叫戴維·梁的網民深感「腦筋打結」,乾脆抱怨道:「謝麗爾顯然不想讓阿爾貝茨、貝爾納德這兩個傢伙參加她的生日派對。
  • 小學奧數或思維拓展題,甲乙合買球差15元,問球的價格是多少
    難倒不少家長的一道三年級奧數題或者說思維拓展題:問題:甲、乙購買一個球,甲單獨買差20元,乙單獨買差23元,甲乙合買差15元。問球的價格是多少?這道題難倒不少家長,有的家長能做出來,可是怎麼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講給孩子聽也是有技巧的。我來講一種思路。問題的核心點,是要孩子知道合買是怎麼回事,合買發生了什麼情況。
  • 最難的5道小學生智力題,難倒無數家長,能全部答對的都是天才!
    當然,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小時候,光想著玩泥巴了,小學生最經常遇到的就是一些智力題,智力題不僅在平常的生活得到應用,而且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智力題更可以防止老年痴。但是小學生們卻不是很喜歡這種題,因為這種題經常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很多學霸甚至都會被這種題為難,智力題往往不按套路出牌,往往是學霸搞不定,學渣得滿分的局面。
  • 清華教授怒批「公式化」奧數:孫子才十歲,我做不出他的奧數題
    在當代教育信息化激流時代,許多家長為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紛紛給孩子報起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比如舞蹈、鋼琴、書法、奧數等等,其中報奧數興趣班的熱潮更是如火如荼,熱度只增不減。放眼現在的小學生甚至是幼兒,都多多少少與奧數結下不解之緣。但是你家孩子學的「奧數」是真的「奧數」嗎?
  • 劉強東:京東物流將搭建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絡GSSC
    劉強東:京東物流將搭建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絡GSSC來源:聯商網2018-06-19 09:02聯商網消息:6月18日,劉強東發表內部信表示,「在今後的十年,我們的供應鏈服務也將大力輸出到全球市場京東物流CEO王振輝表示,「我們以全球智慧供應鏈基礎網絡(GSSC)為藍圖,以搭建830雙通全球網絡,十大供應鏈科技輸出,五大全鏈條數位化賦能為方向,帶著我們過去積累的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經驗,技術、科技成果,在全球落地開花。形成強大的全球化供應鏈服務網絡,同時提升整個社會的供應鏈效率,節約供應鏈成本。」
  • 「舉一反三」小學二年級必學奧數題100題
    小學階段的學習難度雖然不大,但是就數學學科而言,一定要加強孩子奧數思維的培養和訓練,因為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難度是從三年級開始上升的,而小學一二年級都是一些最為基礎的公式概念。很多同學由於小學低年級階段沒有接觸一些奧數思維訓練,導致在進入高年級階段難以適應,最終無法適應高年級的學習節奏和難度,成績也一直提升不上去。因此提醒家長朋友們,一定要從小就幫助孩子接觸學習一些奧數思維訓練的題目,這樣孩子在進入高年級的學習以後也能很快適應,從而在數學學科上取得一個相對不錯的成績。
  • 寶媽吐槽奧數題太難引爭議:我家娃讀5年級,他的奧數題我不會做
    奧數是否真的適合孩子呢?孩子學習奧數一定會有收穫嗎?清華大學教授痛批奧數:「我孫子才10歲,他的奧數題我寫不出來」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王文湛,在某次講座中說到,他的孫子才10歲,有一天拿著數學卷子來請教他,本以為只是普通的數學題,但王文湛看了一會後,表情逐漸嚴肅了起來。為什麼呢?
