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諾獎的吉野彰先生指出: 將電池技術與AI和物聯網(IoT)結合

2020-12-05 OFweek維科網

12月18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Akira Yoshino)在大阪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他指出,2025年國際博覽會(大阪/關西博覽會)舉辦之際,也該對一直以來令人憂心的環境問題做出交代了。針對電池技術,他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如果將電池技術與人工智慧(AI)和物聯網(IoT)集成在一起,就能對環境做出貢獻。」

其實,早在去年,吉野彰關於電動汽車的發展對媒體說出了類似的一番話,他表示,在汽車行業中,如果僅考慮電池開發和新車開發,便會如管中規豹,無法了解全貌,也許與AI或IoT結合會發生什麼……而人工智慧無疑將成為環境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本次記者招待會上,吉野彰說:「儘管產業發展與環境問題是互相矛盾的,但卻是絕好的商機。」他展現了對本國的強大信心,他表示,人們期待著更便宜、更方便,且能解決環境問題的產品的問世,如果能在日本實現這一點,那本國的技術將徵服世界。

當天,吉野彰在獲獎後首次訪問了位於大阪府池田市,由他擔任理事長的鋰離子電池材料評估研究中心(LIBTEC)。據悉,松下、村田製作所等約30家公司都參與了LIBTEC,正致力於開發全固態電池等下一代電池技術