  • 如此高難度的奧數題就連高級老師看了都頭疼,學霸都止步第三道題
    可能很多學生都很少接觸過奧數競賽,尤其是對於一些奧數題更是不敢去嘗試的做題,同時由於奧數本身除了考查知識點之外,還會考查我們的思考能力以及想像力等等,所以很多同學都是「談奧數色變」。,其實對於一些有時間的同學在學習之餘還是要多涉獵多看和思考,因為很多奧數題你在嘗試著去思考答案時就是一種知識和思維的鍛鍊,即使做不出正確答案我們在看參考答案時就會豁然開朗,同時也是有那種撥雲見日的興奮感。
  • 高考試題有三個題型,竟然會是小學奧數題?
    學過小學奧數的人,其實不多。上了高中,你就會發現。有好多的知識是小學學過的。你比如說在小學奧數中。有一些非常難的題,當時解決不了,現在用高中的理論去解決,就變得輕而易舉了。那麼你知道有哪些是小學的奧數題,其實是高考的真題嗎?
  • 3道三年級除法奧數題,家長:題難,不會!
    尤其是數學學習,可以多找一些奧數題,讓孩子們做一做,培養數學思維,提高興趣,都不錯。今天逛論壇看到3道三年級除法奧數題,發帖子的家長表示有點難,能把這幾道題全部解答出來的,肯定是小學霸!一起來看看題吧:上圖是第一道奧數題。
  • 這5道小學奧數題,都是關於行程的問題,最後一題難度係數5顆星
    同樣,在奧數題中,也有關於行程的問題,這類題目可能更為的複雜,有的難度係數直逼5顆星。奧數題中關於行程的問題,比普通的數學題可能難度要更高一點,很多小學生在解答的時候感覺比較的吃力。其實,這些行程類的奧數題依然可以通過分析找出其中的隱藏條件。小磊君今天就給大家帶來這5道小學奧數題,這些題都是關於行程的,最後一題難度係數5顆星。
  • 新加坡一道奧數題在網上火了 全世界都在琢磨Cheryl的生日
    原標題:新加坡一道奧數題在網上火了 全世界都在琢磨Cheryl的生日   新加坡一道為十五六歲學生設計的奧數題被人放上網,不料惹得西方國家網民絞盡腦汁爭相答題。許多人驚呼,新加坡孩子竟然要做這麼難的數學題啊!
  • 小學三年級奧數練習題:除法題自然數
    小學三年級奧數練習題:除法題自然數   練習題:有3個連續自然數,最小數能被5整除,中間的數能被4整除,最大數能被3整除。
  • 小學生「奧數題」有多難?清華數學系教授坦言:女兒的題我不會做
    本文由萱爸育兒經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曾幾何時,奧數風靡全國中小學。 在家長們的眼中,學習奧數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因為奧數能夠很好地鍛鍊孩子的數學思維,而數學好的孩子將來在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時會非常有優勢。
  • 劉強東:京東必定會擊敗阿里巴巴-劉強東,京東,擊敗,阿里巴巴,阿里...
    劉強東成為了中國網際網路商業夢想新的代表。相比與其他商業領袖相比,劉強東更能給擁有創業夢想的普通人帶來幻想,認為他可以被模仿,部分原因是他看起來更真實,更容易接近。6、你已經有3萬個員工了,你覺得他們之中會誕生下一個劉強東嗎?老劉:更正一下,是5萬了。他們中有無數劉強東!7、你會和員工成為朋友嗎?老劉: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8、上市後會給自己什麼獎勵?老劉:做頓大餐!9、你覺得金錢對你有多重要?老劉:對生活自由很重要,其他都不重要。
  • 這五道「燒腦智力題」,學渣光看題就頭疼,學霸的你敢嘗試嗎?
    說到「燒腦」題,我們同學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小時候做過的奧數題,因為它完全能擔得起「燒腦」這兩個字,只不過自奧數比賽取消後,他們能接觸到的奧數內容也越來越少。這並不代表他們學習任務變輕了,或者說是沒有見過世面,反而隨著社會進步,現在奇葩的題越來越多,小學生們其實也並不輕鬆,就像下面這五道腦洞大開的智力題一樣。學渣一般是看到題就覺得頭疼,那身為學霸的你還敢嘗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