在關於開發下一代電池的問題上,吉野彰認為,必須對電池本身以及電池周圍環境進行研究和考慮,主張電池技術應當通過如物聯網的形式連接到網絡中。

相關焦點

  • 日本專家預言: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是鋰離子電池、AI和IoT融合
    ,起到主導作用的不是IT技術,而是鋰離子電池、AI和IoT融合在一起,可以稱之為ET(能源與環境技術)革命。得出這一結論的是10月9日榮獲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學者吉野彰,其憑藉鋰電池技術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一次諾貝爾獎的頒發算得上實至名歸。鋰電池的出現對社會的改變不僅是小到日常使用的手機和平板電腦,更是未來有美好前景的電動汽車不可或缺的。鋰電池的發明和商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 諾獎得主吉野彰:鋰電十年內仍將主導電池產業
    從智慧型手機到電動汽車,電池技術正逐漸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那麼,未來的電池會向哪一方向發展,又會給社會帶來哪些改變。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記者於上月專訪了今年因鋰離子電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
  • 諾獎得主吉野彰激勵學生:沒有失敗就不會成功
    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近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譽研究員吉野彰,在擔任教授的名城大學講了確定獲諾獎後的第一堂課。他從自己曾經的失敗經歷出發,鼓勵學生稱,「沒有失敗,就絕對不會成功」。
  • 遠景AESC技術顧問委員會成員吉野彰榮獲2019諾貝爾化學獎
    遠景AESC技術顧問委員會成員吉野彰榮獲2019諾貝爾化學獎 發布時間:2019-10-10 14:43    來源:遠景科技集團
  • 「鋰離子電池之父」吉野彰獲「歐洲發明家獎」 有望角逐諾貝爾獎
    6月下旬,歐洲專利廳為旭化成名譽研究員吉野彰(71歲)授予了「歐洲發明家獎」。本月初,旭化成召開了對吉野彰獲得「2019歐洲發明家獎」的記者招待會。據了解,「2019歐洲發明家獎」表彰的是世界範圍內對技術進步做出貢獻的發明人。
  • 諾獎得主「鋰電池先驅」吉野彰:如果沒選化學,他也許會去考古發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記者 | 田思奇10月9日(周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研究領域的成就,稱他們創造了「可充電的世界」。其中,旭化成公司的研究員吉野彰成為第27位來自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含美籍),也是日本第2位獲得諾獎的企業研究者。
  • 對中國鋰電池崛起,諾獎得主吉野彰這樣看
    對此,《日本經濟新聞》10月10日刊登了對剛剛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科學家吉野彰的採訪。這位創造了「可充電的世界」的化學家談了他的看法。吉野彰是智慧型手機和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開發者,是日本旭化成公司的名譽研究員。在此次諾貝爾化學獎之前,他也曾獲獎無數,被稱之為「重新定義了未來之人」。
  • ...可充電的世界」|諾貝爾化學獎|約翰·古迪納夫|鋰離子電池|吉野彰
    「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宣布之後,諾獎官網上發布了一篇名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的文章。文章指出,鋰離子電池作為質量輕、可充電的強大電池,被應用在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等,遍布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鋰離子電池還可以儲存太陽能和風能,讓無化石燃料的世界成為可能。
  • 諾獎獲得者吉野彰:鋰離子電池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至關重要__上海...
    SMM12月11日訊:日本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吉野彰(Akira Yoshino)近日在斯德哥爾摩的一次演講中表示,鋰離子電池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至關重要。他還展示了以往的視頻來表明他做的實驗並不會造成火災或者bao zha。並強調了安全是鋰離子電池商業化必不可少的一環。
  • 諾獎得主吉野彰牽頭多家日企及機構 研發全固態電池
    中新網2月12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12日報導,總部位於日本大阪府池田市的「技術研究組合鋰離子電池材料評價研究中心」 (LIBTEC)發起項目,力爭到2023年4月,完成面向電動汽車(EV)的全固態電池試製品。LIBTEC的理事長正是因研發鋰離子電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吉野彰。
  • ZQ日本留學:諾獎哪家強?日本最高學府 - 京都大學
    前天是諾貝爾的授獎式,頓時消息霸佔了各大網站頭條,諾貝爾委員會將化學獎殊榮授予了71歲日本科學家吉野彰以及曾任英國牛津大學的97歲老教授約翰-古迪納夫等人。其中之一是日本人吉野彰。吉野是現代鋰離子電池(LIB)的發明者,曾獲得過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1980年代,因應手機與筆記型電腦進入全球發展期,「高容量小型可充電電池」成為迫切需求。
  • 諾獎得主吉野彰牽頭多家日企及機構研發全固態電池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總部位於日本大阪府池田市的「技術研究組合鋰離子電池材料評價研究中心」 (LIBTEC)發起項目,力爭到2023年4月,完成面向電動汽車(EV)的全固態電池試製品。
  • 吉野彰家人:他年年盼諾獎卻次次失望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吉野彰家人
  • 2019諾獎得主吉野彰呼籲改善年輕人研究環境
    中新網11月11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11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出席政府綜合科學技術與創新會議時,強調改善年輕人研究環境,「希望創造能按照其自己的想法進行研究的環境」。資料圖: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Akira Yoshino)。據報導,會上介紹了國立大學裡,從事帶有任期的、不穩定職務工作的年輕教師比例增加,以及以成為研究者為目標、升入研究生院的學生比例減少的現狀。吉野彰說,「對於年輕的研究者,有必要保證最低10年以上的研究期。
  • 榮獲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吉野彰的發明有多重要!
    本文轉載自「客觀日本」 2019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97歲)、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77歲)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71歲),以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的貢獻。
  • 最高齡的諾獎得主
    Stanley Whittingham,紐約州立大學Binghamton 分校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鋰電池研究先驅。1941年出生,本科、碩士和博士均畢業於牛津大學。加入Binghamton之前,長期在石油公司Exxon工作,從事電池研發。吉野彰 (Akira Yoshino),1948年生於日本。
  • |鋰離子電池|吉野彰|諾貝爾化學獎|約翰·古迪納夫|旭化成
    Stanley Whittingham、77歲)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71歲),以表彰他們為鋰離子電池發展做出的貢獻。吉野彰在諾貝爾獎獲獎發布會上(圖片取自日本NHK的報導)至此,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人數達到27人(含後加入美國籍的中村修二博士)。
  • 諾獎得主吉野彰選「賞」字
    中新網12月9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確定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譽研究員吉野彰(71歲)發表完獲獎紀念演講後於8日傍晚召開記者會,在被問及用哪個漢字代表這一年時,他的回答是「賞」(意指獲獎)。
  • 97歲"鋰電池之父"等三位科學家獲諾獎
    Stanley Whittingham )、吉野彰(Akira Yoshino)美英日三人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對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貢獻。鋰電池陽極部分是由金屬鋰製成,鋰具有很強的釋電能力,理論上具有2伏特電能,然而金屬鋰反應性較強,僅使用鋰作為電池很容易發生爆炸,導致電池無法使用。約翰·B·古迪納夫預測稱,如果使用一種金屬氧化物,而不是金屬硫化物來製造電池陰極,將具有更大的潛力。
  • 日本學者再獲諾獎:吉野彰等3人分享化學獎 他們開發了鋰電池
    吉野彰在確立鋰離子電池的基本框架後,後續不斷改進其性能與安全性。 1979年,古迪納夫發現鈷酸鋰適合作為陰極材料,降低了已存鋰離子電池(由金屬鋰做陰極材料)的安全隱患。吉野彰採用了這一發現,先是以聚乙炔後以碳基材料為陽極,在電池中消除金屬鋰,使用含鋰化合物,確立了現代鋰離子電池的基本框架。1991年,索尼公司將兩人合作研發的鋰離子電池推向市場,標誌著鋰離子電池進入廣泛應用。